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强健城市体魄 文明中山尽显蓬勃活力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08-10

 
8月8日上午,由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南头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0年中山市全民健身日启动仪式暨畅游西江活动在南头镇举行,百名游泳运动健儿、爱好者一起畅游西江。 本报记者 夏升权 摄 

全民健身关乎人民幸福、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中山市委市政府主动作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牢牢把握体育事业“健民、育民、亲民、乐民”的民生特征,在推进全民健身、实现为国争光、发展体育产业、弘扬体育文化的具体实践中不断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健身,已成为我市广大群众生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现实意义。全民健身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工程、民生工程。健康的人群也强健了这座城市的体魄,让中山更充满了精、气、神,充满了蓬勃的活力。今年8月8日是我国第12个“全民健身日”,我市专门举办了系列“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营造崇尚体育、热爱运动、注重防疫、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再次掀起全民健身的高潮。  


8月8日晚上,在石岐区大信海岸家园广场,800多名身着荧光装备的健身徒步爱好者,参加荧光夜徒活动。 文波 摄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15分钟健身圈已具雏形,健身活动如火如荼   

夏日夜晚的习习凉风,让在黄圃镇石军村社区体育公园健身的村民倍感心旷神怡。篮球场上你来我往,羽毛球场内“捉对厮杀”,乒乓球台上白球飞舞,还有一侧的健身器材人头涌涌,体育公园里的健身场景好不热闹。

黄圃镇石军村社区体育公园健身热只是中山全民健身热潮之一斑。市全民健身广场的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在“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每个周末和晚上,人头涌涌到处都是健身的群众,一场难定一场难求是常见的景象。现在,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这番场景也逐渐与过去一样。不仅仅是全民健身广场的场地一场难求,许多游泳馆、羽毛球场,也开始恢复了以往的热闹和繁忙。

中山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与体育场地的规划建设,以及持续的大小全民健身活动密切相关。2019年,我市克服土地资源不足、经费紧缺等种种困难,实施“市镇村”联动协作机制,推动建成9个社区体育公园,至此全市共建成77个社区体育公园,实现每个镇区拥有3个社区体育公园,基本形成了“15分钟健身圈”,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的美好追求。同时,推动中山体育馆、小榄体育馆、沙溪体育馆、古镇体育馆等4个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以及各类场馆在“全民健身日”中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开放,让更多市民享受到更丰富、优质的全民健身成果。

市运会是中山全民健身最响亮的品牌,也是中山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内容最丰富的全民健身盛会。去年的第八届市运会以“激情市运,活力中山”为主题,历时8个多月,分为镇区学生组、镇区成年组、机关(事业)单位组三大组别,设有比赛项目42个,吸引全市1.3万名运动员参赛,间接受众数十万人。

“镇区篮球赛”,吸引了各镇区村居居民参与,被誉为 “中山NBA”;“中山市超级足球联赛”,众多强队在绿茵球场上奔跑比拼,被称为“中超”;2019年的“中山马拉松”,2万人参加创历届参赛人数之最;连续12年举办的CBA中山赛区,场场赛事观众爆满……

除了这些大型赛事活动,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群众体育活动,从年头到年尾,从白天到夜晚,从城市到农村,几乎没有间断过。用“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阶段有高潮、常年不断线”来概括中山的全民健身活动,毫不为过。

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至2019年底,在市民政局登记的体育社会组织共170家,其中体育社团98家、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72家。社会体育指导员更是遍布中山,目前全市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4639人,占总人口的比率4.4‰,远远超过国家、省制定的目标,各级体育指导员已成为推动我市全民健身发展的主力军。 

    青少年体育亮点纷呈    
  校园足球硕果累累,体教结合亮点纷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踏入时代发展的新征程,中山青少年体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为动力,开拓创新,砥砺前行。

就在近日,中山校园足球捷报传来。中山市实验中学高三足球生陈德召,被国内名牌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录取,是该校在广东省录取的唯一男子足球项目学生。在中山,只要足球踢得好,就能上好的中学,还能考上好的大学,这已经屡见不鲜——中山将足球列入中考体育考试选考项目,依托重点名校和体育特色项目学校,让学生可以因为足球特长而进入更优质学校读书,着力破解固有的“踢足球影响学业及得不偿失”的观念。

中山校园足球的发展离不开“体教结合”。近年来,中山创新“体教结合”机制,推进青少年体育改革,而为了让“体教结合”的探索先锋——校园足球能走出有中山特色的发展之路,中山出台了校园足球发展规划,每年划拨600万元专项经费,设立校园足球发展基金扶持校园足球发展。还在新建社区体育公园中,因地制宜增建和改造足球场地,目前全市328所公办中小学,拥有五人制以上足球场285块。通过构建“123”金字塔足球发展布局,创建了市级足球特色学校108所,省级推广校67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51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12所。2015年,我市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县(区)的地级市;2016年,‘中山经验’向全国推广;2017年,我市成为全国首批签署校园足球改革发展备忘录的试点县(区)。2020年5月,广东省校足办发文认定中山获得全国校园足球优秀试点县(区)、优秀组织单位。

