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古城新画像丨香山古城,何以复兴?
栏目:城管执法 来源:中山+ 记者 谭桂华 黄凡 发布:2025-09-16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中山日报9月16日03版

【开栏语】

距今,香山建县873年,“香山古城”这一概念被提出3年。相较而言,3年不算长,却是对历史的标记,更是给未来的伏笔。这3年里,香山古城以细缝添彩、渐进焕新的方式,不断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今年国庆节前,香山古城活化的核心区域——孙文西路即将完成一期改造迎来“开街”。藉此时机,中山日报再次聚焦香山古城,推出“古城新画像”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将明确古城的空间范围,讲述古城保护活化的重点和思路,一次性回答香山古城“为什么改”“为什么现在改”以及“怎么改”等核心问题,让海内外中山人在这里延续文脉、留住乡愁。敬请关注。

孙文西路步行街即将“开街”,香山古城保护活化取得阶段性成果。记者 缪晓剑 摄

作为“前有石岐海,后有五桂山”的水陆枢纽,香山城曾四门矗立、城郭完整,如今仅存月山公园前一段明代古城墙供人怀古,“山-水-城”格局渐被侵蚀,珍贵历史建筑腐朽、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凸显,保护活迫在眉睫。

当然,古城活化总是承托着期待,也伴随着讨论。香山古城是一座社区共生型的老城,历代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孕育了独具香山特色的历史文化肌理,也承载着无数人关于家族、时代的恢弘记忆。

香山古城的保护活化,自然是万众瞩目。

古城不“古”,生长八百多载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寨官陈天觉说服东莞县令姚孝资奏请朝廷将香山“改升为县”,最终获得批准。县城定址于石岐一带,这里地势平坦,民居众多,前有石岐海,后有五桂山,是县内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且是通往广州驿路的出发点。县城设四个城门,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为启秀门(今孙文中路月山公园处)、登瀛门(今民族路与孙文西路交界处的西山寺下)、阜民门(今民生路与民族路交界处)、拱辰门(今拱辰路与太平路交界处榕树头附近)。

八百多载烟云散去,如今唯有位于月山公园门前的一段古城墙可供后人怀古。时代变迁下,月山-孙中山纪念堂-孙文西路等片区,也成为人们印象中的古城范围。

铁城城墙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记者 缪晓剑 摄

这座城有多“古”?如今的格局能否称之为“古城”?坊间对此讨论颇多,但保护它、活化它,是社会各界的共识。无论从香山古城实际出发,还是关于城市更新的顶层设计来看,都是势在必行。

今年8月2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对外公布。这份引领中国城市未来十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勾勒出了一幅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的发展路线图。这意味着,接下来我国将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看到这份文件,中山市石岐街道香山古城保护活化中心主任田湘攸仿佛吃下一颗“定心丸”。文件中提到的存量提质、文脉赓续等,正是当前香山古城保护活化的方向。

事实上,早在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将“文化兴城”列为本届党委重点工作之一,复兴香山古城、重振孙文西路被提上重要日程。2022年,中山市正式启动香山古城保护活化工作,并将其作为推进文化兴城的重点项目。在接下来的2023年、2024年、2025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了对香山古城的保护活化工作。

田湘攸认为,香山古城概念的提出和被广泛接纳,是城市历史文脉传承的必然要求与全市上下共识凝聚的体现。有关部门通过深入调研、多轮座谈会、专家论证、意见征询、规划公示等形式,广泛听取市民群众的心声,香山古城保护活化工程也从民间的期盼、专家的建议,上升为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

“呼吸”沉重,古城亟待抢救

不久前,临时放置在太平路原关帝庙旧址的部分木柱及构件,差点被空地业主清理。这可急坏了一帮老街坊,他们紧急找到古城保护活化中心。经田湘攸和同事协调,业主答应给出一角空地,继续存放。物料虽保住了,但如何更好地保存仍是问题。“古城中很多类似的构件和老建筑,因长时间的风吹雨淋,已开始腐朽。”田湘攸说。

