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我的家丨莲员社区:竞渡,竞渡,扬旌击鼓秀龙舟
栏目:推荐 来源: 发布:2021-12-23

摄影采风创作点
莲员社区系龙舟

莲员社区采风现场。视频 | 彭磊铿

龙腾虎跃朝气蓬勃,你追我赶独占鳌头。近日,摄影采风团一行人来到石岐莲员社区,感受龙舟文化魅力,用镜头记录乡村美好。

莲员社区员峰村地理位置紧邻岐江河,村中建有北帝庙供奉龙舟,员峰龙舟历史悠久。上世纪80年代是员峰长龙最“威水”的时期,从1984年到1986年连续取得市龙舟赛三连冠,在中山市民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中山员峰龙舟文化展厅内,满墙的奖杯、奖牌和锦旗诉说着历史荣耀,排列成行的龙船头和印有“员峰长龙”“员峰牛根”的船桨展陈着文化底蕴。

莲员社区特色墙绘。摄影 | 冼智聪

龙舟装备。摄影 | 冼智聪

一墙荣誉,百年荣耀。摄影 | 蔡培暄

这里是员峰顺兴龙舟协会驻地,也是当地龙舟队员的室内训练场所,一群龙舟队员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日常训练,他们或手举哑铃练习臂力,或挺直腰坐在划船拉力器上有节奏地练习负重划桨,氛围热烈。在旁观察的摄影师们立即找准角度捕捉下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人文风貌。

员峰龙舟经过百年沉淀,在为员峰带来竞技荣誉的同时,也为员峰凝聚了龙舟精神。每有龙舟竞渡,村民都会进行“装龙舟”的仪式,还会带着小孩子上龙舟,取龙马精神的好兆头。完成赛事后,村民们齐聚一堂共享龙舟饭,祈盼生活风调雨顺、家人身体健康,亦维系了民心团结。

谈起员峰龙舟的传统,今年52岁的员峰顺兴龙舟协会会长卢展业滔滔不绝:“我自小就喜欢扒龙舟,那时大家常常争先恐后跑到员峰涌边观看龙舟比赛,能代表员峰村参赛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直到说及近年来村里的变化,他顿了顿,感怀又坚定地说道:“这两年员峰旧改,道路变宽变好了,但很多地方变成‘水泥森林’,村里近一半的原住民已经搬走。我们现在只能想到通过扒龙舟这项传统活动将之前搬出去住的人重新聚集到一起,维系彼此的感情。”

赏江赏景。摄影 | 梁悦华

一边奋力划桨,桨下水花飞溅。摄影 | 刘诗觉

冲啊!摄影 | 刘诗觉

“战鼓”声声励人心。摄影 | 张广洋

传承龙舟技艺。摄影 | 刘诗觉

今年,莲员社区结合乡村振兴工作,以员峰龙舟文化为载体,着力打造莲员本土特色手绘墙,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龙舟精神需要传唱,龙舟技艺也需要传承。

卢展业透露,目前龙舟协会计划将龙舟运动推广到附近中小学,与社区共同组织夏令营供学生免费到员峰龙舟文化展厅参观学习,体验龙舟运动,传扬龙舟精神。此外,协会还与市残联共建“残健共融 特奥龙舟”训练基地,擦亮龙舟品牌,让更多的残障人士感受到龙舟运动的魅力。

超过一小时的室内训练结束后,龙舟队员们一起抬着龙船头浩浩荡荡地走到位于员峰码头的龙舟训练基地。大家麻利地扣紧救生衣、装好龙头、拿起木浆,有序地下水练习。

余晖散落长河,伴随声声龙舟鼓响,队员们斗志昂扬,配合默契,一边吼出阵阵极具生命力的呐喊,一边奋力划桨,桨下水花飞溅。龙舟似箭,掠过金光粼粼的水面,吸引摄影师们按下快门留住每一个动感瞬间。

一条龙舟一条心,一代又一代员峰人团结一心,共同传承着百年龙舟文化的根脉,留住乡村美好的记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摄影 | 刘诗觉

光影静物暖烘烘。摄影 | 冼智聪

每一寸“净土”,都有它的守护天使。摄影 | 李伟荣

墙角的花,在暖冬盛放。摄影 | 冼智聪

津津乐道下围棋。摄影 | 刘诗觉

一家三口,美满静好。摄影 | 李志梁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见习记者 余晓霖 记者 陈伟祺
◆编辑:曾嘉慧 
◆二审: 陈彦
◆三审: 陈浩勤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中山影像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外贸破局,敢问路在何方
推荐 15201人浏览   2025-05-11
跨越3000多公里,中山这对夫妇接力援藏
原创 12122人浏览   2025-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