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高新“火炬” 点燃新引擎 铸造新辉煌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08-28

“火炬”代表科学的精神,“火炬”代表创新的精神,“火炬”是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30年前,“火炬计划”在中山伶仃洋岸点燃,一座年轻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迅速崛起,成为了中山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30年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目之所及,处处激荡着创业的故事;行之所至,处处洋溢着创新的活力,火炬区完成了科技产业新城的华丽蝶变。三十而立,站在“双区”建设的时代瞭望台上,火炬追梦人秉承“科创”的“火炬精神”,怀抱着更大的梦想,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吹响“二次创业”的冲锋号角,不忘初心、再创辉煌。


经过
30年发展,火炬区已形成以光电信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三十而立再出发的“青春密码  

●6大方向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再崛起、推动高质量城市建设再更新、推动深化改革再提效、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再提质、推动民生福祉再提升、推动重大风险防控再落实。

●万亩产业总部带
2020年,火炬区计划整备1000亩非房地产用地、2021年整备3000亩、2022年整备5000亩连片产业发展用地,打造万亩深中产业拓展走廊,同时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向低效用地、闲置用地挖潜发展空间,目标是在“十四五”期间打造万亩产业总部带。

●10661计划
根据计划,火炬区将对标深圳、新加坡以及周边先进高新区,重新规划下个10年火炬区的发展形态,补足公共服务短板,建成6所中小学和6所幼儿园,力争增加1万个公办中小学学位,重新构建火炬区高质量产城融合格局。


  在滩涂荒地上点燃“科创火炬”  

1990年3月23日,由国家科委、广东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三方签约,合办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在27个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中,火炬区是全国三个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此后,改革开放的高速列车在这里踩下油门——从1990年到1994年底,火炬区已基本完成了筹创阶段,工业企业达183家。成立第三年,火炬区就初步形成了以能源、电子信息为支柱的新材料、新能源、机电一体化、电子、生物医疗五大产业集团。2010年,火炬区工业总产值1083亿元,成为全市首个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镇区,成功跻身“千亿元俱乐部”。

经过近30年发展,火炬区已形成以光电信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体系。2015年,国务院批准纳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范围。目前全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多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近20家。

其中,光电产业以激光技术应用为产业核心链,形成光学微电子产业、新一代光学显示产业、新一代光电视听产业、高端光通信产业、高端激光设备产业、成像光学元器件产业六大体系,获批建设省级成像与光电子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先进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了新能源装备、环保装备、医疗装备、智能装备、光电装备和汽配装备为子业态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基地”。2018年,火炬区装备制造业产值达834亿元,规上企业150家、增加值161亿元。

  吹响新时代“二次创业”的号角   

30年来,火炬区在中山乃至全省改革开放史上都留下了重要的印记。从滩涂地成长为一个珠江西岸重要的制造业重镇、创新发展平台,这个高新区的成长,见证了“火炬速度”的辉煌。

即将开启下一个30年,面对区域竞合的改变,协同发展的新趋势,火炬区也迎来了从“火炬速度”到“火炬质量”的新命题。为答好“未来在哪里、希望在哪里、出路在哪里”的时代考题,火炬区在寻找产业升级后劲、提升创新发展动能方面出实招——

推动中山首个“拿地即动工”项目,实现土地摘牌到合法动工从常规6个月到145分钟的飞跃;放弃见效快的过渡加工类、污染类、限制类企业,把精力放在高科技企业的培育上。

中山市委、市政府将2020年定义为“交通攻坚年、项目落地年、稳企安商年”,作为主引擎、火车头的火炬区不断自我加压,跑出了加速度、新速度。今年以来,火炬区既大力向外借力重塑高新区优势,也加快向内梳理、整合、提升、优化资源配置,勇当中山创新发展的“主引擎”、引领全市高质量崛起的“火车头”。

一流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不仅需要扎实产业基础、领先的创新动力,也需要一流的城市载体。经过30年的发展,火炬区已经意识到已有的旧村、工业园已经不能承载高新技术产业的落户,不能满足高水平人才的生活需求。根据计划,该区将对标深圳、新加坡以及周边先进高新区,重新规划下个10年开发区的发展形态,补足公共服务短板,建成6所中小学和6所幼儿园,力争增加1万个公办中小学学位,重新构建火炬区高质量产城融合格局。 

  以“高”“新”为线升级产业版图   

30年的成长,“科”字为先的火炬区,已拥有国家级留创园、健康基地等孵化器,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全链条创新孵化体系,成为珠江西岸重要的科创力量。

站在“双区”建设时代瞭望台上,火炬区在伶仃洋岸再次吹响“科创火炬”的号角,以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构建科创力量新雁阵,重塑科创“火车头”的新动力。


开发区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了新能源装备、环保装备、医疗装备、智能装备、光电装备和汽配装备为子业态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从今年7月中旬开始,由中山市委副书记、火炬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陈文锋率队的考察团开启了疫情发生以来,行程最为紧凑密集、跨越范围最大的考察调研活动:从广州到北京再到成都、东莞、深圳和厦门,足迹遍布省药品监管局、省科技厅、科技部火炬中心、北京市跨区域产业协作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研究院检定所、电子科大科技园、松山湖、前海、厦门高新区等,考察近20个高精尖平台或项目。

通过梳理发现,以“广州-北京”北向调研线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线,是火炬区努力推动中山建设国家药品进口口岸、争当生物医药强省建设排头兵的积极行动;以成都西南方向为主的光电产业线,是该区打造光电领域高效、高质成果转化平台的深度思考;以“东莞-深圳-厦门”之行为主的创新创业主线,是该区重建开发区的留创园、创新创业中心的大胆探索。看似并无关联的机构和项目,背后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重塑创新动力、再造营商环境、升级产业版图的路径与决心。

其实,早在今年“3·28”招商活动中,火炬区坚持“高”“新”导向的招商信号已然明显:以康海泰晟生物医药CDMO平台项目、广东省制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新诺无掩模光刻设备增资扩产项目等签约项目,在行业内都具有领先技术水平。据统计,今年火炬区上台签约的项目中,绝大部分的亩产税收超过200万元,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文/图 陈伟波 韩永 刘洪涛
◆编辑:陈吉春
◆二审:方嘉雯
◆三审:赖有生
◆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