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开展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研究是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重要任务。
2023年,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紧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八大重点”争一流、创一流工作目标,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共开展123项课题研究,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提出前瞻性和针对性较强的对策建议,助力我市在新一轮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历史机遇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现从部分课题优秀成果中撷英拾萃,推出报刊专版和“中山+”线上平台专栏,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丰富的业态
是香山古城发展的内生性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是当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追求的一个热点,日益成为发展的亮点,也成为城市繁荣发展的切入点。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提出,“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中山市高度重视文化兴城工作,并提出复兴香山古城的构想。2023年12月12日中山市召开的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指出,大力推动香山文化繁荣发展,加快香山古城保护活化利用。香山古城是香山文化的时空再现,是连接大湾区的文化纽带之一,也是中山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自信之基。 香山古城范围内有大量精美的古建筑、丰富的文化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典型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文化风貌区不同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其受到的束缚和限制较少,创新和发展的潜力和机遇较大。如何提升古城业态活力,让旧城区成功“破茧”,是使古城“蝶变”升级的关键。
一、香山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面临着转型中的阵痛香山古城片区曾经是香山县的骄傲,在农业社会中曾经是珠三角地区的“翘楚”,在推动城市向工业城市转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岁月的变化,原来的优势逐步成为社会的“包袱”。 首先,香山古城片区公共基础设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在香山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农业时代的生产生活结构遇到了现代化的设施,尤其是有了汽车、高楼大厦等现代化设施之后,显得逼仄和落后。这里曾是中山市的黄金片区,却出现一定程度的衰落,需要有效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进一步解决当地民生问题和发展困局。 其次,香山古城片区的商业业态结构面临着结构性调整。曾经的香山商业在历史上是顶呱呱的,有响当当的名气。但是随着商业形态的不断进化和优化,当代商业对传统商业形态形成“降维”式打击,导致香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大量商业处于低端化、同质化发展的境地。 再次,香山古城片区的文化生态建设有待优化。香山古城风貌区是未来城市新客厅。城市新客厅需要引领型、趣味性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展示空间,尤其需要对古城片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有效继承和发扬,通过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弥补文脉断裂与记忆淡化的瓶颈性问题。
二、高度重视业态繁荣这个发展的内生性动力香山古城的发展,需要注入发展的能力和潜力,推动香山古城长久发展的内生性动力。在古城发展动力布局上,公共服务形态能够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商业业态决定了古城的活力;文化生态决定了古城的吸引力。 首先,打造有序的社会生态,形成宜居的古城。古城的建设需要根据民众和社会基本需要,综合设置道路、停车、医疗卫生、住宿和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升级公共设施配套,满足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基本生活需要。生活形态的建设需要以微改造逐步推进,重点保护并修复能代表古城风貌的重要节点建筑,还原当地的生活组织方式,充分激活古城公共文化空间。 其次,构建古城的商业业态,打造宜业的古城。为了激发城市的活力,实现古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设置各种特色商业,形成各种业态相互共生的局面。重点是要重视挖掘特色餐饮、酒店业等的带动作用。有研究发现,在一些繁荣的历史文化风貌区,餐饮业和文化片区具有高度的重叠性,二者相互叠加,促进了古城片区的繁荣。古城与其他地方的独特之处在于商业的独特性,保持其商业业态的独特性,需要避免商业的内卷化竞争、避免过度商业化和急功近利的取向。 再次,塑造古城的文化生态,打造宜游的古城。香山古城需要有明确的文化生态布局,形成固定的文化地理范围。古城风貌区需要根据其发展特色,分解为几个文化功能区,形成相互呼应、彼此协调而又各有千秋的片区。重点是设置人文景点,抓住关键文化节点,让香山文化绽放光彩。也要激活文化产业,发挥产业对市场的敏感度的作用。还要将香山文化潜在的文化优势充分展现出来,在古城中有效提供文化供给,使人们对香山文化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促进古城片区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激发中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活力,构建强有力的精神磁场,最终实现古城风貌区的结构化升级。 最后,为了实现生活形态、商业业态和文化生态的联动,需要加强各项保障措施。应当从宏观角度来布局业态,设立业态的准入制度。通过有效的结构布局,调控业态结构,避免发展中的短期性行为,为长远繁荣提供基础。同时,这些结构布局服务要契合用户需求,形成供需有效匹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发展也离不开管理机构的深化改革,通过深化改革,优化古城的要素导入,吸引、调整资本、人力、物力和民众的向心力。此外,通过制度性开放释放发展活力。制度不仅仅具有约束性,也具有激励作用。对一些具有瓶颈性的体制机制展开梳理,科学有效地调整体制机制,为古城发展提供与之相匹配的规则,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释放出来。 ※本文源自2023年度“优秀”等次市社科规划立项重点课题《历史文化街区的业态发展研究——以中山市为例》。 中共中山市委党校课题组,课题负责人:党西民,课题组成员:蔡燕华 丛子伟 刘建浩 刘成春 郑劲超 周琭璐 |
编辑 陈吉春 二审 陈伟波 三审 赖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