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中山市迪茵公学和东凤镇西罟小学两所学校分别举行了中山首批“国际生态学校”授旗暨“绿色小记者站”挂牌仪式,标志着中山在生态环境教育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据了解,国际生态学校项目是由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FEE)发起的全球性项目,旨在通过校园生态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项被誉为“全球中小学环境教育领域奥斯卡”的殊荣,鼓励学校通过“七步法”的国际标准,自主发现并解决校园及周边环境问题,推动学校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创新实践。
“此次授旗和挂牌仪式,标志着中山市生态环境教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政校联动’模式将继续深化,推动更多学校参与生态环境教育,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新一代贡献力量。”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杜敏表示。
创新实践:打造生态教育新范式
国际生态学校项目要求严格遵循“七步法”创建标准,迪茵公学与西罟小学在这场生态教育革命中,交出了高分中山答卷。
“在创建国际生态学校的过程中,我们构建了多方协同的生态教育体系。”授旗仪式上迪茵公学校长贺优琳表示,“特别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的生态教育已结出丰硕成果,与市镇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开展生态评估制定多项环保管理制度,开展“光盘行动”后餐厅厨余垃圾减少30%,组建‘袁隆平班’开展水稻种植实践,环保宣传年均辐射周边社区3万余人次,参与各类环保竞赛屡获大奖,这些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校园的生动实践。”
学校接过“国际生态学校”旗帜。 记者 文波 摄
当西罟小学师生看着校长接过旗帜,语带欣慰地感慨着创建过程中学生和环境的改变,指导老师说,“我们带领孩子们从小小的校园出发、从自身做起,改善生态环境,打造了特色课程及校园品牌活动,让孩子们得以从小感受到生态文化的魅力,主动关注生态环境,参与美丽家园建设。”随着生态环境教育的实施,学校将生态课程与每处空间打造融合,把校园变成一本立体的德育教科书,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
在迪茵公学,学校成立了由师生、政府、环保机构、社区及家长共同参与的生态委员会,学生代表占比超过70%,通过制定《生态规章》《行动计划》形成完整的机制,明确低碳校园、垃圾分类、环保检测等 12 项量化指标,成为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开设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将3000亩生态园打造为自然课堂,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理解生命价值;设立校园环保基金,通过废品回收、旧物改造等活动,实现校园垃圾减量30%。
学生通过旧物回收改造,减少生活与校园垃圾。 记者 文波 摄
学校特别开设了“袁隆平班”,以粮食教育为主题,通过“光盘行动”“周边粮食大调查”“袁隆平精神”下社区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粮食问题,珍惜粮食资源。这些活动不仅在校内产生深远影响,还辐射到学校所在社区,带动了社区居民对粮食安全的关注和节约粮食的行动。通过“袁隆平班”的平台,学校还与周边村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粮食种植、收割等实践活动,让村民和学生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乐趣,进一步加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年均辐射周边社区3万余人次。
西罟小学则在“环保副校长”的指导下,确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设主题,并从“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生态委员会”、“开展环境评审”、“制定行动计划”、“监测和评估”、“与课程建立联系”、“社会宣传与参与”、“制定生态规章”七方面着手建设。
生态小委员们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对校园进行环境评审,在全校发起问卷调查,并查找出校园存在的环境问题。学校制定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共享生态校园”行动计划。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园的空间,打造“生态长廊”、“绿色走廊”“植养园”及“植愈园”。另一方面,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各年级课程中,打造自然的、真实的课堂。学校先后被评广东省绿色学校、中山市节水型学校、中山市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多方协同:构建生态育人共同体
通过开创“政府搭台、校社共育”的生态教育新模式,迪茵公学与东凤镇西罟小学在全市首创性实施“环保副校长”聘任机制,通过聘任环保部门骨干、行业专家担任专职副校长。这一创新举措不仅破解了学校专业资源匮乏难题,更构建起生态文明教育的立体化实施路径。
