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双高”建设院校的“中考”答卷
栏目:双高院校 来源: 发布:2022-06-13


国家“双高”建设院校——中山火炬职院“中考”交出高质量发展圆满答卷。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4年,18年来累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0000多名,近50%留在中山就业。据不完全统计,2300多名毕业生在中山125家规上企业担任中层以上职务;毕业生在中山创办企业350多家,其中有9家规模以上企业,部分企业产品用于深中通道建设。2019年底,肩负国家重托和社会期盼,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成为广东省14所之一、中山唯一入选的“双高计划”建设院校。2022年,学校迎来建设绩效评价的“中考”,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三年来,火炬职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认真贯彻全国职教大会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落实“职教20条”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 2020-2022年)》,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院园融合”为特色,坚持“高、新、特、精”办学理念,秉承“立德、明志、精业、惟新”校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园区、服务中山、面向大湾区,以产(产业)生群(专业群)、以群建院、以院助企,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建设 “国内一流、行业顶尖、特色鲜明”的包装策划与设计专业群,成为中国包装职业教育的领跑者,为建设“国内示范、国际先进”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注入新动能。


 █ 办学特色与成效 
“院园融合”孕育“火炬之珠”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层面建设任务共有产出指标226个,产出指标中期目标完成率100%。

  产出:中期目标完成率100%

1.八个聚焦八个提升
把党旗插到产业园区
开创党建新局面

坚持“八个聚焦(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廉政、制度、双高、文化),八个提升(领导力、引领力、凝聚力、战斗力、公信力、执行力、创新力、整合力)”党建总体思路,构建“党建铸魂+特色育人”大思政格局,形成“一院一特色”党建育人品牌。与园区产业链的支点企共建10个党支部,构建“链上党建”工作体系,把党旗插到园区师生活动全域。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省“双带头人”工作室1个、省高校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大赛奖项1项,2021年党建工作获全省优秀等级。

2.五育并举德技并修
引行企活资源入课堂
打造培养新高地

坚持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挖掘香山本土德育元素,形成“香山匠心、桂山德艺”等一院一主题的课程思政体系。建成全国行指委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教学名师2人、团队2个,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获全国荣誉3项;获“全国千优团支部”称号;获得广东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教师获省美育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辅导员专项),教师获聘国家级足球裁判执法第14届全运会足球决赛阶段赛事。

“探珠入海、嵌珠入课、炼珠入教”实施“三教”改革,打造了西湾产业集群高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开发国家专业教学标准4个、技术标准2个、规划教材4本、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9门;“1+X”证书试点25个;获全国包装行指委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省高职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2个;积极推进中、高、本协同育人,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10所本科院校采取“2+0、2+2、4+0”不同模式,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1500多人;打造三课堂、三基地、双导师的“332”双创教学范式,“互联网+”双创大赛国赛获奖4项和省赛37项(数量全省第二),全国“发明杯”专利创新大赛获奖12项(数量全省第一);国家职业技能大赛获奖11项。

3.一园两区多点支撑
双导向三融入四服务
注入平台新动能

搭建“一园两区多点支撑”的创新平台:一园——以工业园的生产性实训校区为原点,对接开发区九大产业集群;两区——以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为基点;多点——建立“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为园区70余家企业提供运输包装检测服务,年收入255万元;建立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中心等10个“科研与技术服务平台”;建立1个国家级和6个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9个省级产教融合企业、4个产业学院和19个企业工作站等一批“产教融合平台”。基于创新平台,以校企双向需求为导向(双导向),融入产业发展、企业升级、人才成长(三融入);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人人出彩、创新创业(四服务),不断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4.以产生群以群建院
以院助企支撑大发展
优化专业新体系

以产生群、以群建院、以院助企,获批1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国家骨干专业4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6个;省品牌专业8个、省级专本协同育人试点专业6个。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形成“一体(包装群)两翼(光电群和健康群)三支撑(装备群、信息群、财商群)”的新格局,稳链补链强链功能进一步凸显。 

