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时隔15年,这种保护植物在中山发现第二个分布点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02-10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近日,中山市自然保护地管护中心开展广东中山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工作时,在中山市五桂山主峰附近发现了两株大苞白山茶。

 

据悉,大苞白山茶,隶属山茶科山茶属,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这个物种被人类发现的历史尚不足百年,最早于1955年香港渔农处在香港九龙的大雾岭南坡城门水塘发现,并由植物学家J.R.Sealy正式发表。

根据我国目前的调查结果,大苞白山茶仅在广东、海南及香港有零星分布。2005年,中山市长江库区水源林市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全市野生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时,曾在三乡泉林山庄内发现一株野生大苞白山茶,一直被认为是中山仅存的唯一野生单株。

这次在五桂山发现的大苞白山茶种群,是时隔十五年后,中山市域发现的第二个大苞白山茶野生分布点。本次发现的种群数量有2株,其中较高株树高约5米,无明显病虫害。现场有植株残花脱落后留下的苞片,以及果实成熟开裂后残余的果壳,证明该种群可以正常开花结实,个体较为健康。

这次发现,为广东中山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新增一种保护植物。接下来,中山市自然保护地管护中心将做好该新发现大苞白山茶种群的保护和监测,确保其健康自然繁衍。

【物种简介】大苞白山茶

大苞白山茶(Camellia granthamiana Sealy),隶属山茶科山茶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常绿乔木或灌木,树皮灰白色,嫩枝无毛。单叶,互生,革质,椭圆形,侧脉在上面下陷,无毛,边缘有锯齿。花白色,无柄,直径9—12厘米;苞片与萼片未分化,花后不脱落;花瓣8—9,基部略连生。蒴果球形,直径4—5厘米,基部有宿存萼片。


◆中山日报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张倩 通讯员 廖浩斌
◆图/通讯员提供
◆编辑:蓝运良
◆编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