迪茵公学聘请三角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梁卓贤定期指导。学校与高平社区及三角域内学校(如高平小学、三角中学)的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形成“镇—村—校”三级联动的生态教育网络。学校定期举办环保主题活动,如“光盘行动”“垃圾分类宣讲会”等,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共同营造绿色、低碳的生活氛围。学校还利用自身的生态教育资源,如生态园、环保设施等,为镇域学校、社区居民提供一个集环保教育、科研实践、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促进环保理念的深入普及。不仅举办面向社会的各类研学团队和环保志愿者的实践活动,还定期举办环保科普讲座、亲子植树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生态保护的行动中来,迪茵公学也因此被评为三角镇工改最美项目;学校主动拓展合作,通过与社区、周边学校联系,参加“美丽中山植树活动”、助力百千万工程“我在中山有棵树”等系列活动。
西罟小学则与环境科学学会开展“校会合作”模式,签订共建协议,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共同为学校生态环境教育“保驾护航”。学校聘任市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岑凤迎为“环保副校长”。带领孩子们从小小的校园出发、从自身做起改善生态环境,打造了“小小生态讲解员”、“我是小小种植家”等特色课程及校园品牌活动,更是主动用传统方言歌曲传唱生态规章、表演文艺节目。孩子们得以从小感受到生态文化的魅力,主动关注生态环境,参与美丽家园建设,通过生态的纽带将校园与乡村紧密联系在一起。
学校学生在植愈园内观察植物的生长。 通讯员 肖欢欢 摄
数据见证蜕变:迪茵公学通过废品回收、旧物改造等活动,实现校园垃圾减量30%,并通过可回收物售卖设立的环保基金助力更多校园环保项目;西罟小学学生植物认知率从17%跃升至89.57%, 植养园区由原来的杂草丛生变成现有30多种植物的五个小花圃,开心农场种上了10种蔬菜、2种水果,植愈园的龙眼树与百香果蔓相映成趣,构成了一个寓劳动、娱乐一体的后花园。
“我们生态委员会主要工作包括策划环保活动,如变废为宝,通过美术课等形式,与老师合作,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工艺品。同时,我们制作生态主题视频,讲解绿色知识,并参与广东省的环保活动。去年暑假,我们参加了大湾区生态营,参观了污水过滤厂、新能源汽车制造厂和垃圾回收处理厂,深刻认识到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希望保护环境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成为我们生活中力所能及的日常行为。”迪茵公学环保委员会成员初二年级的赵晋豪说。
“我很喜欢当小小生态讲解员。通过这个角色,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植物和环境的知识。现在看到同学们乱扔垃圾,我会主动去提醒他们。我希望更多人能关心我们的环境。”西罟小学的生态小委员也开心地表示。
未来图景:“生态绿”走出校园围墙
站在新起点,两校对未来规划清晰。贺优琳表示,“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既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面向未来,迪茵公学不但要完善“生态+”课程体系,贯通小初高学段也,将进一步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通过“环保家庭日”等活动扩大辐射效应,更将加强国际交流,与全球生态学校共享经验。”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我们已引导学生参观企业项目,如护肤品提炼、生物提炼等。”梁卓贤表示,下一步将帮助学生走出校园,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态环境建设,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中山目前正在火热开展的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中,将环保教育的理念辐射到更多人群。
西罟小学的生态教育则早已通过“生态小讲师”的模式走向社会,成为活跃的“环保宣传小卫士”。学校通过“生态小讲师”培训活动,邀请环保领域的专家为孩子们授课,提升他们的环保知识和演讲技巧。这些“生态小讲师”不仅在校园内进行环保宣讲,还走进社区、企业和机关单位,向更多人传递环保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未来,中山市将继续加大对生态环境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更多学校参与国际生态学校项目,培养更多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新一代。同时,也将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山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让“生态绿”成为中山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编辑 闫莹莹 二审 黄凡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