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青回!徐小明来中山了!一起重温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经典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见习记者 方馨娉 发布:2025-09-04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彩峰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随着暖场视频播放,台下观众自发合唱起金曲《万里长城永不倒》。熟悉的旋律裹挟着磅礴气势,在剧场中久久回荡,将全场气氛点燃。9月4日下午,中国香港著名导演、演员、歌手徐小明亮相中山,在中山影视城罗马剧场与广大影迷、乐迷展开一场跨越时代的深度交流。

何以经典:
生活积淀灵感,全情投入创作

作为香港影视界跨时代的代表人物,徐小明纵横影视歌三界六十余载,以“文武双全”闻名业界,有武侠巨制《木棉袈裟》《海市蜃楼》、民族情怀之作《大地恩情》、开创性电视剧《霍元甲(81版)》《陈真(83版)》等经典影视代表作,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热血精神,影响了数代中国同胞及海外华人。其演唱的《大号是中华》《大侠霍元甲》《万里长城永不倒》等金曲,旋律激昂、歌词振奋,承载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至今仍被广为传唱。

9月4日下午,徐小明导演影友歌友见面会在中山影视城罗马剧场举行。 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这些经典之作的诞生,离不开他对创作的极致投入与深刻理解。见面会上,徐小明分享了经典代表作背后的创作故事与经验心得。在《霍元甲(81版)》这部经典之作中,他身兼数职,监制、导演、编剧、武术指导、演员,甚至主题曲演唱。“一身兼七职”的背后,是他对作品的全方位把控与全情投入。“灵感绝不是无中生有的,它源于生活的积累与沉淀,取决于你脑子里装了多少东西。需要你多看书,多和前辈交流,多深入社会、接触不同阶层的人。要是你要塑造某个角色,就真的去了解这个角色的生活圈子,这样创作出来的角色才会更深刻、有血有肉、有层次。”当被问及如何创作经典,徐小明分享道。

见面会上,徐小明分享了经典代表作背后的创作故事与经验心得。 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我拍戏从来没想过要拍经典。我只抱着一个心态:要用心,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精力、最多的时间投入到作品中。”徐小明透露,为了拍摄监狱题材影片,他曾不惜与囚犯隔墙同住半月之久,仔细观察他们的日常作息、行为习惯,以及在监管下努力改过自新的精神状态,如此细致的体验,才让影片有了深度与灵魂;塑造乞丐角色时,他深入了解乞丐群体,认识了“大乞丐”“小乞丐”,甚至是“想当皇帝的乞丐”,这才赋予了角色独特、生动鲜活的性格;自幼习武的他,从八九岁便开始正式学习传统武术,5岁就接受舞台戏剧训练,深厚的功底和对武术历史的深入了解,才使他在拍摄武打片时,展现出独特的神韵与文化内涵。

何以传承:
有血有肉,讲侠义有感情

传承,是这场见面会的一大主题。当下短视频盛行,如何用作品传承家国情怀,在快文化消费时代打动新生代?对于这一疑问,徐小明的答案直指内容本质:“创作不应被形式束缚,短视频与长视频并无本质区别,就像吃饭,既有正餐,也会想吃汉堡换换口味。关键在于内容能引发观众共鸣。即使只有一分钟的短视频,只要用心,同样能讲好家国故事。

现场观众开心互动。 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而这份能引发共鸣的内容内核,在他看来正是“侠义精神”。谈及如何将“侠义精神”转化为新时代的“拼搏精神”,徐小明感触颇深:“‘侠义精神’本身就蕴含着‘拼搏精神’。‘侠’与‘武’实则有别,‘义’才是核心:会武功者未必行善,‘侠’也未必非得身怀绝技,但‘侠义’必然承载着家国情怀,依循中国传统,一个人若习得本领、具备能力,就理应报效国家,这也是我所有作品的核心底色。”他对青年创作者寄予期许,“倘若作品所传递的精神中没有‘侠’没有‘义’,那便难以真正打动人心。”​

这种对精神内核的坚守,同样体现在他对音乐创作的感悟中。“以前的创作者,看他们的作品,就能知道他的胸襟、格局有多么宽广。” 对比当下与过去的流行音乐,他直言如今部分作品存在文学功底薄弱、缺乏个人特色的问题:大多局限于“你爱我、我爱你”的狭隘情歌,歌词不押韵,丢失了语言原本的韵味,自然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反观经典作品,“旋律朗朗上口,歌词如诗词歌赋般有韵味;关键是大气磅礴,胸襟开阔,歌词能带来深沉的情感共鸣。”徐小明说,正因如此,它们才能跨越时空传唱至今。​

现场观众提问。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无论是影视还是音乐创作,徐小明始终强调一个核心原则:“在创作、传承的过程中,无论如何都需要以人为本。一个作品,如果不是有血、有肉、有感情,就算写得再华丽、言辞再优美,也会觉得很空洞;做得再好,如果和情感脱节,也没办法打动人。”徐小明说。

何以发展:
以文化铸魂,为影视赋能

采访中,徐小明围绕中山影视产业发展分享了独到见解。“中山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如果要发掘影视题材,那可太多了!”谈及对中山的印象,徐小明表示,早年拍摄的《大地恩情》《珠江城》,题材都与中山相关,只是当时未能在中山实地取景,最终只能在香港仿照中山景象搭建村落拍摄,这是很大的遗憾。如今再看中山,他认为“这里的山水景观、历史建筑都是独有的资源,这是香港乃至很多城市难以替代的”。

徐小明与现场观众合影。 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对于中山影视题材的发掘方向,徐小明给出了明确思路:一是近代革命历史题材,“作为南方革命的重要城市,中山有太多值得挖掘的红色故事,这是天然的影视宝库”;二是家国情怀与传统文化题材,“从民俗风情到人文精神,中山的文化底蕴能为作品注入深度,让故事更有感染力”。他特别提到,中山的题材潜力已得到市场验证:“《大地恩情》在全球华人圈影响深远,足以说明中山相关题材的吸引力。”未来若有机会,他希望能弥补过往遗憾,深入挖掘中山的历史与当代故事,拍出贴合这座城市气质的作品。

立足湾区协同发展的视角,徐小明为中山影视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在资源利用上,他认为中山应充分发挥“区位+场景”双重优势:“从香港到中山仅需一个多小时车程,交通便利;同时拥有完善的影视基地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完全可以吸引香港及内地剧组前来取景。”他建议中山主动对接湾区资源,形成各地影视城“拧成一股绳”的协同局面;同时,打造“一站式”拍摄服务,让剧组不用到处奔波,在中山就能满足多元场景需求。

“合作的关键在于‘好题材’与‘共识’,只要能找到双方认可的优质项目,并且都有决心打造高质量作品,达成合作并不难。”访谈最后,徐小明表示对到中山开展创作“充满期待”。

视频:黄艺杰
视频采访:陈家浩
封面设计:陈思理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朱晖   三审 查九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深读 | 今天,96岁的她,想念19岁的哥哥
推荐 21542人浏览   202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