香山古城保护活化工作具有紧迫性。石岐街道党工委书记徐成彬表示,古城内部分珍贵历史建筑亟待抢救性修缮,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传统风貌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再不进行抢救活化,损失将不可逆转。同时,老城区基础设施陈旧、公共空间不足、环境品质有待提升,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再者,低端混杂的业态也难以满足市民和游客对高品质文化休闲空间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老城区需要注入新动能,激发内生经济活力,以适应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趋势,实现可持续繁荣,才能避免成为城市的“失落空间”。

细看这座老态的古城,其“呼吸”确实越来越沉重了。

从整体格局来看,“山-水-城”的格局虽然完整,但已被逐渐侵蚀,文化框架不甚明显。后岗涌、九曲河被覆盖;寿山、盈山、丰山、福山、凤山、仁山已消失;仅明代城墙保存一段,四门不存。从风貌来看,古城新老杂糅,居住用地占比近40%,商业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破碎化,呈零散分布。从管理来看,古城用地权属复杂,涉及产权主体众多,部分公有物业缺乏管理和维护,有些已经成为危房。再加上古城内公共交通、公共空间等未成体系,配套服务设施严重不足,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小修小补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古城的沉疴。

中山旧城区扒沙街。记者 缪晓剑 摄

这时,古城活化修复也迎来了最好的时机。徐成彬说,一方面,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支持政策,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后盾;另一方面,中山经过多年发展,具备了更强的经济实力和更完善的技术能力,能够支撑这项投入大、要求高的系统工程;此外,市民的文化保护意识空前高涨,对高品质城市生活和独特城市风貌的追求日益强烈,社会共识已经成熟。

天时地利人和,一场抢救性、系统性的保护更新,如箭在弦。

古城蕴藏着“根”与“魂”

由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制定的《香山古城城市设计》方案明确了香山古城的范围。方案指出,香山古城总用地面积为2.42平方公里,北至青云街-逸仙湖公园-湖滨路-紫里-水街口;南至华光路-下基居安里-西林山-迎阳山-南洲街,包括铁城及四关(东关、北关、南关、西关);西至石岐河西岸-岐江公园-蓝波路;东至孙文中路-民族东路-白水街西街-中山二路。这一范围涵盖了孙文西历史文化街区、西山寺历史文化街区、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三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中山人的母亲河岐江河从中穿过。

香山古城历史城区“三河七山”山水格局和“一城四关”的城厢格局。(来源:《香山古城城市设计》方案)

方案认为,香山古城是珠中澳同根同源的见证地,是香山文化的发祥地,是民国模范县的见证地,更是中山市民的集体记忆地,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占有特殊文化地位。这片区域是中山城市发展的原点,承载着千年历史,蕴藏着深厚的岭南文化、独特的侨乡文化、敢为人先的商业文化和光荣的革命文化,是这座城市不可替代的“根”与“魂”。

由藤到瓜,成熟一个推动一个

留住古城根魂,从何入手?

经梳理,香山古城文化要素仍然丰富。历史城区范围内共有省、市级文保单位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30处,主要为近代建筑。历史城区范围内共有历史建筑65处,包括民居、民居群、骑楼式商铺、庙宇、祠堂、印刷厂等多种建筑类别。古城内还有34棵古树名木,西山公园和月山公园均有古树

每一处遗存都是香山古城的根魂,都值得珍视。

位于月山公园前的古城墙,高约5米,长约32米,自下而上保留着清晰的历史“脉络”。南宋时修建的夯土部分已深埋地下,今天可见的由红色砂岩和花岗岩石组成的城墙底部、大块青砖组成的城墙中部,均修建于明代;到清朝,又用小块青砖加修了城墙顶部。流年似水,城墙边的榕树与城墙相随共生,成为参天古木。斑驳的树根盘踞在城墙,犹如历史的筋骨,令人触目。

