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榜样(73)朱振媚:在志愿服务中享受幸福晚年
栏目:推荐 来源: 发布:2021-08-19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因疫情防控需要,从7月底开始,中山市南区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暂停对外开放。作为南区街道三色长者义工队成员、南区街道兜底联络员,朱振媚却一刻也没闲着。8月18日,吃过午饭,她穿上志愿者马甲,探访沙田村一困难老人。从2013年开始加入志愿服务队至今,她的服务时长超过1500小时。她动情地回忆说,在老伴晚年中风直至去世的几年里,志愿服务让她始终保持阳光心态,未来还将继续做下去,有一分光就发一分热。

近年来,她先后获评2014年度中山南区“身边好人”、2017年中山博爱行动优秀义工、2018年南区优秀文化志愿者、2020年三色长者义工队“最美义工”等,并入围2021年第二季度“中山好人”名单。

01


独居长者的贴心大姐

朱振媚刚一进家门,沙田村独居长者康叔便从床上坐了起来。“最近胃口怎么样?”“长者饭堂的饭菜合不合口味?”“弟弟有没有来看望你?”三言两语,二人便打开话匣子。康叔对记者说,媚姨是社区的开心果,也是独居长者的贴心大姐,跟她聊天总能缓解苦闷。

朱振媚动情地回忆说,2013年,在社工的介绍下,她加入义工队伍。从儿子家中坐公交回到北溪社区福涌村时,碰到来到社区走访却在中途迷了路的新手社工,便热心地给社工带路。随后在开展长者服务过程中,社工认出了这个热心的大姐。从手机如何使用、到协助媚姨组建村民舞蹈队,社工细微周到的服务让媚姨感到很贴心,便开始接触做志愿服务。

2015年,为更好地提供老年人社工服务,南区街道着手成立长者义工队。“村里很多像我这样的老人,有精力而且很喜欢做志愿服务,但没有志愿队伍,缺少凝聚力和组织性。”当时媚姨也认为非常有必要培育和发展志愿者队伍。在筹备组建志愿者队伍过程中,她担任队长,组织带领队友们参与各项志愿服务。2021年,南区“三色”长者义工队成立6周年,队伍从原来的26人发展到现在的63人,媚姨现在依然是队伍的核心骨干成员。

南区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工陈彩霞告诉记者,媚姨在南区的独居长者中很有号召力。2020年冬天,福涌村一名80多岁的特困独居老人炳叔不小心跌倒卧床,面临不得不入住敬老院的选择。由于炳叔习惯了村里闲适的生活,担心入住敬老院后难以适应。社工请来媚姨帮忙。只见媚姨拍了拍炳叔的肩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答应隔三差五就去敬老院探望他,炳叔最终同意入住。“媚姨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月都会带上几名志愿者到敬老院探望炳叔。”

02


社工好帮手,村居“联络员”

2019年9月,热衷公益的朱振媚又多了一个身份,即南区“兜底服务联络员”。

据陈彩霞介绍,南区常住人口9万人,其中老年人超过9000名,残疾人超过440名,高龄长者816名,A类政府兜底老年人和B类边缘困难及其他特殊困难老年人共计26名。于是,南区街道发动热心义工,借鉴网格化管理方式,发展和培育“兜底服务联络员”义工队,关注该村居兜底服务对象,及时发现并跟社工汇报兜底服务对象的动态,形成“双工”联动模式,推进兜底服务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

“在沙田村,有一位卧床老人行动不便。正是媚姨隔三差五的走访,为该老人申请了政府免费家政服务、长者饭堂送餐服务等。”陈彩霞说,近期中山开展两次全员核酸检测,正是有了这批兜底联络员的帮忙,社区及时将检测采样服务送上门,为失能、半失能老人送去便利。

不是奔走在访贫问苦的路上,就是在各类残疾、孤寡老人家中慰问。如今,朱振媚坦言比以前上班时还忙。“但这样的日子让我感到充实和幸福。”朱振媚说,近年来,老伴因为脑萎缩、中风等原因一直卧病在床,并在去年3月去世。几年来,卧病的老伴始终支持自己从事志愿服务,自己也在从事志愿服务过程中,在其他老人身上感悟到不一样的人生。老伴去世后,在外打拼的三个儿子都希望母亲跟随自己搬出福涌,颐养天年。然而朱振媚舍不得离开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是志愿服务让我找到了晚年的价值,只要还有能力,我就会继续做下去。”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徐钧钻
◆图+2/冯明旻
◆编辑:蓝运良
◆二审:查九星
◆三审:吴森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