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主题教育“要全面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其中“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饱含着丰富的世界观方法论。
“第二个结合”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科学和有力的领导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使之焕发出更加持久的力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目标越来越清晰明确、越来越立体丰满。“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中国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在个体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的思想。“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不仅是对历史变迁有深刻的洞察,而且是对宇宙自然的深入体会。“和”能促使万物生长,但完全相同就不能发展继续。“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事物之间存在差异化,却能促使事物的生成、丰富和长期发展。“同”则强调趋向一致,排除差异化,因而也就没有了互补性,从而限制了事物的继续发展。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曾国藩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这些论述揭示了中华文明中万事万物共处、共存和共同发展的内在规律。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都需要社会交往,需要精神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必要的人际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工作生活中都会发生大量人际交往,但交往要有原则、有界线、有规矩,低调为人、谨慎交友。”交往须讲原则、有底线。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交朋结友并非小事。交往的规则需要价值观的引导,要形成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同时,规则的实践上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则办”。
在社会观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亲仁善邻”。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首先是自己要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脚。从反面来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理社会关系也是如此,必须坚持亲仁善邻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治理”的内涵,但在人民性上实现了理念更新。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出发,依靠最广大人民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为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奠定理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并且明确了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本途径。
在天下观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协和万邦”。“协和万邦”是以求团结、尚和合的原则处理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协和万邦之“和”,不是绝对同一,而是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和谐相处。古代的天下观和当代的国际关系具有很大区别。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我国古代长期处于东海、沙漠、高原和荒漠之间,与世界长期隔绝。但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我们形成了独特的外交智慧,张骞西行、鉴真东渡、郑和远航……这些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宽广博大的襟怀。当代,我们发扬这种协和万邦的传统,在中国斡旋下,沙特伊朗于2023年3月10日签订协议,恢复外交关系,上演了一出“世纪大和解”。这是中东和伊斯兰教国家一个重大利好消息,和平世界在天平上又增加了一枚重要砝码。两国发表声明,感谢中国的积极倡议和斡旋。《华尔街日报》等美媒称,这是“中国外交模式”取得的重大胜利。巴基斯坦外长直言,这展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领导形象,这种领导形象是团结而并非分化,是促成分歧的解决而非增加嫌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新时代,中华民族站在人类历史正确的一面,以“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广阔胸襟,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文明作出新贡献。
总之,中华民族重视团结友爱,爱好和平,同时也自立自信,有忧患意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能够赓续优秀传统,守正创新,实现更大发展。
(作者系中山市委党校哲学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程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