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精准治污,“中山蓝”成常态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11-20

今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目前,大气污染防治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中山正积极落实各项大气污染防控应对措施。19日,生态环境部向媒体通报了2020年1月-10月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状况,中山市空气质量排名第10位。成效的背后离不开依托科技力量,实现精准治污、精准施策和精细执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 记者 文智诚 摄 )

 精准治污 
利用AI技术快速识别烟雾排放

今年1~9月,中山市环境空气常规六项污染物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PM10的年均浓度已稳定达到国家要求的二级标准。但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我市夏秋两季臭氧污染问题仍然突出,是我市出现污染天气的首要污染物。

今年以来,中山市通过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交通运输结构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构建绿色清洁能源体系、加快智慧绿色交通发展,强化大气治理工作,打响蓝天保卫战。

根据《中山市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2019~2020年)》,中山将力争今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高于90%,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32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达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经过近年来的技术手段提升,中山市于去年建成“9+300”大气网格化监测体系,9个空气质量标准站加300个微观站实现全市空气质量检测全覆盖。同时,中山市生态环境局还持续对全市500个生物质锅炉进行视频监视,对200家重点餐饮油烟单位开展在线监控,对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及重点大气污染源实施全天候监控。

中山市生态环境局于2019年底在横栏镇丰汇俊景高度96米的地方安装了一台“天眼”系统。该系统借助AI技术自动分析识别烟雾排放,一个摄像头可以覆盖近37平方公里,结合AI快速识别并推送至处理人,可以最快处理无组织排放和违法排放事件。目前第二套设备正在东升镇安装、调试,识别范围可以覆盖古镇、西区、东升、沙溪、港口五个镇区。未来,市生态环境局拟在全市范围内布控30个监控点。

利用AI技术快速识别露天焚烧污染情形,属全省首创,为中山市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重要支撑。

无人机巡查也成为污染源治理的日常手段。通过预先设定好的飞行路线,无人机可以对重点区域实施自动抓拍,协助巡查人员确定污染源分布点位。结合现场勘查、雷达扫描等手段,对测点所在区域进行全面的污染来源梳理,然后实行临时限产、强化执法检查等针对性应对措施或污染源清理等长效措施,技术手段的成熟让污染精准管控成为可能。

 精准施策 
创新应用高光谱和水质自动监测设施

受农业、工业和生活废水的影响,兰溪河的国家地表水水质监控断面——翠亨宾馆断面曾长期处于劣V类水质。今年以来,翠亨宾馆断面附近的石门村村民们发现:兰溪河的河水变清了。从数据上看,兰溪河水质呈现阶段性改善:2016年至2018年6月水质由劣V类提升为Ⅳ类及以上,从2018年下半年以来持续改善,截至2020年1~3月稳定达到水质考核目标。

不仅是兰溪河,南朗镇另外两条入海河流——泮沙排洪渠和中心河也达到了同样的改善效果。今年一季度,南朗镇同比CWQI(城市水质指数)改善幅度为59.36%,排名全市前三。

这是中山推动水污染治理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山将加快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实现15个流域整治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城市建成区15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并将完成全市所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

在推进阶段性治水工作的同时,中山也在思考真正实现长制久清的实践路径。从去年10月21日第一个地面监测站——长江水库监测站安装完成开始,中山将在15个流域、1041条河涌组成的密布河网之上,布设259个水质自动监测设施,建立防控一体的河涌水质自动监测平台。这一看似宏大的设想已经接近实现:截至目前,239个设施(含17个浮船式设施)已完成到货安装(投放)及验收。

通过河涌监测站外LED屏上显示的水质数据,市民可以随时了解包括pH值、水温、电导率、溶解氧、浊度、氨氮、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等参数。这些数据来自河涌监测站内的全自动采水设备与分析仪。据介绍,自动监测站固定每4个小时自动启动测试,然后完成全自动的取水、检测、分析、数据传输,同时系统自带自动清洗等功能。

此外,市生态环境局数据科已经接入了130余个自动监测设施的数据。在监控中心的LED屏上,259个遍布全市的监测点位,已亮起了130余个,全市河涌水质情况一目了然。除了有监测站点位置、已接入站点水质信息外,屏幕上还有各镇区水质排名情况、水质类别占比、省级以上考核断面水质实时情况、最新预警信息等板块。在系统中输入莲兴涌,屏幕上便弹出该河涌实时水质数据,并可查看实时视频画面、历史水质数据等。

采用高光谱监测与分析技术监测入海河流及内河河涌水质,也是市生态环境局在水质监测方面的全新尝试。据介绍,高光谱遥感是一种基于连续的高分辨率光谱的非接触式探测技术,其光谱分辨率一般不到10纳米,波段数通常达100个以上,是一种先进的水体环境质量观测技术。水质不同的水体,其物质组分不同,在高光谱图像上会有不同的光谱响应与空间表现。叶绿素、浊度、氨氮、总磷等水质指标,是光学敏感因子或者能为其所表征,因此,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收集水体的光谱数据并定量分析水质参数、评估其水体质量。

同时,高光谱技术还将应用在国考断面分析、偷排检查等工作上,有望成为精准执法、精准施治的重要依据,可以精确地找到污染源所在,避免“一人感冒,全屋吃药”的情况。

 精细执法 
依托卫星遥感技术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今年9月,在智慧环境卫星平台的屏幕上,工作人员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到南区兴福路公交站附近存在一个危废倾倒的风险地块,立即前往现场派出无人机进行勘察。这是市生态环境局创新尝试,首次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对中山市水源、林地、河道、市际交界等边远区域开展航拍监控,运用AI技术、通过数据比对、光谱分析、图像图层变化等,搜索筛查存在倾倒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违法行为线索和地域风险点,执法人员通过所提供的线索对存疑的区域开展进一步现场排查。

此外,无人机环境遥感技术也推动了中山市重点行业企业和工业园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该技术可以高效快速地获取大型企业和工业园区的实地影像,节约人力物力。同时,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能与GIS及遥感应用系统方便集成的特点,全面获取企业的空间信息。而针对部分关闭企业无法入场调查的情况,也能利用无人机协助工作人员拍摄实地影像,达到入场的目的。

今年上半年,市生态环境局先后分两批公布了环境执法正面清单,共有392家企业纳入清单。对这些企业减少现场检查频次,利用在线监控、视频监控、无人机等进行非现场检查。

今年以来,环保工作对无人机技术和AI技术的运用更加成熟。疫情期间,利用无人机高空巡查航拍视角广的优势,执法人员增加无人机使用频次、扩大巡查范围,既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环境执法工作,又减轻企业复工复产的压力。此外,通过人工沿河摸排加无人机空中拍摄的方式,市生态环境局历时45天完成了对岐江河沿岸139个入河排污口的摸查。此次调查是省内首次开展的中大型河流的全面排查,为中山市申报全省排污口整治示范试点城市奠定了基础。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闫莹莹 通讯员 王国智 肖欢欢 
◆图+1/记者 闫莹莹 
◆编辑: 张鹏
◆编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