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标程 美在湾区——中国艺术名家精品展”是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集中展示了在中国二十世纪美术史上富有广泛影响力的52位艺术家的66件书画精品。
作为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的亲历者、参与者和承接者,这批艺术家将个人视角与生存现实的关系转化为艺术主题与时代语境的关系,展现了特有的时代敏感度,使艺术作品对应新的时代特征;并针对不同时期社会形象及意义追寻的不同面向,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发展历程。
20世纪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而美术创作者无不紧随时代的脉搏不断向时代提问,通过创作出贴近时代的作品塑造时代的性格,为时代注入前行的活力。
从20世纪初掀起“美术革命”到给出“调和论”、“改良论”、“距离论”,从新中国建国后“国画改造”到改革开放后“形式美”的讨论、中西艺术思潮的正面交锋,20世纪的美术创作者一直走在时代前沿,坚守文艺创作阵地,寻找中国文化的变革自强之路。正是如此,20世纪涌现出了如齐白石、林风眠、刘海粟、徐悲鸿、潘天寿、李可染、傅抱石、关山月、吴冠中等一大批重要的艺术家和岭南画派、新金陵画派、长安画派等重要的艺术创作团体。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以“放歌大湾区、建功新时代”为主题,在大湾区的建设背景下,通过20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作品的梳理和展示,无不对人文湾区的建设,湾区人文精神的塑造,大湾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对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尤其是广东创造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个又一个高峰,作为中国观望西方之“窗口”,从广东地区走出的众多艺术家后来在全国推进的艺术实践中给予我国近现代美术创作和观念以巨大影响,同时对中国近现代建设产生了不可忽略的积极作用。
“时代标程 美在湾区——中国艺术名家精品展”的举办,20世纪中国画大师之作将与岭南文化,尤其是“岭南画派”形成历史的隔空对话,以期激发大湾区的文艺工作者,在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创作出一批反映湾区、反映时代、反映中华民族复兴征程的作品,从而以不负时代的精品力作,树立新时代的新标程。

任伯年《仕女四屏》

吴昌硕《松竹图》

吴昌硕《墨石》

吴作人《祁连山下》

吴镜汀《仿宋人山水》

吴茀之《绥山桃熟》

吴冠中《鼓浪屿》

吴冠中《水乡》

齐白石《世世太平》

齐白石《荔枝八哥》

徐悲鸿《仕女》

徐悲鸿《奔马》

徐燕荪《仕女》

魏紫熙《东海之滨》

钱松喦《珠江春晓》

钱松喦《常熟田》

宋文治《峡江高秋》

王个簃《墨荷》

王雪涛、吴伯康《猫》

陈半丁《桃李满天下》

陈大羽《雨荷》

陈师曾《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

潘天寿《小龙湫下一角》

潘天寿《雁荡山花》

张晋《枫林》

黄胄《赶集》

黄胄《巡逻图》

李可染《漓江雨》

李可染《牛性纯驯时亦强犟》

李苦禅《绿雨》

李苦禅《荷花》

刘文西《陕北妇女》

刘海粟《奔流》

傅抱石《明徐琏送日本雪舟东返诗》

傅抱石《金陵阁》

傅抱石《待细把江山图》

何香凝《松梅》

赵望云《青海湖滨》

赵朴初《看尽杜鹃花》

赵少昂《巫山十二峰》

周思聪《颐和园一角》

叶浅予《头等羊毛》

叶浅予《西藏高原之舞》

贺天健《黄山莲花峰》

杨之光《新疆舞》

朱屺瞻《浮玉苍苍雾气清》

黎雄才《山水》

石鲁《华山下棋亭》

郭味渠《云门石窟》

溥松窗《马》

陆俨少《赶集归来》

沈尹默《临东坡寒食帖》

林风眠《秋》

林风眠《水乡暮色》

林散之《杜牧-江南春》

程十发《秋山共读》

关山月《榕荫人家》

董寿平《刘禹锡-秋词》

欧阳中石《赋大觉寺玉兰》

谢稚柳《红叶银雉》

江寒汀《芙蓉鸭子》

蒋兆和《读书》

丰子恺《杜甫-赠卫八处士》

启功《砂竹世所希》

启功《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温馨提示:根据相关疫情防控要求,所有入馆观众须向工作人员出示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健康码、行程码,并配合做好测温等工作,符合属地疫情防控要求的方可进入。
◆编辑:吴玉珍
◆二审:柯娴娴
◆三审:赖有生
◆素材来源:广州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