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直机关书记笔谈㊸ 学深悟透笃行党的二十大精神谱写文化广电旅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栏目:理响兴中 来源:中山机关党建 发布:2023-01-30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萧亦充

新征程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高度,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部署安排,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文化广电旅游战线的党员干部,我们要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充分发挥文化在培根铸魂、凝心聚力上的作用,深入推进市委、市政府“文化兴城”工作部署,繁荣发展中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建设与“香山古韵、美丽中山”相适应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中山文化广电旅游领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讲好中山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我们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全面加强香山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挖掘和弘扬传播。一是强化系统性保护。开展民俗文化、古迹遗址等香山历史人文资源普查,不断充实我市文物和非遗项目名录体系,制定实施不可移动文物岁修制度,积极培育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好香山文化的传承载体。二是推进活化利用。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非遗展演、非遗墟市等系列活动,策划举办非遗文创设计大赛,精心设计以历史建筑、古村落、历史街区和非遗节目展演等为核心吸引物的乡村游、研学游、休闲游线路,推动文化遗产走进人民生活。三是融入城乡建设。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同向同行,加快推进香山古城保护活化、孙中山故居片区改造提升和香山名人馆建设项目,协力打造环五桂山“香山古韵”文化旅游带和岐江河“岐水流芳”文化旅游带,擦亮中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

二、推进公共文化创新发展,满足人民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我们要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深化文化领域改革,推进中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质升级,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满足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一是抓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中山美术馆新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市文化馆、市文化艺术中心等重点文化场馆空间改造,用好“香山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二是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办好中国城市合唱汇演、“岭南潮声”粤港澳大湾区艺术精品展等品牌文艺活动,做优“美丽中山”文旅竞芬芳、“美丽人生”市民艺术学堂、“你点我送”三进系列活动等文化惠民品牌,努力打造大湾区公共文化服务高地。三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全面实施《中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规划》,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开展省级公共文化场馆联盟试点建设,建立健全全民艺术普及资源体系,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三、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繁荣文化市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我们要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选准赛道、打造赛道、聚焦平台、聚焦项目”推动文化产业转型,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满足感、幸福感。一是搭建园区平台。继续推进大涌红木文化博览城等省级、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园区配套服务能力。二是抓好项目引进。抢抓中山创建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历史机遇,围绕文化创意、数字传媒、创意设计等新型业态在深圳开展精准招商,着力引进落地一批高端文旅项目,增强中山文化产业发展后劲。三是优化供需服务。一方面,要继续推进“一照通行”涉企审批服务改革,对标大湾区先进城市,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加强文旅市场监管,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另一方面,要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完善文化和旅游服务设施,培育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文化旅游消费新场景,不断扩大文旅市场消费。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