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天注定不平凡,
一场战役悄悄打响。
坦洲医院妇科医生组
作为一支全由女性组成的班组,
在妇科住院部负责人杨春芳的带领下
纷纷请缨,
要求加入到最危险的第一线
——发热门诊去工作。
杨春芳,44岁,妇科住院部负责人
——“非典”战士又成了“抗疫”先锋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杨春芳作为曾经参加过抗击“非典”的老党员、老战士,在抗疫的号角刚刚吹响时,就已积极向院领导申请到前线去,成了抗疫先锋。
同为医生的丈夫已先她一步进入发热门诊工作,家中还有老人需要照顾,她眼含热泪,目送第一批发热门诊医生步入“战场”。在丈夫解除隔离后,杨春芳顾不上回乡参加父亲的首个忌日,顾不上连续工作导致的胸膜粘连疼痛,马上投入到发热门诊的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彭宏,50岁,妇科副主任医师
——“我是老大姐,让我先去危险的一线吧!”
彭宏作为妇科医生中最年长的一位,在抗疫的战斗刚刚打响时,率先站了出来,请缨去发热门诊。
大家都说危险的一线应该让年轻力壮的同志去,可她却说:“我是老大姐,最危险的时候该让我来保护你们,让我先去吧!”家有年迈的父母、辛苦工作的丈夫,但此时此刻她已顾不上小家,一头扎到抗疫一线,下班后还不忘将发热门诊的工作经验分享给同事们。
刘明霞,38岁,妇科副主任医师
——“有国才有家,可以付出一切!”
刘明霞作为2020年2月初刚进入坦洲医院工作的异乡人,完全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等待疫情结束后再到岗。但她和同为医生的丈夫商量后,一致决定立即到岗,并主动要求去发热门诊工作。
她是父母最牵挂的女儿,也是孩子最亲爱的母亲。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面对疫情,她毅然选择逆行。当孩子给她发来赞美母亲的作文时,她忍不住泪流满面。她深知:没有国,哪有家?她的父母和孩子都会体谅她的。她觉得,只要疫情快点结束,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刘志芳,47岁,妇科主治医师
——“我愿做那个负重前行的人”
刘志芳是北方人,她是第二批进入发热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之一。“本地方言听不太懂,加上穿戴着防护用品,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听觉,还是蛮有压力的,要和病人反复沟通,准确理解他们的主诉。”刘志芳说。
她的孩子上初中,正是需要陪伴和辅导功课的年纪,她把一切事务都交给了家人处理,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她说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负重前行。只要工作需要我,我就可以负起这个重任”。
郑旭红,37岁,妇科主治医师
——坚持24小时值班 解同事后顾之忧
郑旭红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正处于哺乳期的她,在疫情开始的初期也主动申请去参加发热门诊工作。但部门负责人考虑到她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的实际困难,安排她坚守妇科岗位。
郑旭红主动承担科室内24小时值班,让进入发热门诊工作的同事们没有后顾之忧。
李佩琴,32岁,妇科住院医师
——分科不分家,产科工作也在行
李佩琴同样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作为妇科最年轻的医生,在疫情期间产科仍有大量孕产妇患者需要医生去支援时,她毫不犹豫的接受医院调配,立刻不辞劳苦的投入到产科的工作中。
余家燕,50岁,妇科门诊医生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余家燕虽然是妇科门诊医生,但当此次疫情需要大量医生支援第一线时,她一马当先,主动承担起妇科门诊及病房的多重工作。
当发热门诊急需支援时,她又二话不说立即投入到发热门诊的工作中。每天来回奔波于病房与门诊之间,她就是是妇科医生的中流砥柱。
“古有木兰从军去,今有女性半边天”。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场上,时刻上演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动人故事。
◆文/图 刘明霞 唐霞
◆编辑:陈吉春
◆二审:方嘉雯
◆三审:赖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