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我的家 | 细微处见缤纷色彩,点滴蝶变焕新颜
栏目:推荐 来源: 发布:2022-01-25


“我的乡村我的家”——中山市乡村文化振兴系列活动之一的摄影采风活动近日启动,由中山报业中新传媒·中山影像负责执行。这是近年来中山市最大规模的乡村摄影采风活动,中山影像将组织签约摄影师对中山23个镇街的24条村进行摄影采风创作,从中挑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将于2022年1月中旬-2022年2月中旬在紫马岭公园、中山市全民健身广场、兴中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户外展览。敬请关注!

摄影采风创作点
美丽蜕变穗成村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近年来,东凤镇穗成村的容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穗成村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但是你看,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来自东凤的摄影师黄卫强感叹道。近日,摄影采风团来到穗成村,摄影师们用镜头窥探村子的过往与现今,记录穗成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穗成村采风现场。视频 | 彭磊铿



航拍穗成村秀美风景。(上图:彭磊铿,下图:周宏陶)


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映着一池盛放的花儿,美不胜收。摄影 | 冯宝怀


穗成村湿地公园湖林风景。摄影 | 欧倩芳



迎面扑来的绿意盎然。摄影 | 罗泽坤


紫荆花下的浪漫清晨。摄影 | 冯宝怀


小小姐妹花,手牵手笑开颜。摄影 | 郑志均
 

一河两岸荟萃好景美食

穗成村位于东凤镇的东面,于元末明初淤泥积成中洲沙,东邻鸡鸦水道,村内河涌纵横。这里有东凤“跳动的绿肺”之称的和穗湿地公园、祈福祈祷的天后宫,曾经杂乱如蜘蛛网的线缆“藏”了起来,建筑外立面“穿”上了新衣,昔日略显陈旧的乡道焕然一新。

河涌上停泊的几艘木船随着水流轻轻晃动,河边新装的护栏有红花相伴,桥头公园里几位大爷打牌消遣,新建的文体广场里青年们在比拼投篮技术。广场旁一处空地正热闹地开展着“亲子绘脸谱”活动,吸引了部分摄影师放下手中相机,颇有兴致地加入手绘队伍。




绿净的河道,是村里一道美丽风景线。(上图:李伟荣,中图:刘明海,下图:刘诗觉)




穗成村“亲子绘脸谱,传承国粹文化”手绘活动。(上图:苏瑞媚,中图:彭磊铿,下图:朱志峰)

沿着河涌步行,看见谭阿姨早早站在家门口等候,她招呼着摄影师们进门品尝茶果,有圆润香口的煎堆、有包裹着红豆、绿豆、眉豆、猪肉和糯米的粽子、有软糯香甜的苹婆叶仔。

“出锅啦!”厨房门口的煤炉上蒸着一锅粽子,谭阿姨揭起锅盖,一股粽子叶清香扑面而来,摄影师们的镜头也扑围聚拢,争先拍下第一个出锅的粽子。吃过茶果,谭阿姨带着大家来到“神秘”的后门,门一开别有洞天,竹棚围起了几处小菜园,绿油油的蔬菜挤满了菜地。像这样的小菜园村里有很多,经过统一翻新整理,菜园俨然规整如新,移走的杂物清理出乡间小道,每经过一条小道也总有意外的“绿意盎然”。


选好粽子叶,包好粽子。摄影 | 苏瑞媚




圆润香口的煎堆、包裹着红豆、绿豆、眉豆、猪肉和糯米的粽子、软糯香甜的苹婆叶仔,是家乡的味道。(上图:李式瑜,中图、下图:彭磊铿)


每一个村庄,都有其必不可少的“小鱼干”。摄影 | 黄卫强


鲜美清蒸鱼,准备上蒸笼囖!摄影 | 谭卓华

改变由“内”至“外”

穗成农业科普园里传来欢声笑语,新徽学校的学生、家长或弯腰、或蹲下,拿着小锄头、小铲子正埋头种菜。

新徽学校六(1)班学生曾祥朔和小伙伴一人提着一个浇水壶,挽起裤腿走进菜地。“同学,你挽起裤腿不冷吗?”恰逢降温日子,风冷飕飕地吹过。“不冷啊,这些都是我们亲自种的菜,除了平时劳作课,有空我就会过来看看,浇浇水。来种菜能学到很多农作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辛苦,所以我们要珍惜食物。”曾祥朔边给芭蕉浇水边向记者介绍,这里种的是油菜、韭菜、黄瓜、西红柿、小白菜,那边种的是小葱、包菜、番薯叶、灯笼椒。

新徽学校衡老师说,先前劳作体验是在学校一块很小的地里,一年前村委将科普园提供给学校作为劳动基地。“地方大了,学生能种植的作物更多了,收成后的蔬果将分给同学们。”


摆好姿势的游人颇具范儿,仿真的农作物在朴素的白墙上熠熠生辉。摄影 | 彭磊铿




穗成农业科普园。(上图:黄焯辉,中图:李景志,下图:谭卓华)




孩子们的“务农时光”,躬行才知粒粒皆辛苦。(上图:梁博泉,中图:李志梁,下图:曾学先)



陪伴是爱的纽带,陪孩子野餐,陪孩子骑行,陪孩子慢慢长大。摄影 | 伟学敏



桥头公园的惬意时光。摄影 | 黄可明

菜地旁的一个半米高、约两米长的大木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木箱上方标识着“堆陈出新”。“其实菜地里用的都是厨余垃圾分解后的有机肥。”穗成村工作人员介绍,科普园连通着村综合文化中心后门,这里放置了三台小型厨余垃圾分解智能机器。

走进村综合文化中心,一楼改造成了垃圾分类宣传服务基地,利用实体物品、VR技术教导村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村民还能通过垃圾分类积分换取生活用品。漫步村道,路面干净整洁,每几十米就能看到一个垃圾桶,良好的引导让穗成村的改变不仅有“面子”,更有“里子”。


穗成村垃圾分类漫画展,用有趣的方式展示垃圾分类的意义。摄影 | 谭卓华




墙绘赋予民居外墙教育功能,“请给垃圾分类找个合适的家”,村庄卫生靠大家。(上图:苏瑞媚,中图:彭磊铿,下图:谭卓华)


穗成村垃圾分类宣传服务基地。摄影 | 谭卓华




东凤孖水天后宫。(上图:彭磊铿,中图、下图:李景志)

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见习记者 黄靖怡
◆编辑:陈吉春
◆二审:方嘉雯
◆三审:陈伟波
◆终审:赖友生
◆来源:中山影像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