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这一年① | 市生态环境局推进厂污农污全面治理:碧水绕村人心悦 两岸风光皆美景
栏目:生态中山 来源:中山+ 文/记者 闫莹莹 通讯员 肖欢欢 李婉君 发布:2025-01-04

“现在,沿线工厂都进行了厂区内的雨污分流改造,污水管接入市政主管道,没有污水直排,再加上政府加大整治力度,这条河眼看着一天清过一天,风景一天好过一天。”近日,古镇镇海洲村沙源顺成工业区31号的业主蔡彦毅,说起困扰村民已久的沙源支河污染问题得到了解决,难掩高兴之情。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中山全面决胜冲刺治水攻坚的一年。自水污染治理大兵团作战全面启动以来,治水工程如火如荼在中山各地全面铺开。市生态环境局作为全市厂污(厂企雨污分流改造)农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主要牵头部门,扎实推进全市水污染治理一盘棋,全面落实《中山市水污染治理总体工作方案》

2024年,全市已累计完成4496个厂企雨污分流改造,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目标全市208个行政村达到完成治理,农污治理率由2021年中(治理前)的25%提升至目前93.7%为全市水环境改善、确保治理效果得以巩固,提供了坚实后盾。

“糟心河”蝶变成治理样板河

在中山市的水环境治理进程中,厂企污水治理是关键的一环。曾经,部分厂企的雨污不分流情况严重,导致雨天污水溢流水质进一步恶化。古镇镇海洲村的沙源支河的河水消除黑臭就是厂污治理后水环境得到巨大改善典型例子。

沙源支河原长390米。这条原本应发挥排水功能的支河,因多种因素断头,底泥淤积,再加上沿岸部分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河水变得重度黑臭,群众苦不堪言。

开展水污染治理工作以来,市镇两级高度重视沙源支河治理。市生态环境局更是深入支河沿线村,召开厂企雨污分流工作推进会,广泛宣传改造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动员村和企业积极投入改造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治理后的古镇沙源支河水质转好。记者 缪晓剑 摄

我们也是通过参加会议知道厂内雨污分流的重要性。作为工厂业主,我们都有责任为自己的家乡环境出力。”蔡彦毅表示,推进会后他与合伙人一起,迅速地在厂区里进行了雨污分流改造,其中他更是感受到了政府推进厂污治理的决心和力度。

“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主动深入一线,和我们的企业方物业方面对面沟通,协助制定科学合理的厂区雨污分流改造方案,及时解决改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蔡彦毅表示,最难得的是市生态环境局还联合水务中心,督促设计单位优化工业区管网设计方案,改造接入井位置设置,便于我们沿线工厂企业将污水管口就近接入市政管网。

随着沙源支河排水源头治理工程的积极推进,沿线共完成厂企排水改造19家,完成率100%;城市面源治理5家,完成率100%,从源头上实现了雨污分流,切实提升了污水收集率。治理后的沙源支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根据近三个季度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沙源支河已稳定在“不黑不臭”水平,基本实现治理阶段性目标。如今,沙源支河河涌黑臭问题已得到彻底解决,水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提升,成为了附近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切实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沙源支河也成为古镇乃至全中山黑臭水体综合治理示范样板。

沙源支河河水消除黑臭,是全市厂企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取得巨大成效的缩影。截至202412月,全市已累计完成4496个厂企雨污分流改造,提前超额完成2024年度任务目标。为确保厂污工作顺利推进,市生态环境局还会加强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对涉水环境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确保改造任务顺利推进。将雨污分流改造工作与日常生态环境执法检查紧密结合,通过执法手段倒逼企业主动履行改造责任,提高改造工作的实效性和权威性。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市生态环境局高位统筹协调、细化任务目标、加强联合执法以及及时核查督查等一系列措施的共同作用,成功拒绝了厂企污水与雨水“同流合污”的现象,为改善全市水环境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还乡村一汪碧水环绕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中山市水环境治理的另一个重点领域。作为全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作试点城市之一,中山治水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在不断探索中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治理之路。中山市青岗社区农污治理做法被省农业农村厅选为典型案例,在2024年全省农污治理工作会议上推广。

首先是创新做法。为加快推进农污工程建设,中山结合农村工程小而分散的特点,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农污工程简易审批指导意见,打破原有审批部门和环节壁垒限制,简化立项程序、优化报建流程,采用一般基建项目审批流程,时间上缩短约90天,效率得到极大提升。青岗社区为首批实施简易审批村之一,工程项目入库美丽乡村库即视为立项,高效推动工程开工建设,大幅缩短工程周期,扭转了过去“等证开工”的被动局面,确保项目快审批、快落地、快见效。以往的“扰民工程”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在减少施工对村民生活影响的同时,加快解决了污水收集难题,得到村民群众的一致认可。


