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水而居的南头镇孖沙村,2001年与穗西村合并后,于2018年改称穗西社区。百年来,村旁悠悠流过的一江清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滋润涵养着这一片红色土地。改革开放40多年来,这里的人们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把昔日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老村,变成了富强秀美宜居的工业强村,村民们告别了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
▋继承先烈遗志 把社区建设得更好
11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穗西社区时,社区党委委员、居委会副主任何翠玲刚刚接待完一拨客人。说起孖沙村的革命历史,何翠玲如数家珍。作为孖沙村人,她从小就听村里老人讲述这段难忘的历史,长大后参加工作,做了村干部,她更对这段历史熟稔于心。
1945年农历四月十二日,国民党地方武装纠集3000多兵力,分四路包围孖沙村,向珠江纵队第一支队九区大队驻地发起进攻。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最终造成梁伯雄等20人牺牲,50多人被俘,九区一带转移不及的抗日干部、革命群众、共产党员及军属均遭敌毒手。
“这段惨痛的历史铭记在许多老村民心中,也成为我们工作的动力,那就是继承先烈遗志,把社区建设好,让村民的生活变好,打造一个富裕秀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说这话时,何翠玲信心满满。
▋“农业穷村”变身“工业强村”
由于村子就在鸡鸦水道边,先民们依水而居,围水造田,因势利导种植经济作物、养殖鱼虾,自然就成为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活计。“那时候,我们村是南头镇4个经济作物种植基地,主要就是种植甘蔗和稻谷,另外养鱼和蚕桑,也就是所谓的桑基鱼塘。”说起当年的生活,1954年出生的老村长刘玉坤感慨颇多。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孖沙村,刘玉坤当机立断,带领大家建了红砖厂,正式拉开了农村工业化的大幕,随后又相继建成了制筛厂、热水器厂等。“当然,这时候还是小打小闹,处在摸索试验阶段。”刘玉坤说,到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村里才走上了快速发展工业的道路。“村里加大征地的力度,修路,建厂房,大力招商引资。随着各地资金涌入,一间间家电企业拔地而起,农业穷村很快就变成了工业强村。”刘玉坤说,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中,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大厂进村,村民过上小康生活
村里村外来了家电厂,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也来到村里。庞大的人群需要消费,村民们看到商机后行动起来,有人开饭店,有人开旅馆,也有人为家电厂生产配套产品。
在南头镇南和中路,记者进入一家名为中山市南头镇健盈包装带厂的作业区,土生土长的老板黄健强正带领30位工人赶制一批木质包装物。“如果不是村里招来这么多大型家电厂,就不可能有我的包装厂。”黄健强告诉记者,2008年前后不少大型家电企业落户社区周围,考虑到这些企业的家电产品需要包装,他才办起了木材加工厂,专为这些家电企业生产木材包装。随着企业发展,他又开始为顺德的一些厂家生产红酒柜等,产品开始多样化,如今既加工和生产,又销售封口胶、包装带、木器制品、五金制品、劳保用品、塑料制品等产品。
何翠玲告诉我们,经过40多年的发展,穗西社区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工业强村。统计数据显示,社区现有各类经济实体400多家,其中企业有249家,规模以上企业20多家,“村民的日子已不是往日可比。去年开始,社区还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给村民创造一个更加美丽宜居的环境。”何翠玲欣喜地说。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王伟 卢兴江
◆图+1、视频拍摄/易承乐
◆视频编辑: 陈晨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朱晖
◆三审: 苏小红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