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我的家丨妙手“剪”生花,共享“非遗”传承
栏目:推荐 来源: 发布:2021-12-05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只要一把剪刀、一沓红纸、一支铅笔,就能剪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艺术作品。12月4日,一堂温馨的亲子剪纸课程在中山市文化馆南朗分馆举行。“我的乡村我的家”——2021中山市乡村文化振兴送课下乡活动走进南朗街道,亲子家庭在剪纸老师的教导下,剪出他们心中的美丽乡村画面。

剪纸艺术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以前,郭沫若曾以“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诗句赞誉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当天上午9时30分,53位家长、小朋友聚集在中山市文化馆南朗分馆,近距离感受这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剪纸老师彭章均的巧手之下,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风景跃然纸上。“我先展示一些优秀剪纸作品,带领学生认识这项非遗艺术,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认同感,让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彭章均表示,这次展示的作品以团花为主,手法细腻、线条流畅。团花的布局形式呈圆形花样,四面均齐,有着团圆的寓意。团花剪纸作品剪出的不仅是对团圆的期盼,更寓意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建立自信心,产生对剪纸的兴趣,彭章均先传授基本技法,随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图案,转入了自由创作环节。

“以前有看过剪纸作品,觉得很复杂、很难,今天自己设计了图案,很顺利剪出成品,让我感受到了剪纸的乐趣。”今年11岁的6年级学生简淑婷迅速掌握了技巧。她在老师的指导下,用铅笔在纸上勾勒出牛的头部、身体、尾巴等轮廓,只见剪刀一开一合,一幅栩栩如生的“牛气冲天”作品便被裁剪出来。

家长陈先生与孩子一起设计剪纸花样,热烈地讨论交流,最后各自把得意的作品粘贴起来。“ 这些公益惠民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很好的文化熏陶和学习提高的机会,向孩子播撒了文化的种子,活动营造的学习氛围是家庭无法满足的。”陈先生告诉记者,类似的活动,他们一家参加了3次,父母与孩子一起体验,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几乎每个周末,我们南朗各个村庄都会开展文化阅读亲子活动。活动信息在群上发布,家长反响热烈,报名名额秒空。“中山市文化馆南朗分馆副馆长吴丽萍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他们结合中山市文化馆南朗分馆、南朗爱茵堡乡村艺术普及文化馆以及左步村、崖口村、榄边村3个服务点开展丰富的文化惠民活动,在原有的本土特色文化中增加新的活动形式,进一步扩大群众的参与度。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山市文化馆南朗分馆根据主题开展的特色文化活动累计已达150场次,惠及群众约16374人次。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何淼
◆图/肖暮雨
◆编辑:曾淑花
◆二审:陈彦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