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西岸,深中大桥下,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示范村——中山崖口村。
10月1日,村里的特色咖啡馆JANLU简庐电厂工坊才开始试营业,主理人杨宇澄却忙得不可开交,国庆假期每天客流量一两百人。不远处的日出观赏点,正在举行中山市消费嘉年华系列活动之“悠享中山 啡尝时光”海边露营Party,5天时间累计吸引客流超过25万人次——这就是这座横亘在伶仃洋上的世纪工程赋能下中山“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写照。
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之年。三年来,中山市锚定“经济强、城乡美、社会治,奋力实现城乡协调共同富裕”目标,抢抓深中大桥通车的重大机遇,深入推进深中规划、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六个一体化”,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迈出稳健步伐、取得明显进展。
深中大桥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了中山发展的新动能,有力地赋能中山“百千万工程”。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赖犁 通讯员 秦臻 摄
产业协作更加紧密
“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效应凸显
翠亨新区华照村是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第三批典型培育村之一。华照村通过盘活土地资源,以土地作价方式协助推进“西湾清洁能源产业园”建设。该项目总投资约7.2亿元,今年底可投入使用,预计每年为村委会及村小组增收约600万元。“产业园建设以来,我们多次到深圳调研,希望能吸引更多的深圳企业进驻。”西湾清洁能源产业园招商经理张迎介绍。
深中大桥,恰如一把“黄金钥匙”,开启了珠江口东西两岸深度融合的大门。物流与通勤成本显著降低,加速了企业“深圳总部+中山基地”产业协同的新布局。
在距离深中通道马鞍岛登陆点不足2公里处,深中产业联动的示范项目——湾区未来科技城以承接湾区科技产业资源为重点,引入了“深圳模式”,打造“中山版”的深圳产业园。一方面,湾区未来科技城是中山首个新型产业用地(M0)落地试点项目。深圳是全国首创新型产业用地(M0)概念的城市。不同于传统功能单一的产业用地,新型产业用地具有“低成本、高容量、混合功能”的特点,可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要素支撑。另一方面,湾区未来科技城引入“孵化器+产业基金”的模式,推动科创企业和项目发展提速。湾区未来科技城还融合了深圳和中山产业元素和发展优势,释放出“强磁力”。
深中大桥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了中山发展的新动能,有力地赋能中山“百千万工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山GDP增长3.4%,总量达1974.65亿元,制造业同比增长5%。深中通道通车前后,中山GDP在全省排位从第十位提升至第八位,经济结构呈现突破性变化。过去半年,中山上市公司军团持续扩容。
文旅融合更加深入
“深中大桥文旅IP”潜力持续迸发
孙文西路步行街焕新亮相、中山市镇街足球赛欢乐开球,飞阅“百千万”无人机表演闪耀深中通道上空……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叠加,中山文旅市场火热。据初步统计,10月1日-8日,全市累计接待游客389.28万人次,同比增长13.89%;旅游收入22.51亿元,同比增长14.32%;过夜游客47.79万人次,同比增长13.52%。
这一个个生动具体的场景,共同呈现出中山文旅消费的旺盛图景,其背后,正是中山依托“百千万工程”精准发力,将资源盘活、让城乡联动、促产城融合,最终引爆了这场全域性的文旅热潮。
不只是这个国庆中秋长假,深中大桥通车以来,中山市抢抓流量热度,围绕深中大桥登陆点和周边区域不断丰富文旅内容,推动文旅业态不断升级,做大“深中大桥文旅IP”。
南朗街道就是大桥流量的受益者之一。作为深中大桥下桥的第一站,南朗街道积极推进农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有效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全面增长,还显著提升了整个区域的宜居宜游宜业环境。
禾舍民宿是南朗街道的一家网红民宿。为了接住深中大桥的泼天流量,2024年底,禾舍民宿还进行了全新改造,增加更多亲子房。“深中大桥通车后,每周五、周六入住率较之以前有显著提升。其中星舰营地入住率增加三至五成,客户多数来自深圳、广州及港澳。”禾舍民宿工作人员林小姐说。
作为中山市“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五桂山的长坑郊野步道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正式向游客开放。“整个步道全长约5.1公里,分为AB两段,可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中山公用工程长坑郊野步道项目经理田梦黎介绍。
据介绍,五桂山街道抢抓深中大桥流量,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富集的优势,大力发展户外游。五桂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彦介绍,五桂山街道计划以长坑郊野步道为“链接器”,凭借“串珠成链”的系统思维整合周边资源,构建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最终实现山水活化、村庄兴旺、百姓致富的多赢局面。“步道建成只是起点,让它‘活起来’‘火起来’,真正带动百姓增收,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陈彦透露。
更多的“爆点”正在酝酿中。今年3月,中山相关部门积极与珠海对接,联合策划“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双桥游”等文旅产品,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格局。
跨域通办进一步扩大
“深圳工作+中山居住”双城生活渐成形
每天清晨,伶仃洋氤氲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深中通道,在中山居住的黄小姐乘坐深中跨市公交准时从中山国际人才港站驶出,开往前海地铁站,通过转乘地铁,9时整准时到达公司。
自从深中大桥通车后,像黄小姐这样的跨城通勤者越来越多。今年6月30日,深中大桥通车一周年,总车流量超过3155万车次,日均超8.64万车次,约占珠江口日过江总车流量的五分之一。这一交通动脉的饱和状态凸显了粤港澳大湾区日益紧密的城际联系,特别是深圳与中山之间形成的显著潮汐通勤模式——反映出“深圳工作+中山居住”的新型双城生活格局已初具规模。有专家指出,这种“开通即饱和”现象与南沙大桥类似,体现了深中一体化加速的成效。
深中跨市公交如一条跃动的血脉,以日均约7700人次的稳定脉搏、单日峰值1.7万人次的澎湃节律,重新定义珠江口东西岸的时空尺度。
截至今年6月30日,深中跨市公交开通一周年,双边累计发班10万车次,发送旅客280万人次。其中,“中山博览中心-前海湾地铁站”累计发班7万车次,发送旅客211万人次;“中山国际人才港-前海湾地铁站”累计发班2.7万车次,发送旅客55万人次;“火炬会展中心东门-前海湾地铁站”累计发班0.3万车次,发送旅客14万人次。
跨市公交只是深中一体化的一个缩影。借助深中大桥开通契机,中山深入推进深中“六个一体化”,共建深中经济合作区,新中山客运口岸建成运营,深中跨市公交、深中航空港和9条深中“组合港”开通,深中医保、公积金、法律援助、婚姻登记实现“同城化”,735项政务服务“深中通办”,1149项“湾区通办”,46项“跨境通办”。
在阜沙镇政务服务中心,设有“跨域通办”窗口,依托广东政务服务网“深中融合专区”,一举实现超600项政务服务的“深中通办”。这正是整个中山推进“跨域通办”的缩影,为节约办证时间,中山利用“中易办”企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窗通办、一窗通取”服务。
深中通道的开通,还催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同城医疗”。不少深圳人纷纷搭乘深中跨市公交,到中山牙科诊所治疗牙齿问题;随着越来越多深圳企业落户中山,异地医保报销也让更多深圳籍技能人才不用来回奔波深圳和中山办手续。在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中山市中医院等医疗机构,“医保幸福号”随处可见。
编辑 沙玉兰 审核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