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横门渔港,阳光和煦,海风撩人。日前,一艘搭载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以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水产研究所)调查人员的渔船从这里出发,缓缓驶向南朗镇沿海水域。他们以“考官”的身份而来,将通过回捕的方式,对今年6月我市分四批次在南朗镇沿海水域、西江、小榄水道水域增殖放流的1311.67万尾水生生物的生存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监测,评估放流效果并指导下一年的放流方案。
本土水生物种向小型化演变
罗非鱼等外来物种入侵堪忧
上午11点10分左右,渔船到达目标水域,放网拖行30分钟后,开始收网统计。伴随着噼啪的倾倒声,鱼虾蟹等纷纷散落到甲板上,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秦传新亲自将它们分类摆放好,并测量它们的体长、体重,以便日后开展数据分析。“从现场捕捞的情况来看,刀额新对虾的回捕率还不错,与我们今年放流的规格相符,花鲈和黄鳍鲷的情况也比较乐观,鲻鱼的数量也比较多,但整体上体型偏小,可以看出增殖放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渔业生态系统来看,很多物种正在向小型化演变,资源衰退问题依然堪忧。”秦传新说。
为进一步掌握增殖放流的情况,第二日,秦传新等人又接连对西江、小榄水道水域的多个增殖放流站位进行了跟踪调查,所得出的初步结果与南朗沿海水域比较接近,且广泛存在河口海域外来物种入侵的问题。
秦传新透露,目前罗非鱼等外来物种因为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远高于土著物种,逐渐成为优势物种,土著物种的生态地位遭到挤占且资源量不断下降。除了通过增殖放流来增加土著物种种群数量外,他建议在引进物种养殖的过程中也要进行严格管理,减少外来物种或引进物种进入自然水域的机会。同时,科学放生,很多外来物种都是经过不科学的放流而进入自然环境的,所以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
连续37年开展放流活动
累计投资超过1570万元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中山重要水域渔业资源的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渔业资源枯竭、水域生态失衡、捕捞成本增加收益减少、渔民生活质量和水准下降问题凸显。
为了保护和增殖中山水生生物资源,自1982年起,我市连续37年开展大规模的水生生物放流活动,累计总投入资金超过1570万元,放流种苗超过5亿尾。今年,市农业农村局分四批次在南朗镇沿海水域、西江、小榄水道水域实施增殖放流活动,投放黄鳍鲷、花鲈、鲫鱼、草鱼、鳙鱼、鲢鱼、鲤鱼、刀额新对虾、日本沼虾等九个鱼种,共计1311.67万尾。
秦传新表示,与其它沿海城市相比,中山在增殖放流方面的工作一直做得比较到位,如每次放流前都会和科研单位通过前期调研确定放流站点的放流品种,并根据资源变动情况合理调整放流数量,同时严格落实苗种来源招投标制度。
“我们从2012年起就开始委托科研机构对苗种场资质、苗种亲本来源、苗种质量、放流苗种规格与数量、放流过程、放流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全程监督,为保质保量完成增殖放流活动提供依据。”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说。
提前并超额完成“双控”任务
打击非法捕捞工作效果明显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在保护渔业生态环境方面苦下功夫,在有效恢复水生生物资源的同时积极推进渔民减船转产。自2017年以来,我市共压减在册渔船655艘,减少主机功率10069千瓦,提前并超额完成省厅下达的控制渔船数量和功率数量的“双控”任务,有效减轻了渔业捕捞强度,助力海洋渔业“休养生息”。
此外,大力提升休禁渔渔民生活补助。“2020年度休渔船员的拟补助标准为1100元/人/月,这个标准目前在全省各地市中位于前列,最大限度的保障了休禁渔期间渔民的生活稳定,保障休禁渔制度落实到位,渔业资源有效恢复。”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说。
在强化渔政执法,保护渔业资源方面,我市也始终以高压态势持续开展以打击“电、毒、炸”破坏渔业生态环境的非法捕捞行为。今年以来,全市渔政队伍共出动执法船79天,航程2551海里,执法艇586航次,航行2189小时;出动执法人员2625人次;打击清理2个“三无”电鱼船只窝点;没收“三无”船舶26艘、电鱼机85台。协助公安机关追究非法捕捞水产品罪15人,打击非法捕捞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付陈陈
◆图+2/记者 付陈陈 图+1 黎旭升
◆视频摄制+/ 记者 付陈陈
◆编辑:袁凤云
◆二审:张鹏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