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要有泥土自己本身的语言特点,任何艺术创作都要有作者自己内心对作品的诠释。”10月17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大盛陶艺研学游基地里人头攒动,这边厢是9月24日开班的中山市“强师工程”——中山市美术专业骨干教师现代陶艺专题培训班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从中山各职业院校、各中小学选拔出来的60多名美术教师,正聆听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潮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吴维潮授课;那边厢则是几百名少儿与家长在开展陶瓷拉坯、沙画等活动。新冠疫情的影响在大盛陶艺基地俨然已无影无踪……
国庆长假以来,大盛陶艺基地又成了亲子活动乐园。
中山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板芙镇商会会员、大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崔俊对记者感慨,由于新冠疫情防控需要,文旅行业是最迟复工复产的行业,不少企业付出“归零”代价甚至洗牌重组。“正所谓‘莫畏浮云遮望眼’,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大盛陶艺在这次困苦磨难中不断创新产品业态、提升服务品质,顽强地挺过这场严峻‘大考’。”
■ 大盛陶艺挺过严峻的疫情“大考”
记者在现场看到,300多位家长和孩子在陶艺老师的指导下玩着陶瓷拉坯、沙画。孩子们坐在拉坯机转动的转盘前,将双手扶在泥团两侧,一遍又一遍地尝试拉出自己想要的形状。看着孩子们开心的笑脸,家长们也瞬间变成“大孩子”,与孩子一起动手拉陶坯造型。显然,陶艺成了家庭亲情润滑剂和黏合剂,这正是家长们最希望收获的礼物。
家住石岐区的舒女士带着9岁女儿与同小区的几户邻居家庭一起来开展活动。她对记者坦言,家长们都担心疫情闷坏孩子幼稚的心,“与其待在家里吃喝玩手机,不如带孩子出来捏捏陶泥,既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艺术想象力,又能放松孩子的心情、增加家庭亲情。”
回想那段痛苦经历,崔俊坦言“简直是噩梦”。他从2016年创办大盛陶艺至今已投入近2000万资金,不仅把陶瓷工厂多年的盈利都投进去,还从银行贷了款,2019年8月拿到“国家3A级景区”牌匾,难道这次就得凉凉了?看着银行账号里可怜的家底数字,再算算每月固定成本,他焦虑到经常整晚失眠。家人和朋友都劝他尽快止损,但他舍不得放弃这个情怀和梦想:“这是我夫妻俩追求艺术的平台,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中山市科普教育基地,停掉不仅意味着这么多年的投入打水漂,还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我必须咬牙坚持下去。”
他坦言,大盛陶艺从9月中旬开始客流量明显增加,国庆长假每天都有五六百客人,10月至今平均每天约300人,已经越来越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 在创新产品业态提升服务品质中重释活力
为应对疫情,崔俊用所有家底保障员工工资,既要开源节流,又要保证大盛陶艺的独有品质。他发动员工在危机寻找转机的突破口,当发现线上“直播”形式能更好地粘连客户,从3月2日开始推出多期线上直播陶艺公益课,让被困在家里的孩子也能学陶艺知识;推出陶瓷装饰艺术、居家花艺等主题公益直播活动,让家长学习与陶瓷有关的家庭实用技巧。
随着中山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大盛陶艺获准有限开放,先后举办2020中山市抗击新冠疫情摄影展、“爱在六一”亲子陶艺活动、端午节非遗文化主题活动、中山市医护人员专场亲子陶艺活动等系列活动。目前,崔俊正与相关直播机构洽谈合作,双方将在大盛陶艺基地设立电商直播孵化平台,“希望能把大盛做成集生产、研学游、电商孵化于一体的陶艺文化基地,带动更多居民就业。”
崔俊说,文旅产业在后疫情时代要快速复苏,关键是企业要盘活自己的资源,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与发展之路,在创新产品业态、提升服务品质中不断升级。大盛陶艺这次承办高水准的中山市美术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让13位应邀前来授课的省内顶级专家教授和艺术大师以及60多位学员感受到大盛陶艺不断升级的服务品质。
原广州美术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退休教授郑念军在该培训班授课时感慨:“这是我在疫情之后的第一次讲座,让我特别感动,首先要感谢崔俊先生对艺术事业的执着和坚持,他对艺术的追求已经进入超越物质的精神层面。”中山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山市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部主任黄红屏也坦言:“我在崔俊身上看到一种坚持和永不放弃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文/图 本报记者 黄标 通讯员 黄敏
◆编辑:陈吉春
◆二审:方嘉雯
◆三审:赖有生
◆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