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中山这个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获国家级表彰
栏目:中山人社 来源:中山日报 记者 江慎诺 通讯员 吴森豪 吴文依 发布:2023-12-22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记者12月21日了解到,中山市南头镇商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南头商会调解委员会”)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中国企联开展的第三批打造“百家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活动中表现突出,入选2023年度工作突出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名单。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2023年以来,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用心用情抓好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落实“广东治欠20条”,持续加强源头治理欠薪,强化协商调解工作效能,通过主动服务、柔性化解,既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又服务民营企业规范用工、良性经营。

核查中山建筑工程项目用工管理台账、劳动合同等资料,实地检查实名制、工资专账管理制落实与工程款拨付、工资发放情况。通讯员供图

南头商会调解委员会是中山化解劳动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缩影。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质效,体现在全市2023年度年劳动争议案件的“两减少,三提高”特征之中:全市劳动争议集体仲裁案件平均裁审时间减少1.07%,受理仲裁案件增幅同比减少17.39%,一裁终局案件同比提高15.02%,调解立案数量占比同比提高7.68%,劳动争议仲裁案件调撤率提高至62.94%

“南头样本”:

10年成功调解受理案件超97%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做得好不好,事关城市发展、千家万户幸福。南头商会调解委员会为何能成为先进典型?

南头镇是以家电产业为主的专业镇,是全国首个中国家电品牌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全镇共有各类企业单位7300多家。

企业云集的地方,劳动争议事件也多起来,但南头商会调解委员会始终聚焦以“制造业当家”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搭平台、树标杆、润关系、促发展”,强化调解组织实体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共治调解新格局,把劳资纠纷化解在源头、在苗头、在前头,及时定纷止争,推动案结事了,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经十年探索完善创新,南头商会调解委员会除了强化自身工作队伍,同时邀请镇党政领导、机关部门负责人、公检法资深工作人员、企业代表和律师代表等担任法律顾问,有效整合法院、政府、社会多方面资源,建立了一套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实现了维护会员企业及员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促进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多年来,南头商会调解委员会坚持劳资纠纷源头治理,大力开展法治宣传,常态化走访会员企业,联合多部门开展“送策上门”“送智上门”等活动,掌握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动态诉求,对一般性问题提供现场解决方案,对特殊性问题提供定制方案。同时与中山市劳动人事仲裁院南头派出庭组建仲裁员志愿者队伍,定期对会员企业开展走访、普法答疑、上门调解等工作,指导企业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用工管理,加强多层级磋商,尽量把企业的劳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实地走访重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讯员供图

在案件管理上,南头商会调解委员会会根据当事人的诉求和涉及企业类型,把受理案件分类进行调处,提供精准服务。

与此同时,为解决“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弊端,南头商会调解委员会邀请黄圃法庭、黄圃检察室、南头镇经信局、人社分局、司法所、公安交警等多家单位作为工作站成员,有效整合各类劳资纠纷调处资源,基本解决以往部门之间处理矛盾纠纷各自为政,群众反映和解决问题东奔西跑的难题,真正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调解效率,直接影响劳动人事关系是否和谐发展。南头商会调解委员会十分注重实效性,会根据纠纷复杂程度、风险程度等选择合适调解方式。一方面提升调解队伍工作效率、减少当事人诉累,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发挥快速、灵活化解劳动争议的制度优势和作用,切实维护劳动人事关系和谐发展。

调裁诉对接不断强化,调处实效走深。南头商会调解委员会积极开展劳动争议调裁对接机制,并与中山市第二人民法院共建“诉调对接工作站”,实现劳动争议调裁、诉调无缝对接。同时,南头商会调解委员会还会协助南头仲裁庭将大量仲裁开庭工作转化为体系外的诉前调解工作,依靠贴近企业,就地解决问题的优势,把调解先行的原则更好地释义在依法协调社会关系之中。

数据显示:南头商会调解委员会自2013年成立至今,受理案件813宗,成功调解793宗,涉及金额超4000万元

“中山经验”:

抓紧用实打好“三大融合”组合拳

出现先进典型,正是整个中山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体系运转高效、为民贴心服务的集中表现。表彰典型,就如同肯定整个体系。

从全力打造“不欠薪”城市,到全面抓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中山始终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放在心上、践行在事里。一桩桩、一件件为民解忧、为企解困的实事,凝结出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的“中山经验”:抓紧用实打好“三大融合”组合拳。

劳动争议仲裁工作荣誉墙。通讯员供图

加强“市镇融合”,推动法治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中山充分发挥仲裁调解队伍专业化、高效率的优势,推动仲裁服务融合基层社会治理综合网格,坚持关口前移,从过去单一“注重办案”变为积极“参与治理”,构建市、镇(街)、村(社区)、企业(商协会)四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网络。

