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与会人员参观调研花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小屋的服务方式和内容。
5月26日,中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召开。与会人员先后到东区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花苑社区文明实践小屋、西区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学习强国”线下体验空间实地调研和参观。会议通报我市目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情况,部署下阶段工作。
近年来,中山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决策部署,按照“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全市“一盘化”、城乡“一体化”,统筹市、镇街、村(社区)、基层单位四级齐发力,截至目前,全市24个镇街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全覆盖,281个村居社区建起28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及57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效构筑起遍布全市的文明实践阵地,初步形成文明生根、实践生动的工作局面。
中山全方位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不断深化拓展、走深走实,并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山样本”。
5月26日,西区街道优格国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群众观看红色电影、参加有奖竞答比赛。
融合共建
释放动力和活力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怎么建?如何发挥其枢纽作用和“大中心”作用?
中山近年来,通过市、镇街、村(社区)、基层单位四级联动,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多中心融合”,充分发挥好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优势,在“合”的基础上突出“融”,强化各类资源的统筹调度,将散落在全市各部门的各类服务阵地纳入文明实践阵地,构筑“布局合理、群众便利、出户可及”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作为省级试点建设单位,东区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仅注重挖掘辖区的资源,还善于调动市级和外部的资源,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资源枢纽”。
东区街道以中心、所、站、小屋四级文明实践阵地矩阵,通过与市人民医院、博爱医院、东区商会、社会组织等十余个单位结成公益联盟,建立“8+N”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孵化特色出“红心益站”“志愿管家”“应急救护”“星星篮球教学”“移动红色展览馆”等多个精品项目,真正让资源互通、流动起来,把群众需要的服务,送到距离群众最近的地方,不断提升居民群众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同时,中山坚持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纳入“一把手”工程,建立协同高效工作机制和资源统筹机制,各试点对文明实践项目清单实行动态管理,按季更新,对百姓“不捧场、不买账”的项目,进行整改或清退。同时坚持社会化动员、精细化服务、项目化运作、品牌化发展的实践模式,开展各项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小榄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引入镇融媒体中心参与运营,主动对接各部门活动策划的需求,推出文明餐桌、文明网络、文明家庭等“十大文明行动”,并形成常态化的联动机制,打造出多元的“文明实践集市”;市文联充分调动14个文艺协会,开展常态化“七个一百”项目下基层;市供电局组织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开展点亮家庭“光明行动”为全市1000户贫困家庭、残疾人家庭检修电线、更换电灯,贴心服务暖人心。
盘活阵地
服务群众更贴心
基层工作大多繁琐、细微,但却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山各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瞄准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统筹力量、整合资源,提供精准化服务,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赢得群众支持。
位于中山纪念图书馆和兴中园交界处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小屋,造型显眼,一眼看过去,窗明几净,色调以鲜艳的红色为主。
走进室内,记者发现由集装箱改造而成的小屋,不仅有座椅、空调、wifi和免费报刊,还有志愿者为市民免费提供享用的咖啡、茶水。据了解,去年12月小屋正式启用,主要在周末、节假日或重大活动期间开放,把交通指引、信息查询、文明宣传和便民惠民等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就延伸到哪里。花苑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小屋将文明实践建设的触角延伸到公共阵地,是中山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一个缩影。
五桂山街道桂南村把香樟公园旁的老人活动中心改造成“最美文明实践所”,有效覆盖群众15分钟生活服务圈;东凤镇与中石化加油站联手,打造宣传政策科普知识、提供便民惠民服务的文明实践站;石岐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更把志愿服务培训课堂、理论宣讲、文化演出展览等送进小区弄堂, 切实解决老旧小区老年居民集中、出行不便的问题,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专场活动,实现从“人追阵地”向“阵地追人”的重大转变。
群众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参与者、受益者,同时也是服务的提供者。各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强志愿服务总队,成立扎根本乡本土的文明实践志愿队伍,坚持围绕群众需求策划服务项目,以社区志愿服务为重点,强化供需匹配,推动“8+N”志愿服务,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以及精细的公益服务,部分群众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了 从“受益者”到“提供者”的角色转换,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文化引领
共建学习型社会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一种具有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属性的公共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一种创新形式,具有政治性、教育性、公众性。
西区街道优格国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使用“学习强国”的优质学习资源,让群众体验到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沉浸式”学习服务。走进实践站,志愿者正在组团进行“学习强国”挑战答题赛和达人擂台赛,家长陪伴孩子在亲子互动群区玩耍,退休老人坐在电子阅读区聆听信仰之火燃烧不息的红色故事……丰富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内涵和形式,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荔景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西区街道首个发动民间力量建设的实践站,依托孙中山文化普及交流中心、荔景苑香山家宴酒楼、博爱美术馆、粤韵堂、好人馆等功能区域,将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特色美食等元素与文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平均每天吸引外地及本地游客上千人,成为中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一扇靓丽“窗口”。
而在大涌镇安堂社区,当地盘活10多处宗祠资源,精心打造党史馆、民俗馆、武术馆、文化馆、醒狮馆、曲艺中心等场所,开展“一祠堂一故事一文化”文明实践,使得“老中青”三代同堂各有所乐、各有所得。
在3个省级试点的带动下,全市24个镇街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全覆盖,各试点在建设过程中,纷纷立足于本地群众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探索出各具亮点的本土模式,形成“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
眼下,中山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并非一蹴而就。
面对目前存在的建设进度尚欠均衡、群众参与度有待提升、经费来源仍需拓宽等难题,下阶段需要进一步理顺健全工作机制、优化贴近生活的宣讲形式、强化面向群众的供需对接、推进“双中心一平台”融通、加强资金及队伍保障等,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精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陈伟祺 李玮玮 廖喆
◆图/王云
◆编辑:陈吉春
◆二审:方嘉雯
◆三审:赖有生
◆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