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女勿嫁珊洲坑,石仔零仃路难行,过完一坑又一坑······”一首民谣唱出了珊洲村曾经的贫穷与落后。
如今,作为横门保卫战战场遗址旁的珊洲,从昔日的贫困小山村彻底变了样。近几年,中山市火炬开发区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在“红土地”上书写“绿文章”,对全区红色遗址充分“活化”,珊洲村则是其中之一。漫步珊洲村,蜿蜒的红色小道;保存完好的碉楼;古色生香的侨房,一条串珠成链的红色休闲旅游带,唤醒了横门保卫战上,军民浴血奋战的红色记忆。
漫步珊洲村里,一幢幢新洋房矗立在青山脚下,古朴的碉楼、旖旎的田园风光,处处可闻鸟鸣啁啾,碉楼顶部墙沿,“梅花开,野鹿欢”之类的灰雕壁画栩栩如生。
“这里是珊洲红色小道,总长4公里,山顶上修建简易的驿站,游客可站在驿站平台观光,享受珊洲的田园山水风光。山下则是结合珊洲村红色历史资源,建设而成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客可以在此了解,与珊洲村有关的孙康、欧初等革命先烈的抗战故事。”火炬开发区宣传办文体教育旅游科科长温世权介绍,近年以来,珊洲村抓住秀美村庄建设为契机,“活化”村内红色遗址,以红色生态游带动村容村貌改善,建成了珊洲生态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原来已经搬出珊洲村的许多村民,现在又重新回来修缮旧房,在这里享受田园风光,重新做回‘山里人’。”温世权表示,以往有女勿嫁珊洲坑的民谣也翻篇成为了历史。
“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书写成红色历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活化’这些红色故事,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继续将故事讲下去。”火炬开发区党史工作者欧锦强表示,为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今年5月份,他们还在珊洲红色小道,放置了显眼的标识,增强过往居民对抗日先烈和横门保卫战遗址的了解。此外,火炬开发区还把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成立旧址、大环抗战英雄纪念亭等具有历史意义的红色革命遗址充分“活化”,也在火炬开发区内部分党史社科基地,开展红色书柜活动,书柜内放置各种红色书籍,以红色漂流——取阅一本,放回一本的形式,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见习记者 陈雪琴 实习生 杨晓雯
◆图+2/记者 余兆宇
◆编辑:曾嘉慧
◆二审: 彭晓剑
◆三审: 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