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记者走访中山市多家粮食加工企业,发现减少浪费已成为这些企业的自觉行动。
在位于中山市板芙镇的聚丰园企业车间内,董事长邱岛说,以大米抛光为例,大米每增加一次抛光,导致出米率会降低2—3个百分点,增加至少10度电耗,同时导致多种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成分的损失。
“以每加工50公斤大米为例,每加工一次就损失2.5公斤的大米,所以我们企业生产的大部分都是适度加工大米。”邱岛说,该企业除了减少加工的损耗,还积极利用公司的公众号等宣传手段,向消费者宣传多购买既符合卫生质量标准又有良好口感、营养更为丰富的适度加工大米。
在聚丰园公司的门前,十多辆全封闭的大米专业运输车辆正在装载大米。“袋装公路运输或火车袋装运输粮食的损耗一般在3‰,而公路散装运输粮食的损耗不会超过1.5‰,损耗基本可以降低一半,因此我们公司自购了这些车辆,进行公路运输,以进一步减少损耗。”邱岛表示,实现散装专业车辆运输后,每年可节约粮食约3吨。
“粮食的储存也是减少浪费的重要一环,我们的在火炬开发区刚建成不久的粮仓,就常年恒温、恒湿,还防虫、防鼠等,粮食可从原来的一般存放三两个月不变质,延长到现在的半年以上,甚至一年。”穗浩园米业董事长林毅勇说,具备粮情检测、横向通风、充氮气调和环流冷却等储粮新技术的粮仓,初步杜绝了变质米的发生。
“为了让市民在家里的大米的能够进一步延长保质期,我们也推出了数百个真空包装的大米,从50公斤到0.5公斤的都有,让市民家中大米存放更有保了。”林毅勇说。
“粮食安全作为国家战略,我们的生产厂家和普通民众所需要做的,就是改变观念,提高节约意识,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当节约粮食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时,浪费行为才能减少,我们的粮食安全才有保障。”中山市食品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林建江表示,行业协会支持食品工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快淘汰高耗粮、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加工和转化利用率。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柯颂
◆图+2/记者 柯颂
◆编辑:蓝运良
◆编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