校园足球只是中山青少年体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中山通过积极创建体育传统校、联合市重点高中学校共建体育班、开展高中阶段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等创新举措,在将学生体质合格率提升到93%以上、优良率达25%以上的同时,培养了一批体育后备人才,并在各级大型赛事上取得好成绩。在2018年广东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学校组比赛中,中山体育代表团学校组取得团体总分一等奖的优秀成绩。其中东升高中棒球队获得冠军并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市一中女子排球队获得亚军,纪念中学男子排球队获得第三名;女足获得季军并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男子甲组4×400米接力打破了省运会记录。2016-2018学年,中山共有693个小项获得省级前三名,581个小项获得国家级赛事前三名。

2020年高考,中山纪念中学男子排球运动队8名队员,7名队员考上本科,其中1人被中央民族大学录取,1人被武汉大学录取;中山纪念中学定向队其中3人被深圳大学录取;中山一中女排8名队员全部考上本科,乒乓球队其中1名队员被武汉大学录取;中山华侨中学女子篮球队其中5人考上本科;东升高中棒垒球队、健美操队分别有8名和5名队员考上心仪大学;三乡理工高尔夫部的一名女学生也考上了本科……少年强则国强。随着“体教结合”的深化,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已成中山全社会的共识。在学校体育的全面参与下,“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精神实质,在中山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


中山女篮获省运会篮球比赛第四。图为中山女篮在比赛中(蓝色队服)。资料图片 


8月9日,兴中体育场,两支球队的球员在比赛中积极拼抢,这是由中山市足球协会主办的中山市足球超级联赛其中一场。 夏升权 摄

    竞技体育奋勇争先    
  中山健儿摘金夺银,后备人才源源不断    

在中山体育事业的这片大海中,竞技体育这朵浪花绚丽多彩,激情澎湃。在群众体育、学校体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山竞技体育摘金夺银,收获颇丰,中山体育健儿发扬团结协作、勇猛顽强的体育精神,演绎了一幕幕精彩好戏:

2019年5月,苏炳添获横滨国际田联世界接力赛男子4×100米接力第四名。同年8月,在第三届亚洲青少年定向锦标赛中,林龙源所在的中国代表队获MW18接力赛冠军,林龙源获M18E短距离赛亚军,谭善琳获W16短距离赛亚军、季军。同年10月,中山市运动员黄丽茹、伍嘉怡分获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柔道女子52公斤级和46公斤级冠军。在2019年全国体操锦标赛暨世锦赛选拔赛中,赵诗婷代表中山获混合团体冠军、女子团体冠军;何驱钦获混合团体冠军、男子团体季军。在参加的17个省年度锦标赛中,武术套路、柔道、体操和自行车获团体总分第一名,田径、拳击和摔跤获得团体第二名,篮球、击剑和武术散打获得团体第三名。

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与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中山本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遵循竞技体育规律,立足“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不断发现、培养、输送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2018年,市体校输送的运动员2人被国家冰上项目中心首次跨界选拨到国家滑雪集训队集训,为备战2022年冬奥会作准备。市体校输送的运动员在2019年各项目世界大赛获得前三名9人次,其中获得金牌六枚;在全国大赛中,市校输送运动员共获得前三名62人次,其中第一名24人次。

    体育产业全面升级    
  体育供给琳琅满目,体彩事业一枝独秀    

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也拉动了中山体育产业的全面升级。

2019年12月,中山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中山市促进体育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府办【2019】47号)。其重点内容包括:支持政府投资新建的体育场馆委托第三方企业运营;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可根据实际自行管理、以购买服务或通过产权交易平台等方式引入专业机构运营管理;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等既有建筑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建设改造体育设施;对在我市举办的国际、全国性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和其他自主品牌赛事,按项目类别、赛事等级、竞技水平、影响力等,分别给予相应比例的办赛资金扶持;支持高规格体育俱乐部在我市落地。该实施意见的制定出台,将加快推动中山体育服务业发展,完善现代体育服务业体系,扩大体育服务业经济规模,培育体育服务业龙头企业,丰富体育服务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健身需求。

与此同时,市属体育场馆深入落实体育惠民举措,推动全民健身开展,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积极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2019年,市属体育场馆承接各类体育赛事170项,其中国家级、国际级体育赛事6项,省级及以下体育赛事60项,群体性体育活动(含群众性体育赛事)25项,文化活动如演出、讲座、展览等79项,其中公益类活动40项,完成经济创收522万元。

作为国家公益性彩票,募集公益金,让公益金发挥应有的用途,一直是体彩的神圣职责。2019年,全市体育彩票销量9.97亿元,筹集到公益金2.46亿元,其中市级公益金6566万元,上缴地方税收1637万元,创造近800个就业岗位,市场占有率49.8%。

体育之花,正在伟人故里中山尽情绽放,散发出沁人的芳香。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鼎力支持下,中山教体人定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再接再厉,以“体教结合”为抓手,谱写中山全民健身事业的新篇章,助力中山重振虎威。


◆文/蔡思颖 龚锴
◆编辑:陈吉春
◆二审:方嘉雯
◆三审:赖有生
◆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