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自然资源局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制造业强市不动摇”工作部署,聚焦“交通攻坚年、项目落地年、稳企安商年”建设,积极破解制约项目落地的土地规模和用地指标问题,努力拓展土地发展空间。通过统筹调整盘活镇区剩余用地规模近1.9万亩,解决了交通、工业、公共服务设施等287个项目落地所需用地规模;统筹挖潜用活用地指标2万亩,解决了5个市级产业平台、65个项目用地指标需求,为全市重振虎威、打赢经济翻身仗提供强大用地保障。
我市通过分类盘活土地规模,有力推动74条交通道路、133个工业项目、4个市政设施项目、19个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科学配给
规模覆盖重点项目
精准落子,重点保障省市重点项目和工程。
以编制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契机,全面梳理清查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剩余新增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用好省过渡期空间规划政策,统筹用地规模分配“一盘棋”,采取有条件建设区、预留规模、跨镇调剂等方式,精准落子,覆盖重大平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项目土地规模,先后安排2955亩预留规模重点保障省市重点项目和工程,推动了岐江新城、综合保税区、瓶颈路、横四线及南沙港铁路安置地等项目建设;安排5000亩国土空间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优先保障重要民生和脱贫攻坚项目,并对7.6万亩土规剩余规模编制土规调整方案,保障中心城区以外没有土规的项目。通过分类盘活土地规模,有力推动74条交通道路、133个工业项目、4个市政设施项目、19个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化散为整
推动用地集聚发展
市自然资源局积极破解制约项目落地的土地规模和用地指标问题,努力拓展土地发展空间。
按照“小指标盘活大片区,大指标布局大平台”的思路,灵活利用规模分配的“木桶效应”,引导小规模盘活大地块,解决一批批而未供、低效用地、重点工程、工业项目、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等项目缺乏规模问题,以点带面发挥土地连片开发利用的规模边际效益。从坦洲、民众等区域调剂2500亩建设用地规模,统筹投放至小榄工业区、古镇工业区、南头升辉工业区等产业园区,调入用地规模1950亩,有效整合周边零散地块,解决了45个“三旧”改造项目增资扩产问题,实现用较少规模用地撬动整个园区发展。为支持保税物流中心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整合申报范围内无规模的零散地块,调配增减节余跨省规模270亩,盘活原保税物流中心1500亩用地,助力我市申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获国家批准。
释放增量
精准匹配用地需求
综合利用垦造水田、原市储备水田指标、向省预购、省平台交易等多渠道补充水田指标,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要求。
坚持对外争取和对内挖潜并举,用好用活省指标奖励政策,强化与市教体、农业等部门间协调联动,积极申报重大交通项目、铁路综合开发用地、非营利性教育设施用地等争取省级指标7600亩,保障中山西环高速公路、翠亨新区科学城等重大项目用地。全面梳理2011—2019年用地指标历史数据,唤醒“沉睡”指标,精准匹配各类项目,综合利用垦造水田、原市储备水田指标、向省预购、省平台交易等多渠道补充水田指标,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要求,顺利推进5个省重点交通项目和11个市级交通项目建设。建立《中山市建设用地审批(审核)会审制度》及信息管理系统,合并市级建设用地会审与指标管理联席会议,强化指标统筹、指标安排、指标执行、批后监管等全流程整合和管理,确保土地精准投放到重点区域、重大平台和重点项目,同时将原用地报批中地块规划、征收等审核程序前移至指标分配环节,指导督促用地单位及时完成组卷,限期内难以组卷的予以收回统筹,保证用地指标真正落实到亟需用地项目上。今年已安排市级用地指标11955亩,保障翠亨新区、火炬区、岐江新城、民众园、三角园等重大平台建设,解决了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科技园二期等65个项目用地指标。
靠前服务
助力项目提质增速
落实局领导对口专责联系机制和前期服务制度,主动对接市有关部门、镇区政府和项目主体单位,采取“挂图作战”,明确时间节点,加快推进省市重点项目、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瓶颈路等项目落实。落实优质规上企业发展落实“放管服”政策,优化容积率调整程序,压减编制审批时限,推动87个规上工业企业项目增资扩产。创新重点工业项目审批机制,推动小榄镇广恒合优科技项目实现从拿地到动工用时7个工作日,助力火炬开发区利诚工业项目开创“拿地即动工”仅用时145分钟的新记录。制定“瓶颈路”用地报批专项工作指引,主动靠前做好政策指导和用地服务,按照“一路一策”开展土规调整和违法用地处理,并联推进用地报批“预受理”,推动尽早还路于民、取信于民。
◆文/陈鑫
◆图片由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编辑:陈吉春
◆二审:方嘉雯
◆三审:赖有生
◆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