5.深海探珠进企提能
政府津贴促名匠入校
激发队伍新活力

“四有”标准强师风。4人获省级及以上劳动模范等荣誉,1人入围中山十大工匠,1人入选中山好人榜,1个团队入选市抗疫优秀团队。“探珠入海”提能力。实施教师“深海探珠”计划,将企业一线“深海”的67项岗位标准、1115项新工艺和267项新技术融入课程建设;获全国微课大赛奖3项、省级各类教学能力大赛荣誉34项;高级职称36.32%,双师素质96.25%;培养全国行指委2名教学名师、3个团队;1名全国行业技术能手;1名省级名师、3名领军人才、3个教学团队和1名技术能手。“政府津贴”引名匠。促成开发区出台兼职教师“政府津贴”制度,年投入近200万元,聘请500多名巧匠入校传技,其中引聘3名国家级技术能手、40名省级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人数年增加20.4%。
 

6.以点结链以链串珠
推动园院坊三级跃升
构建产教新生态

沿着中山市的创新链条,布局产教融合平台,以点结链、以链串珠,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镶珠于园。基于工业园区创新原点,建立“场租减免+科技服务+政府津贴+项目补贴+资源共享”组合式激励机制,吸引企业入驻,组建起全国包装职教集团(联盟),打造“一院多厂”的生产性实训校区。孕珠于院。基于产业基地的创新节点,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学校分别与政府、企业、学会、工业园共建四类不同类型的产业学院;如学校与中荣集团共建的产业学院为包装行业50多家企业开展培训,为企业增值800余万元。育珠于坊。基于行企龙头创新极点,聚焦高端,与中荣、联合光电、美味鲜等共建“高新特精”的火炬学徒工坊,实施校企双主体精准育人,试点规模年增加11.41%。
 

7.多维供给精准支撑
用技术滋润香山大地
提升服务新效能

人才技术促升级。精准对接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021届毕业生96.3%留在广东、86.3%留在大湾区、47.4%留在中山;同时加大技术服务力度,2021年横向项目105项、技术服务收入1714.96万元;2020年专利许可和引证均排名全国同类院校第9,有效服务中山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科技服务兴乡村。通过科技服务滋润香山大地,帮扶四围村使其集体年收入从1.69万元增至24万元,人均年收入从不足2500元增至10960元;为三角镇黑鱼产业等提供了82项技术支援,收益1.18亿元,“一条鱼致富一条村”。双创教育助湾区。搭建省级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2021年孵化项目117项,其中港澳青年项目31项,年孵化企业70余家。火炬力量援抗疫。把疫情灾难当教材,把抗击一线做课堂,组建130多个党员志愿队、500多名学生志愿者,驰援中山抗疫一线战场;为企业成功研制日产口罩10万个的全自动口罩机,并出口至意大利等国助力全球共同抗疫。火炬学堂强培训。依托教育部和全国包装行业2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火炬学堂,2021年培训量99528人日,收入1576.15万元。
 

8.省管市属区办企助
共建院园融合董事会
构建治理新范式

健全园区大学的内部治理体系。院园融合组建董事会,以区管委会为董事长、学校为副董事长、区属企业为成员,健全章程为核心的治理体系,形成“省管市属区办企助”多元治理的格局。加强党的建设,党建引领资源整合,与成员单位共建了200多亩、30万平方的产业园区,生均实践场所面积全省双高校排名第一,引驻36家企业,共享2000多台价值2亿元的设备,引入500多名企业能工巧匠,建起没有围墙的园区大学,将触角延伸到90多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健全以校促产的质量保证体系。作为广东省诊改试点校,搭建信息化平台,建立起专业群产教对接谱系图,以企业的人才需求健全“质量目标系统”;成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整合园区各类资源,完善“资源建设系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技术服务和培训力度,推动成果转化,提高服务产业能力,完善“质量生成系统”,探索构建以校促产的质量保证体系。健全绩效导向的社会监督体系。持续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关注投入产出绩效,编制质量年报,在此基础上,委托第三方对年均近1亿元的政府专项债、近1500万元的服务外包经费、3亿多的专项资金,开展全覆盖的绩效评价和审计,提高治理效能。 