青岗涌治理成效显著。   文波  摄 

其次是创新验收。为严把农污工程质量关,青岗社区实行村民举牌验收的模式,由镇街政府、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村民代表五方共同“举牌验收”,每道关键工序均须五方同意方能通过验收,实现工程“共建共监”,品质“共管共认”。青岗社区开创性执行“质量保证书”制度,对每个竣工工程都绘制项目评估表、入户调查表和治理运行图(简称“两表一图”),详细记录和保存工程的所有关键材料,实现工程质量全链条管理,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均可溯源,使农污这种“隐蔽”工程让村民“清晰”可见。

为提高工作效能,青岗社区通过畅通“市--村”三级沟通渠道,有力破解工程施工难题,高效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消除村民疑虑,大涌镇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专班,每周召开现场会,邀请村民代表与参建各方共同商讨方案,疏通项目推进堵点,破解工程建设难题。市生态环境局作为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牵头单位,采取“局领导分片包干”方式,定期下沉社区居民小组,“敲门入户”深入了解村民意见,组织开展技术督导帮扶,打破工作壁垒,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青岗社区在村内挖掘了一批有影响力、有威望、懂技术、责任心强的村民工匠,担任协调员和监督员,与施工方人员一起上下班,紧盯每一步施工作业环节,搭建起村民与施工方、建设单位之间的沟通桥梁,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有效沟通解决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近两年,中山市青岗社区累计铺设污水管20km,农村生活污水支管到户923多户,治理率达97%以上,水清岸绿使村居环境得到极大提升改善。

截至202412月,全市208个行政村达到治理完成标准,农污治理率达到93.7%多个行政村通过治理实现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生态环境

水清岸绿乡村有了新“颜色”

经过厂企污水治理和农村污水整治等一系列的努力,中山市的水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黑臭水体如今已焕然一新处处水清岸绿,风景有了更美的颜色。


经过治理,神湾镇神溪村中心湖变清变美,成了村民最爱的休闲好去处。    文波  摄 

曾经被黑臭水体困扰的附近市民,如今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幸福感与获得感大大提升。从全市范围来看,截至12月,全市20条农村黑臭水体均已完成整治并通过市级评估,其中19条国家级农村黑臭水体已上报相关部门。在财政部和国家生态环境部的相关评价中,中山市在全国第一批15个试点城市评分中排名第三,评价等级为优秀,在国家生态环境部的农村环境整治成效评估中也顺利通过检查组的现场审核。

随着水环境的不断改善,中山呈现出碧水长流的美好景象,城市和乡村的面貌也因良好的水环境而万象更新,这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中山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在一步步坚实的工作中,中山也打造出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中山样板。首先,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编制《中山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方案(2021 - 2025年)》,明确各年度目标和实施方案,并建立起市、镇、村三级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在治理过程中,注重因地制宜选择治理模式,按照“宜分则分,难分则先截后分”原则推进农户雨污分流改造,坚持建管并重推动城乡生活污水一体化运维。同时,规范机制,市级统筹将农污治理工程作为全市治水的系统性工程之一,提前建立全过程技术标准,简化项目审批流程。在保障方面,通过组织技术培训、聘用技术团队飞行检查、专家论证等方式确保工程质量,以人民满意度为检验标准。此外,多元融资方式解决了农污建设资金来源问题,无论是中心城区还是非中心城区都有相应的保障措施。

下阶段,我市农污和厂污工作重心逐渐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推动实现量变到质变,努力让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管网设施发挥效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市生态环境局执法监督科副科长刘剑濠表示,首先,将做好成效评估和查漏补缺。坚持工程安全质量和治理成效并重,结合工程推进,同步开展查漏补缺工作,严格开展现场核查,解决管网错混接、环境卫生死角问题,确保做到“治一个成一个”同时,加快推进非中心城区厂网一体化运维。落实镇街将农污等设施纳入排水厂网一体化项目实施统一运维,在制度、人力、财力上给予保障。推进污水治理设施建管并重、落地见效,使得建成后的设施可用、好用、耐用,切实发挥治污实效、改善人居环境。

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多开展走访入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问计于民,及时了解污水治理成效和存在问题,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治理设施的建设与管养,引导全员参与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形成浓厚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不断增强村民环保意识,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农村环境新格局。刘剑濠说道。


编辑   闫莹莹  二审  黄凡   三审  查九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大年初八,开工大吉!
13171人浏览   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