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难得桃源地,碉楼古屋映曹边 | 我的乡村我的家
栏目:推荐 来源: 发布:2022-01-10

“我的乡村我的家”——中山市乡村文化振兴系列活动之一的摄影采风活动近日启动,由中山报业中新传媒·中山影像负责执行。这是近年来中山市最大规模的乡村摄影采风活动,中山影像将组织签约摄影师对中山23个镇街的24条村进行摄影采风创作,从中挑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将于2022年1月中旬-2022年2月中旬在紫马岭公园、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兴中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户外展览。敬请关注!

摄影采风创作点
城市桃源曹边村

曹边村采风现场。视频 | 彭磊铿

航拍南区街道曹边村。摄影 | 刘凯涛

小舟轻摇景如画。摄影 | 刘明海

叶黄知时节。摄影 | 万华

花儿热烈盛放于冬。摄影 | 刘小杭

曹边学校。摄影 | 梁悦华

生意盎然藏在侨房。摄影 | 李伟荣

透着静谧的书房。摄影 | 梁悦华

古朴的碉楼老屋。摄影 | 胡家庆

建筑美学直达视觉。摄影 | 谭卓华

每一座老屋都在诉说故事。摄影 | 冼智聪

古老的炮楼,遗立于田野之上,沟壑分明的石板街,两旁是青砖灰雕的民舍,村子周边被低矮的群山环绕。一个冬日的午后,一群人带着“长枪短炮”来到这“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南区曹边村。

 “每天都有新变化。”提及来到曹边村的感受,已经年逾古稀的朱志峰脱口而出。从上世纪80年代爱上摄影开始,朱志峰每年都会来曹边村进行摄影采风,退休后来的次数更是频繁。朱志峰说,这两年乘着“乡村振兴”这股东风,曹边村的村容村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了,他也越发热爱将镜头对准充满人情味、烟火气的曹边村。
 
午后的微风袭来,大家穿过精致的门楼,沿着石板街缓缓踱步,美丽异木棉满树繁花,一群妙龄女子伴着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摄影家们争前恐后抢占拍摄“C位”,生怕错过了任何精彩瞬间。朱志峰说,上次来的时候,巷里弄道中还有许多建筑工人,正对村中的道路进行提升扩宽,才短短2个多月,这些街角巷里、小广场都焕然一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于从事过地方志工作的朱志峰而言,古色古香的曹边村更有历史人文韵味在其中。拍照的空档,他有一搭没一搭的向记者介绍起曹边村来,始建于北宋公元1068年,侨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村中有大量的清代及民国时期的住宅、侨房、石板街和人文景观。

家庭幸福,烟火热闹。摄影 | 冯伟光

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摄影 | 胡家庆

姐妹们,合影有道。摄影 | 朱志峰

老兵向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摄影 | 陈伟文

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历史。摄影 | 邓羡莹

孩子们开心地挥舞着手中旗帜。摄影 | 邓羡莹

阅读陪伴。摄影 | 黄焯辉

百年老树和年轻孩子。摄影 | 万华

非洲鼓伴奏齐歌。摄影 | 曾学先


曹边村吸引了很多游客专门来拍摄留念。摄影 | 张广洋

摄影师们架势十足。摄影 | 李式瑜

文化广场边上,褪色牌匾上“曹边学校”四字若隐若现,深浅不一的斑斑点点,让古老的气息弥漫在每个角落。唯有不同的是,学校大门两旁,贴着寓意吉祥的“开门大吉”,不知是村中谁家小孩贴上。这一切都刺激着摄影家们的神经,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激情。朱志峰说,曹边学校是1929年中山华侨开创捐建现代学校的先河,此外村内还有保存完好的武侯庙、状元牌坊等古老建筑,每到节假日都会有许多游客慕名前来。

“每次感觉都不一样。”对于曹边村的感受,摄影家陈伟文和朱志峰的感受大体相同。穿过迂回狭长的小巷,高大葱绿的榕树下,传来断断续续的鼓声,几个村民坐在一旁,静静欣赏这美妙的节拍。陈伟文眼疾手快,拿起相机将这瞬间定格。

“曹边的故事太多,相机总是记载不完,这种古色古香从骨子里吸引着我。”陈伟文说,曹边极具岭南风格的老建筑中,又夹杂着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子,两者自成一体,丝毫没有违和感。经过时间的沉淀、风雨的洗刷,村中大部分建筑物墙壁已逐渐斑驳,门头的雕刻已经开始脱落、褪色,更为村庄增添了一份历史厚重感。他感叹道,这一切都值得纪念!

“曹边学校”内,温暖的阳光穿过窗户斜射进阁楼,一场光与影的游戏在这里上演。阁楼下方大堂内,大大小小的孩子们端着小凳子,整齐排坐,一位穿着军装、佩戴着荣誉徽章的老兵,正激情澎湃地讲述着红色故事。孩子们静默无言,沉浸在故事中,而摄影家们则端起镜头,捕捉每一个精彩瞬间。

近处工人铺砖修路,远处炮楼熠熠生辉。摄影 | 苏瑞媚

修葺房屋,清洗地面。摄影 | 黄可明

一起为维护村容村貌作贡献。摄影 | 李景志

阳光从芭蕉叶上跳了下来。摄影 | 胡家庆

农忙时光也快活。摄影 | 胡家庆

老爷爷给种植物浇水。摄影 | 万华

在黄昏时,铺满油画。摄影 | 胡家庆


◆文+/记者 陈雪琴
◆编辑:王朝静
◆二审:方嘉雯
◆三审:赖友生
◆素材来源:中山影像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外贸破局,敢问路在何方
推荐 15254人浏览   2025-05-11
跨越3000多公里,中山这对夫妇接力援藏
原创 12123人浏览   2025-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