古城守护人田湘攸,不只对这段城墙的历史如数家珍,也深度参与了其保护过程。“城墙是文物,榕树是古树,优先保墙还是保树?经过文物专家和植物专家的探讨论证,最终采取了折中的方式,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墙树共生模式。”循着田湘攸的介绍,可见原来肆意生长的榕树根已被适当修整,墙和树衍生出新的和谐生态。

田湘攸在介绍香山古城保护活化现状。记者 缪晓剑 摄

这是古城保护“大文章”中的一个句点。事实上,香山古城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在保护与更新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利益诉求,通过社区参与、社区营造等方式,实现古城保护与社区发展的良性互动。具体到实际情况,并没有太多经验可以遵循,不少工作是“踩着石头过河”,甚至是在探索实践中将自己磨砺成别人“过河”的“石头”。

田湘攸回忆说,2021年,借着老旧小区改造的契机,从善坊、莲峰新村旧改启动;在这两个试点项目“打样”基础上,白水井、华柏路、洪家基改造项目相继启动。“摸爬滚打两年多,终于踏出一条适合香山古城的更新路,2024年3月,我们启动了孙文西改造。”

揭开面纱,再见孙文西

今年8月30日,田湘攸在视频号“老田探宝”发布了一期《孙文西焕新记·一镜到底看改造》的视频,不到1天时间达到十几万次的浏览量,留下480多条评论。在评论中,有人表达感谢——用心改造让小时候亲切的记忆得以保存,有人发来建议——希望遵循“修旧如旧”,保存更多历史建筑。

循着古城870多年的生长脉络,《香山古城城市设计》方案明确了古城“一城四关、十字轴线、铁城环道、三河七山”的空间结构。“一城四关”即铁城,西关、北关、东关、南关;“十字轴线”指孙文西-孙文中路、拱辰路-民生路-三级石-麻洲街;“三河”即石岐河、九曲河、后岗涌;“七山”分别为月山、西山、烟墩山、莲峰山、西林山、迎阳山、马山。

中山市香山古城区域。记者 缪晓剑 摄

设计方案将香山古城定义为粤港澳大湾区传播香山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中山市“老城区、新活力”的典范地区,华侨的精神家园。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遗产保护与文化复兴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瑾表示,围绕伶仃洋和五桂山,中山形成了“一城百村”的独特格局。香山古城,是一座真实的古城,它历经870多年的生长,烟火气没有中断过。对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宜一刀切,要尽力留住这份时光感。在这次保护活化中,整个改造过程是以文化为核心体系的规划思路,通过文化挖掘、文化凸显、活化利用、遗产保护、规划管控五个手段拉开香山古城保护活化利用的整体框架。

“总的原则是不全面铺开,抓重点、找示范;不大拆大建,小单元、微改造;不面子工程,夯实民生基础;不一蹴而就,久久为功,成熟一个推动一个。”王瑾和设计团队希望通过古城活化,重新梳理和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将历史城区打造为文化、旅游、商业、休闲等多功能复合的城市空间,从而帮助中山构建更为独特的文化身份,增强城市的文化辨识度和凝聚力。

孙文西路步行街周边街区面貌一新。记者 缪晓剑 摄

按照规划,今年国庆节前,孙文西路步行街将完成一期改造,面向广大市民游客“开街”。神秘面纱揭开了,但古城的故事“未完待续”。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陈浩勤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又上热搜!38年“高龄”威力洗衣机仍运转
原创 13963人浏览   2025-09-14
国庆中秋假期购票日历,来啦!
13263人浏览   2025-09-14
中山,一等奖!
13165人浏览   2025-09-15
这个健康夜市喊你当摊主!速冲~
12804人浏览   2025-09-14
香山书院雅集奏响古琴千年清音
12585人浏览   202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