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东莞“松山湖”,南区谋划打造中山科学城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09-15

中物院光子科学中心、中科院低温技术研究中心两个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即将落户中山南区。南区如何抢抓两大科学装置落户的东风,实现从传统工业区到科技新城的蜕变?

跟随中山市党政代表团赴佛山、江门、深圳、东莞四市实地考察的南区街道党工委书记郭渊颇受启发。他表示,东莞以“二十年磨一剑”打造“松山湖科学城”为南区提供了努力方向,南区将结合自身优势,对标东莞松山湖,通过做好空间战略留白、完善城市配套、加速招商选资等,加速创新资源聚集,力争把南区乃至周边镇区连片打造中山科学城,为中山重振虎威贡献应有力量。

记者:这次实地考察,对标周边城市的先进经验做法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郭渊:这次考察,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做法让本人深受震撼、备受触动、收获颇丰,既感到有压力,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佛山的拼搏实干,江门的高位谋划,深圳的改革创新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最为触动的则是东莞的谋篇布局,“二十年磨一剑”、倾全市之力打造了松山湖科学城,撬动东莞实现经济大发展。这种定力和决心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今年1月,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明确把中物院光子科学中心、中科院低温技术研究中心两个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布局南区,打造中山科技创新园。这既是对中山无大科学装置现状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南区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挑战、新突破。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市委、市政府以大决心、大格局、大手笔引入两大科学装置,深层次目标在于重塑城市创新生态、提升中山创新能力、打造中山“科技中心”。南区牢记嘱托,坚持谋定后动、动则必成,围绕中山科技创新园,谋划打造8平方公里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区,争取对标东莞松山湖,把南区打造成中山自己的科学城。

这不仅是中山重振虎威、实现高质量崛起的南区担当,更是实现从工业之区到科技新城蜕变的南区梦想。

记者:对标松山湖打造中山科学城,南区有哪些差距,又有哪些优势?

郭渊:松山湖地处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位置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位于东莞几何中心,是东莞经济腾飞的强大引擎。与产业基础深厚、科技带动力强、运营体系成熟的松山湖相比,其发展势头、龙头企业带动力、高层次人才聚集等优势都是现在的南区无法比拟的。但南区也有一些独特的发展优势。除了之前提到的大科学装置,我们还有大空间、大交通、大工业、大环境等几大优势。

特别在大空间方面,南区总面积约48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保护红线超11000亩,是中心城区中工业用地总面积最大的镇区。南区现有储备土地近4000亩,借助2035年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契机,结合三旧改造,有条件再整备一批建设用地,可作为科技产业链深度延伸的战略留白。另外在大环境方面,南区拥有山林绿地近3万亩,占全区总面积超三分之一。全区河岸线长达14公里,是岐江河流经最长的镇区。加上住宅商圈成熟、医疗设施完善、教育体系完备、优质景区云集等宜居宜业宜游的优势,南区对高端企业和人才的进驻已经具备一定吸引力。

记者:下一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怎样的部署?

郭渊:有了市委、市政府给予的大项目、大平台、大资源、大机遇,南区才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我们将承接大科学装置落地的东风,率先打造中山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区,并争取逐步上升为市级产业平台,尽快开启南区科技产业集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高标准规划布局。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区规划建设面积8平方公里,涵盖两个大科学装置、第二工业区、国家火炬中山南区电梯特色产业基地等平台,将整合融资、风投、商业、教育、医疗、科研等高端配套资源,以及科研机构、企业生产、创业孵化基地、住宅区、商业区、休闲区等平台载体,打造产业生态圈繁荣、创新要素齐聚、实现市场化配置的产业生态圈。目前,我们的概念性规划已进入第五轮修改。同时,我们正以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区为平台,积极申报省级工业园。

二是依托大科学装置加速高层次人才聚集。两大科学装置预计引入300至于500名尖端科技人才,计划配套成立的先进技术研究院还将培养一批技术人才。

三是以招商选资加速科技产业集聚。我们以两个大科学装置项目的落户为契机,迅速开展招商选资工作,招引一批多科技含量高、投产见效快、发展后劲足的项目,加速科技产业的布局。就在8月12日,南区办事处正式与广州市中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中大创新谷·中山”项目。该项目就是首个落户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区的科技产业项目,将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未来,南区将通过大科学装置的撬动、科技产业的加速布局和高层次人才的聚集,逐步形成“大科学装置+科技产业+创新人才”的产学研用创新生态闭环,推动科研技术、人才资源、知识智慧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相互依存,实现从源头创新到知识到生产力的高效持续转化,再从生产力到创新人才培养到可持续创新的反哺。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徐钧钻
◆图+/记者 王云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张鹏
◆三审: 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最新!中山防风应急响应降为Ⅳ级
20856人浏览   2025-07-20
十五运会棒球测试赛在中山圆满收官
原创 16782人浏览   2025-07-19
深中通道今晚9时起恢复通行
13905人浏览   202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