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骄阳似火,记者走进中山市大涌镇安堂村南圃林公祠,清幽的墨香扑鼻而来,10名小朋友正在长者的手把手教导下,兴致勃勃地练习毛笔书法。
作为一名义务教授传统毛笔书法的志愿者,萧健华从企业老板的岗位上退休后,六年多来,就这样一直坚持这项公益工作,他认为传承了传统,才能更好地传播文明。
自今年3月底大涌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挂牌成立以来,该中心积极统筹指导各实践所、实践站试点工作,3个实践所、5个实践站对各自的实践内容、活动模式、管理制度等进行规划并逐步实施,初步建成了“一站一特色,一站一品牌”的所站。
以公益传承文化
“由于萧健华书法小课堂的大门始终免费向所有孩子敞开,他不仅不收学费,还常常自掏腰包购置笔墨纸砚,免费提供给孩子们学习使用。许多家长慕名而来,教室常常坐满,班上有邻村的孩子,更有跨村赶来学习甚至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大涌镇安堂社区工作人员说,自2014年以来,原来开设制衣厂的萧健华退休后,就醉心于书法义务教学。6年间,萧健华累计开展义务教学时间长达1000小时,共有近300名孩子在书法小课堂学习。
据介绍,74岁的萧健华还开设自己的微信“小课堂”,利用移动互联网与家长在线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布置家庭作业,时时在线督导教学。
在每年的赠送挥春活动中,萧健华日均送出春联500份,这一写就是11个年头。
以志愿传播文明
在安堂南圃林公祠内,有一个隆都民俗馆,里面摆放着各种竹器编织、木头制造以及生铁打成的工具等。
今年69岁的林泽森是一名志愿者、隆都民俗馆的义务讲解人。为了学好普通话,他常常跟着电视学,敢于跟别人对话。“说话就是这样,只要坚持就能讲好。”林泽森说。
而从安堂走出去的澳门人林流,也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并出资在安堂南圃林公祠内搭建了一个拳击擂台,向喜欢武术的人教授泰拳和西洋拳。今年83岁的林流告诉记者,我为人人,当志愿者,正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据悉,为推动大涌镇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大涌镇文明办于今年组织了多次大规模培训,广泛动员全镇志愿者参与,通过线上组织线下活动,促进志愿者工作提升,为文明创建工作营造浓厚氛围,进一步掀起全民创文热潮。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柯颂 通讯员 李泽凯
◆图+2/记者 柯颂
◆编辑:蓝运良
◆编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