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观察②丨扎紧执法“篱笆”,让环境监测造假行为“无所遁形”
栏目:生态中山 来源: 发布:2022-08-20

守护生态环境监测市场“中山蓝”(2)

2015年2月5日,环保部印发《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放开服务性监测市场,有序放开公益性、监督性监测领域。随着第三方监测市场的逐步开放,监测机构准入门逐步槛降低,机构家数日益增长,生态环境监测行业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对行业整体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数据质量是生态环境监测的“生命线”,数据是否客观、真实、准确,关系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局。环境监测是管理部门的“眼睛”和“哨兵”,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生态环境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确保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在此,中山+联合中山市生态环境局、生态中山频道,推出【守护生态环境监测市场“中山蓝”】专栏报道,带您了解中山规范环境监测市场“台前幕后”的故事。

“以此案为鉴,2021年市生态环境局对全市19家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了全覆盖检查。”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广东首宗环境监测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证明文件案判决,某环公司的相关涉案人员一一服法,针对案件暴露出来的环境监测市场行业现状,中山市生态局发布了《中山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办法》,并在政务网站上配套政策解读。


检查组在第三方监测机构认真检查各检测环节。

探索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单位白名单制度

“监测数据真实准确是红线也是底线,对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我们坚持零容忍态度。”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国环公司违法行为的判决,极大提高了监督检查的震慑力,为建立规范、有序、公平的服务市场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展现了中山市严厉打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促进环境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的决心。

据介绍,市生态环境局多次通过行业协会组织辖区内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召开以严禁弄虚作假行为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严格要求机构内部加强管理,杜绝弄虚作假行为。帮助企业树立起守法、诚信理念,营造良好的行业风气,引导企业自觉自律,守法生产。

同时,市生态环境局还紧跟时代步伐,自制多个科普微视,生动形象地向企业输出该如何规范选择检测机构,激发企业的主动积极性。

“通过管理办法的颁布,我市还初步建立起了生态环境监测单位白名单制度,探索严格监管和正面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以白名单的形式引导委托单位择优选取监测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白名单制度是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管理的一个探索,希望通过鼓励企业优先考虑和选择“监测单位白名单”中的检(监)测机构,以此引导行业的正确发展。

“此外,我们还将进一步运用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不断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市生态环境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只有依法严厉打击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突出违法行为,让那些心存侥幸、以身试法者受到应有处罚,才能切实为中山绿色发展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跨区域协同监管生态环境监测机构

“利益驱动是第三方监测机构造假最直接的原因。”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及行业专家处了解到,第三方监测机构数据造假与当前行业从业门槛较低、处罚力度不足等息息相关。

“此外,检测机构跨区域从事检测活动难以监管,让不法人员有机可乘,成为导致监测机构数据弄虚作假频发的一个主要成因。”2021年全市有关监测报告显示,在中山市开展业务的第三方生态环境检测机构中,有超过80%的工商登记和检测场所不在本市辖区内,依据属地管理的原则,中山生态环境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未能及时掌握这些外地检测机构所开展的检测活动信息,存在难以实施有效监管、容易滋生检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等问题。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局正在会同佛山市、广州市等省内城市,共同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跨区域协同监管。

“我们将通过联合检查、信息共享和案例宣传等方式,全面提升环境监测质量。”该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跨区域协同监管有望解决跨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痛点,通过开展联合飞行检查,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机构名单共享机制,加大相关典型案例宣传等方式,营造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公平营商,诚信监测”的行业氛围。实现行政力量、执法力量、技术力量共享共用,规范环境监测行为,共训共育环境监测技术人才等合作。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闫莹莹 通讯员 肖欢欢
◆图片:文波
◆编辑:闫莹莹
◆二审:张房耿
◆三审: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