服务经济最前线。中山创新建立“1+1+N”基层服务队伍,由“1”名局领导班子挂点镇街,“1”名四级调研员带队“走街入企”,“N”名业务骨干主动上门服务企业、商协会,充实基层服务供给。聚焦市场主体诉求,在市镇招商引才、重点项目落地等环节,主动走访对接,靠前提供政策宣传咨询、劳动用工指导、纠纷预防化解等“全链条”服务。今年中山“3·30”全球招商大会上,华盛家具集团达成了23亿元的投资意向,基层服务组随即联合小榄镇上门开展招用工需求对接和法律法规普法宣讲,在项目落地之际即打好“治未病”的预防针。

助企用工最前端。中山按照人社部统一部署,建立青年仲裁员志愿者联系服务企业常态化工作机制,选派优秀仲裁员进企业、进园区、进基地(创业孵化基地),为企业提供一对一“问诊”服务;组建“巾帼调解小组”,充分发挥女性仲裁员既懂政策、又善沟通等特点,以柔性源头化解劳动争议为导向,帮助生产经营困难企业与职工协商一致,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就业岗位,尽量不裁员或者少裁员,累计开展政策宣讲200余场,服务重点企业3000余家、1.48万余人次。

重心下沉最前沿。中山联合镇街打造“仲裁+就业”一站式服务。在全市277个村(社区)就业服务站设置仲裁咨询服务,率先将仲裁调解服务延伸至小区,充分发挥了基层治理网格员知民情、亲邻里的优势,让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积极参与“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珠三角片区大型招聘会”等活动,设置仲裁咨询台,为企业和求职者解答劳动争议相关问题,有效提高企业依法招工意识,助力企业做好源头风险防范。

指尖维权平台界面。通讯员供图

加强“力量融合”,推动协商调解效能稳步提升。

中山不断加强与司法行政、工会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协同联动,凝聚更大合力,最大限度防止争议转化为案件,最大限度通过协商调解。

执紧主管部门“牛耳”。由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班子高位协调镇街党委政府,建立完善人社、住建、司法、工会联合介入建筑工程领域劳资纠纷调解模式,为“工改”项目和城市建设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成立劳动争议三方联合调解中心,拓展服务阵地从“庭内”向“庭外”延伸,多宗标的额在百万以上的建筑工程劳资纠纷在短时间内化解,未经开庭就实现了矛盾“软着陆”。如在世光系房地产项目欠薪处置中,以柔性源头化解劳动争议为导向,促成企业以开发地块为抵押,属地政府借资,为劳动者全部追回被拖欠工资,同时促成房地产项目“保交楼”,为农民工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维权方式,有效保障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

牵住行业协会“牛鼻”。中山针对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中经常发生的解除劳动合同、加班费、工伤保险待遇等争议,通过整合中山市人力资源协会等社会化、市场化力量,推动仲裁调解服务深入企业和行业治理;利用中山市人力资源协会换届的契机,推动协会吸纳更多人力资源机构和劳务派遣机构,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强化劳动人事争议预防指导,进一步发挥协会在预防风险、化解纠纷、维护员工稳定等方面的作用。

把定调解组织“牛尾”。中山大力开展调解组织实体化建设和金牌调解组织创建,推动调解服务从“有”到“优”转变,已建成各类调解组织1137家,帮助企业以柔性方式化解劳资纠纷,逾二成镇街仲裁立案数实现同比下降,平均降幅4.33%。同时,积极引入法律服务资源,建立“强联动促对接”的诉调对接、仲裁审查与法律服务联动解决矛盾纠纷新机制,全市截至2023年11月30日调解立案6659宗,同比增长7.68%。

加强“要素融合”,推动争议源头治理多网合一。

中山以数字政府改革为契机,用“放管服”的改革方式推进源头治理,提高争议预防和处理的效率。

实行“指尖维权”新模式。依托中山人社公众号超150万关注量的优势,全省首推“指尖维权”平台,打造便捷高效的纠纷受理入口,实现信访、监察、仲裁、调解“一网统管”。推动争议处理“网上办”“掌上办”,提高协商调解的智能化水平,承诺5个工作日答复,20个工作日办结。

完善“全流程调解”新机制。推行案前调解、案中调解、案后调解“三步调解法”,力争当事双方胜败皆服、快速和解,切实让当事人减轻诉累,快速案结事了,打造中山版“枫桥经验”,《中国劳动保障报》对中山仲裁“全流程调解”机制作了专题报道。近三年我市劳动争议仲裁案件调撤率超60%,单月调撤率最高达85.16%。

打造“区域联调”新格局。在大湾区资源要素集聚、经济活动密切、人员流动频繁、跨区域劳动争议呈现新形势的大背景下,共建全国首个劳动争议仲裁共商、共建、共享区域合作机制(劳动争议仲裁区域合作RC5),探索打造与港澳、国际接轨的劳动争议速调快裁服务模式。依托“互联网+调解仲裁”信息化平台,建立立审同步、证据互认、联合调解等协调联动机制。


编辑  江慎诺 二审  黄凡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