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1500余条改革举措优化营商环境
栏目:深中联动 来源:读特客户端 深圳特区报记者 邹媛 发布:2025-07-15

“深圳只用13个小时就留下了我!”2023年10月,一直埋头搞科研的吴登生在深圳创立了东壁科技数据有限公司,并于今年1月11日,在深圳发布了被视为“中国视角的SCI评价标准”的东壁指数全球全学科顶级期刊列表。吴登生告诉记者,在深圳各级部门的支持下,仅用一天时间,就解决了公司注册、场地选择、税务等一系列问题,这种“深圳速度”坚定了他在深圳创业的决心。“深圳的效率太高了,在这里创业一准没错。”

作为“民营经济第一城”的深圳,是一个能够助力企业从无到有、从零到一、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创新发展的城市,而这正是深圳营商环境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近年来,深圳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标准“三化一对照”的思路,累计迭代推出1500余条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全方位深层次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连续4年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目前全市经营主体达448.7万户,总量和创业密度居全国第一。

省心:政务服务跑出“加速度”

“无需任何费用,通过刷脸对话几分钟就可注册企业,省钱省时间。”深圳市固家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代表龚秋明所说的刷脸开办企业,是深圳2024年8月推出的全国首创音视频“双录”电子签名模式,真正实现足不出户,网上一窗通办。目前已服务超23.8万户企业和个体,节省经营主体支出约6000万元。

便利高效的背后是一条条有效的创新机制,是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贴心服务。深圳坚持优化政府管理与政务服务模式,不断精简审批事项,助力跑出创业办事“加速度”。

率先推出“深小i”AI政务助手,梳理超200万字的知识图谱,在政务办事领域,一次解答精准率接近90%;探索以街道为基本单位建设虚拟园区,为经营主体提供集成式服务;创新推出“园区贷”,目前授信金额达110.86亿元,平均贷款审批时限缩短至5个工作日;2024年实现51项高频政策事项“免申即享”“直达快享”;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全市100%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深圳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迭代推出千余条改革举措,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3月2日,深圳营商环境再迭代,发布深圳市2025年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3个工作方案,提出80项重点任务促进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

从先行先试到全面落地,改革举措在全市“遍地开花”,吸引了一大批优质的企业在深圳落户发展。2024年底,深圳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达57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47万家、专精特新企业达1.08万家,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创新企业开天辟地、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安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从个人破产条例破冰,到推出全国首个司法领域人工智能辅助审判创新应用,深圳始终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优质服务为经营主体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打造更高水平的法治环境。

2024年8月,光明区一家科技企业感受到了深圳行政执法刮起的“新风”。街道把所有的执法部门统筹在一天到企业做了一次检查,在进入车间之前,执法人员先扫“行政执法监督码”进行登记,随后企业的后台就可以清晰了解本次执法的执法人员、检查内容等具体信息。

推出全省首个“执法监督码”,不仅仅是深圳强化涉企行政执法监督、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举措,更是企业的“保护码”“服务码”。自监督码系统上线以来,截至2024年底,应用企业已达1.3万家,执法监督码系统提醒行政执法单位被检查次数在3次以上的企业共有20家。

深圳通过重点领域立法创新,为新兴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以制度创新破冰探路,2021年率先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依托首部知识产权保护地方立法《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深圳率先建立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推出国内数据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立法,率先提出“数据权益”概念……深圳在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细胞和基因、低空经济等产业领域,制定出台全国首创性地方法规,为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信心:助力企业拓展培育市场

“投资深圳,我们很放心!”今年3月,深圳优选24个“高含金量”项目向民间资本打开“大门”,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涵盖能源、交通、水务三大战略领域;6月,第二批面向民间资本的36个项目再次公开路演,总投资约386亿元的项目可为不同类型民营企业提供多样化选择。

一直以来,深圳坚持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作为头等大事,全方位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最优营商环境和产业创新生态。

在深圳,企业可以在1.5小时路程内,找到从产品研发、设计、做出样品再到批量生产的全链条产业配套,1周内可完成从产品原型到产品再到小批量生产的过程。深圳速度的造就不仅仅是产业集群的融合集聚,更是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

目前,深圳在无人机、智能机器人、智能手机等多个新产业新赛道,实现了核心零部件制造供应全覆盖。无人机领域超1700家企业在深圳聚集,国内50%以上的无人机芯片、机体结构、电机、电池、飞控系统等主要零部件及整件都在深圳生产。

创新应用场景是打通技术创新和商业应用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深圳坚持把整座城市作为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深入开展新场景大规模示范应用。不久前,深圳在开放近200个“城市+AI”应用场景基础上,发布了2025年全市第一批次应用场景“需求清单”和“能力清单”,涵盖67个可开放的应用场景,以及140项可提供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以场景创新为杠杆,撬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耦合,构建起强大的“场景驱动”推广生态。

深圳的“机会之门”正越开越大。正如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莫鹏所说,政府担当主力军,以真金白银的订单和场景,旗帜鲜明地传递“政府先用、市场跟进”的强烈信号,全力帮助企业培育拓展市场。在深圳应用场景的开放与建设过程中,找到更多最佳合作契合点,在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展现创新力量,共享发展红利。

数说营商环境改革

2024年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56.2万户,平均每月新增经营主体近5万户,累计存续总量440.4万户、居全国城市首位。

在深圳,初创型民营企业从设立到科创板上市公司,平均年限为13.35年,比全国速度快1.05年;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需13.25年,比全国快1.71年;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分别需7.65年和6.83年,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相关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存续期约为3.7年,深圳民营企业平均存续期为6年,17%的民营企业存续10年以上。

截至2024年底,深圳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高达1.9万亿元,连续五年领跑全国大中城市。

深圳拥有全球领先的通达速度,构建了与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的航空出行网络。

生鲜、芯片等高附加值货物可4小时飞抵日本、8小时抵达欧洲,电商货物14天可直达美国,新能源汽车从出厂到欧洲只需18天。

2024年深圳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达到9738家、同比增长21.7%,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6.5%;从东南亚工业园到中东科技城,深圳企业足迹已经遍布全球超140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布局机构超过8000家。


编辑   沙玉兰   审核   陈浩勤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7月15日零时起,员峰桥全封闭大修
13439人浏览   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