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建设既关乎减少污染,也关乎降低碳排放;既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也推动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2024年,中山市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号召,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创新,通过智慧化手段赋能生态环境监管,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实现质的飞跃,推广“无废文化”,打造无废细胞,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筑牢“无废城市”建设根基
在“无废城市”建设中,中山市高度重视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建设,率先在全省出台《中山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为工业固体废物的收集、贮存、运输、处理等环节的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法规依据,构建起全过程污染防治体系。同时,配套印发《中山市工业危险废物规范化包装指南》《中山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分类贮存指南》《中山市工业固体废物全过程规范化管理指引》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细化企业规范管理要求,指导企业精准落实各项管理措施,从源头上规范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为“无废城市”建设筑牢坚实的制度根基。
面对工业制造业发达带来的危险废物处置压力,中山市积极谋划,多措并举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康丰绿色工业服务项目、中晟等离子体气化熔融项目、中山市炎力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改扩建项目等相继建成投用,新增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11.06万吨/年,全市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跃升至33.6万吨/年(不包括医疗废物),基本补齐了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短板。
在医疗废物处置方面,全市医疗废物处置能力达25吨/日,实现了医疗废物100%市内焚烧处置,消除了医疗废物处置风险隐患。此外,中山市还立足长远,在《中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 - 2035年)》中预留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应急贮存等用地规模,为未来固体废物处置设施的建设和发展预留了充足空间,确保“无废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
“数据赋能”开启固废处置新篇章
中山市的“无废城市”建设不仅体现在法规制定和提升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上,还通过创新非现场监管模式,利用科技手段,进一步增强了监管的效能。
走进粤海中粤(中山)马口铁工业有限公司,工厂的危废仓均已安装、配备智能化的视频监控、计量、打印等设备并与市固体废物信息管理平台联网,实现了危险废物出入库台账电子化管理。在这里,通过智慧化监管,危险废物管理方式更加智能、高效,大大超越了人手、时间等所带来的限制。“这很好地帮助我们企业提高了危废规范化管理水平,落实了环境监管主体责任。”粤海中粤(中山)马口铁工业有限公司环保主管李世龙说。 中山市固体废物在线监控管理平台监控展示截图。
中山市固体废物在线监控管理平台监控展示截图。
据了解,在“远程不见面检查”式的危险废物非现场监管这一全新监管模式下,执法人员只需通过视频连线企业的方式,“足不出户”即可对全市1.1万多家经营、产废单位进行检查,降低企业违法风险和环境污染风险。同时实现检查全过程在平台留痕,规避廉政风险,充分保障了企业和政府双方的权益,实现了既高效又廉洁的监管模式。
“在使用该功能之前,我们到企业检查环保工作,两个人1天最多能够完成4个企业的检查,现在使用‘不见面检查’功能,两个人1天能检查约20家企业,效率大大提升。”火炬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生态环境组负责人)孔辉恒说。在“不见面检查”中,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还可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视频巡检、视频监控等非现场监管手段开展监督管理和取证。以非现场检查等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管水平,减少开展现场检查对企业的打扰。
目前,中山市正利用市固体废物在线监控管理平台,创新性地构建起一个全过程智慧化监管模式。这一模式涵盖了“固废全过程智慧化监管、远程不见面检查”等多个方面,显著提升了固体废物监管的广度和深度,将监管触角延伸至全域小微企业。
营造“无废城市”建设浓厚氛围
“在这里可以通过‘旗溪碳币’,将旗溪村居民的环保行为与经济效益紧密挂钩,居民每参与一次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环保活动,即可获得相应碳币,用于兑换商品或服务,这有助于激发居民和游客的参与热情,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五桂山街道桂南村有关工作负责人这样介绍起“旗溪无废低碳教育银行”和桂南旗溪村“无废乡村”建设。
2024年,桂南旗溪村“无废乡村”建设正式启动,这方水土将以“无废”新理念赋能乡村振兴,这不仅承载着五桂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勇敢探索与实践。根据“无废乡村”建设与执行方案,五桂山街道为旗溪村设定了目标:实现乡村固体废物减量化,提高资源化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最终实现全面完成“无废乡村”建设任务。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显著改善旗溪村的人居环境,促进当地生态农业和文旅产业发展,助力中山打造“无废城市”本土样本。
桂南旗溪村内开展“无废城市”主题绘画画展。 在资源回收和垃圾分类领域,目前旗溪村已建设两处旧物置换点、换新服务点,鼓励居民将闲置物品进行交换或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下一步旗溪村将引入先进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系统,通过科技赋能,提升分类效率。
桂南旗溪村内开展“无废城市”主题绘画画展。
“无废低碳教育银行”的生动实践是中山积极打造“无废文化”的成果。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实践活动,中山在“无废城市”建设中,不仅提升了市民的环保意识,还促进了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这其中,就少不了“无废文化”青年先锋队的积极参与。
依托这支充满活力的青年志愿者队伍,进一步推动了无废理念的传播和实施。他们活跃在中山市的各个角落,他们通过举办进社区环保讲座、无废剧本杀、以书换蔬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市民普及“无废城市”的理念和实践方法。他们的身影成为了中山“无废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激发了更多市民加入到“无废城市”建设的行列中来。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环保问题,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环保活动中,共同为构建美好的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无废剧本杀”中,孩子们能主动学习“无废”知识,激发生态保护意识。 记者 文波 摄
截至目前,这支“无废文化”青年先锋队已开展“无废文化”下基层活动70余场,覆盖全市23个镇街。创新宣传产品,设计制作了中山市“无废城市”IP卡通形象,推出全省首档 “无废”主题沉浸式实景剧本杀 《绿野仙踪奇遇记》;打造“以书换蔬”特色公益项目;定制多样化“无废”研学路线;积极推进“无废城市细胞”建设,印发了“无废工厂”“无废餐馆”“无废公园”“无废学校”等15类“无废城市细胞”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截至2024年12月,共推动完成34家“无废工厂”、1个“无废园区”建设,建立了2个“无废文化”教育基地,通过文化引领,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我们下阶段,将持续推进‘无废城市细胞’建设,加强‘无废城市’宣传工作,普及‘无废’理念,积极推动全民参与共建‘无废城市’。”固体废物与辐射管理科科长、四级调研员罗丹说道。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通讯员提供)
编辑 闫莹莹 二审 黄凡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