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从天而降、“空中快递员”上岗、出门打“飞的”……当前,低空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蓬勃兴起,应用场景遍地开花,相关行业对于飞行员、飞控手、飞行器研发、维护检修、空域管理、场景运营、安全监管等人才的紧俏程度也日益突出。据相关部门测算,仅仅是无人机操控员需求就高达100万人。
发展低空经济,人才是重要支撑,加强各类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
在此之前,必须先厘清几个问题,一是低空经济需要哪些人才?鉴于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复杂和领域众多等特点,需要从市场和需求端深入调研,对低空经济人才类型、具备哪些技能做到心中有数。二是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各方面的标准还不完善,对各类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有相应的指导标准。这就需要政府主导,与企业、培训机构、学校等各方共同制定,明确育才方向。三是培养人才的主体要明确,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研融合是目前比较可行的路径。高等职业院校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要紧扣行业和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企业则手握产业一线的实操“利器”,有制造车间、产教融合基地,还能提供最新行业技术、工艺资讯以及实习实训岗位。校企强强联合,可让学生有专业理论水平,更有实操本领。
具体而言,职业院校主攻实操型技能人才,研究型学府重点培养研发、管理等复合型跨学科人才。另外,企业除了与高校合作研发新技术、共建实验室或实践中心等方式定向培养人才,也要有针对性内部培养。政府当对各方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给予政策倾斜。明确功能定位,各司其职,才能促进低空经济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作为正在全力打造“天空之城”的深圳,不仅要抢抓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风口,人才培养的步伐也要抢在人前,利用丰富的产业链资源、优越的空域条件以及行业龙头企业等优势,支持本地高校重点发展低空相关学科,同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低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编辑 沙玉兰 审核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