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实现更高质量、更加稳定的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事关劳动者的尊严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2018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要求完善人才、产业、标准等多个体系,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三项工程为抓手,聚力培养技能人才促进更高质量就业,用心书写民生答卷。
在三项工程的引领护航下,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持续创新优化就业创业政策,多措并举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中山劳动者通过学习一门技术、掌握一项技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实现更高的人生梦想,为中山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有的是冉冉升起的粤菜厨师新星、有的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有的是“90后”金牌保姆……他们的故事将激励更多劳动者通过掌握技能,获得更加稳定和体面的工作,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烹饪大赛中成长
站上讲台传承薪火
将一块牛肉倾斜45°切入整齐的刀口,肉片状如蓑衣,便于烹调入味,造型独特、口感鲜嫩。2018年的一次烹饪比赛中,初出茅庐的谢金芳凭借精湛刀功,以一道蓑衣牛肉“初试啼声”夺得金奖。在刚刚落幕的中山最高规格烹饪盛会——粤菜师傅工程中山美食文化周暨粤菜烹饪全国邀请赛场上,谢金芳凭借改良创新的“盛年陈皮鸽”,再次收获一枚含金量极高的全国性赛事金奖。
今年26岁的谢金芳,是中山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烹饪专业老师。别看她年纪轻轻,已培养出不少新生代厨师。“爸爸是一名厨师,我从小看着他做菜,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亲手做一桌好菜给家人吃。”谢金芳来自广西大山深处的贫困村庄,2010年到中山入读职业学校学习烹饪。2013年毕业后,谢金芳进入酒店跟随师傅继续学习,用三年时间成为中山国际酒店砧板师傅。
瘦小的个子,清秀的面容,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谢金芳柔弱的样子与人们传统印象中五大三粗的厨师形象很不一样。在男性主导话语权的厨房里,她能脱颖而出靠的是不怕吃苦的韧性和女性特有的灵性和巧劲。“女生力量小,体力弱,在工作繁重的厨房里没有竞争优势,但我们胜在细心和耐心。只要不怕吃苦,总会学到真本领。”谢金芳说,她在中山国际酒店师从一位女厨师学习刀功,苦练雕刻手艺。学有所成之后,她被母校返聘担任烹饪专业教师。
在学校教书之余,谢金芳获得不少参加烹饪比赛的机会。“大型烹饪比赛汇聚各地名厨和高水平的行业高手,每次参赛都是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不仅开阔眼界,还能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谢金芳说,得益于“粤菜师傅”工程在全省自上而下不断推进,各地纷纷举办烹饪大赛,她获得不少参赛的机会,厨艺也在一次次大赛中得到锻炼,个人烹饪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近几年的参赛经历,谢金芳不仅陆续获得广东省餐饮行业中式烹调师职业技能大赛金牌厨师、广东省技术能手称号、第九届全国海鲜烹饪技能大赛热菜项目银奖等荣誉,她指导的学生也多次在各种竞赛中获奖。“我会利用每年寒、暑假的时间,到全国各地参加烹饪培训和比赛,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把学习积累的知识再传授给学生。”谢金芳说。
“灵魂工匠”
为中山培养卓越工程师
最近,市技师学院教师魏海翔忙得脚不沾地,他的学生团队正与一家中山企业展开“水处理科研项目”合作。几个月前,他带领弟子陈锋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中刚捧回了一枚水处理项目的铜牌。
在市技师学院当教师之前,魏海翔是企业里的一名总工程师。组装生产线、抢修机械、指导新人,他每天像陀螺一样转着。2009年,魏海翔选择从世界五百强企业跳槽到市技师学院做老师,除了希望有更多精力充实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也立志利用自己的经验培养更多高水平的技能人才。如今,经过10多年在教学一线的耕耘,魏海翔培养的优秀学生不断站上了省、国家、世界的技能竞赛舞台。魏海翔的专业技能水平也不断提升,成为我市首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魏海翔的成长,是中山高技能人才培养成绩的一个缩影。
从企业技工到培养技工的教师,魏海翔深感责任重大。“在人才的金字塔中,只有顶层很少一部分人搞理论,下半部分的大多数人是通过应用来推动技术发展。”魏海翔给自己定的方向是“培养卓越的工程师”。在从事世界技能大赛参赛和研究工作并指导学生获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银牌之后,魏海翔于2017年转战水处理技术项目,带领学生向这个新项目发起冲击。
“水处理技术项目是2019年第45届世赛的新晋竞赛项目,我们将结合比赛的要求,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魏海翔表示,市技师学院正推动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互为依托,以世界技能大赛技术理念和标准为引领,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使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需求衔接。
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魏海翔借助工作室的平台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与企业开展科研项目的形式,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在合作科研项目过程中,学生要独立面对和解决项目运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实践中学习。”魏海翔表示,这种模式中培养出来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已收到不少企业良好反馈。
90后金牌讲师
锻造母婴护理“特种兵”
合身的红色职业套装,盘起的长发,精致的妆容……今年30岁的瑶族女孩廖何梅一身职业装打扮,很难让人将她与家政行业联系起来。2014年入行,她做过保姆、钟点工、月嫂,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家政培训讲师。乘着“南粤家政”工程东风,越来越多像廖何梅一样的家政培训导师,希望通过专业的护理知识和细致的培训技巧,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重塑社会对家政行业的印象,推动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宝贝,按一按、捏一捏、拉一拉,这是小宝宝的手手……”在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的“南粤家政”工程月嫂培训班课堂上,廖何梅抚触着一个婴儿模型,感情充沛地模拟着跟宝宝说话交流的过程。旁边一位年轻的培训学员正聚精会神观察,生怕漏掉一个动作细节。“成为一名合格的母婴护理员,基本的护理技能和知识是必须掌握的,但是想要从事好家政服务工作,自身要有过硬的综合素质,主要是为人处世、沟通的能力,还有生活、工作中的礼节。”廖何梅说,作为一名母婴护理金牌讲师,她的母婴护理培训班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只会干活的月嫂,而是一个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全能型“特种兵”人才。除了掌握家政类的专业知识外,廖何梅还进修了爵士舞、形体、礼仪等课程。如今,她不仅是高级母婴护理讲师、高级育婴讲师,还是爵士舞基础班、形体班的老师。
打开母婴护理课程的月子餐PPT课件,廖何梅向记者展示了自己设计的营养搭配均衡的月子餐菜谱。为了设计月子餐课程,她拜酒楼大厨为师,系统学习菜式搭配、中式点心知识。她细心编辑课件图片,分类进行描述,方便月嫂根据特征辨认,对“症”下药。她还要求学员照顾到产妇的心理需求,关注情感交流、情绪疏导,把雇主当家人一样对待。“接下来,我将计划开发线上+线下的课程,希望能帮助更多月嫂、育婴师提升专业技能,成为行业的‘特种兵’人才。”廖何梅说。
◆文/何淼 李思宇
◆编辑:陈吉春
◆二审:方嘉雯
◆三审:赖有生
◆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