9.数字管理云端送课
赋能教育教学深改革
提升治育新水平

数治火炬,以网为链提速院园资源融合。与中国移动、联通共建疫情新常态下的智慧校园,加固基础,拓展带宽,搭建12个信息平台,企业贡献度倒逼产教融合,师生立体画像倒逼精细管理,二级学院绩效对比倒逼资源配置,师生行为识别倒逼教学质量,设施故障云图倒逼后勤服务,智慧跟踪倒逼疫情防控;以网为链,整合园区优势资源,打造“效果评估、提前预警、趋势推测、决策分析、快速定位、智能服务”的数治生态。数智学堂,云端送课推动学习范式改革。建设智慧教室67间、云平台2个、智能安全管理系统1套;升级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6个;开发虚拟仿真系统6套、培训资源1000余个、在线课程300多门;79门课程开展翻转教学和“有效课堂”认证;助力疫情下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云端参赛人数超1000人;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省级教师信息化大赛获奖6项,学生获“蓝桥杯”等全国各类大赛奖项17项;云端送课入企进社区,“中医养生”等栏目参训人数达3000余人;开发5个展区的线上博物馆,访问量达33906人次。
 

10.国际认证本土转化
实施伶仃洋扬帆行动
开拓国际新视野

优质资源引进来,国际标准本土化。率先引进ISO29990体系并本土化应用推广,获省级成果奖二等奖和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立项;2个专业开展英国UK NARIC认证;2个专业通过IEET工程教育认证;成立华南地区首个EAL认证中心,6门课程通过认证。伶仃洋上扬风帆,服务产能走出去。实施“伶仃洋扬帆”行动,建立马来西亚等境外研习基地2个;成为“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广东发起单位,开展省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6个月的综合培训;获“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大赛最佳组织奖和突出贡献奖;帮助爱索尔公司进行G7认证,培训“走出去”员工126人。 

 █ 贡献度:“精业惟新”输出“火炬之心” 

1.政府驱动深融合
多元治理出精品
坚守类型发展火炬初心

学校生于园区,长于园区,融于园区,天生自带产教融合基因,始终坚持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多元治理、校企合作、精业惟新,由区管委会牵头,联合开发区9大国家级产业基地组建适应“园区经济”运营特点的董事会,下设4个专门工作委员会;立足园区,以产生群、以群建院、以院助企,打造出1个国家级、5个省级专业集群;通过物业、场地、资金、设备、红利入股,开发区每年投入近4亿元,帮助学校通过人才、技术、服务等小投入拉动大资源,有效实现园区近100亿元企业资源共享,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广东10所国家骨干校、优质校、双高校“大满贯”院校之一。
 

2.传统产业赋新能
助力中山融湾区
书写服务区域火炬丹心

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与中山融入大湾区的节奏同频,肩负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然使命。

技能人才蓄水池。在精准培养九大产业基地急需的8000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近三年面向新型学徒、退役军人、下岗工人等开展20万人日的培训。

创新创业孵化器。实训校区被中山日报誉为“一条街,就是一个超级孵化器”,孵化出省级科技企业20多家,上市企业3家;建设省级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年孵化企业70多家,被17家央媒报道。

工改技改桥头堡。疫情期间为10多家抗疫物资企业改进工艺流程;传统优势企业咀香园服务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成果转化29件、到账852.64万元;共建的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被评为国家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中荣公司共建省级包装智能化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被工信部评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为150多家上下游企业服务,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

城乡融合黏合剂。帮扶大良村,引入黑皮鸡枞菌种植产业,实现了“一朵菌脱贫一村人”。7年坚守帮扶一线的梁东孝老师被评为全省职教界唯一的省劳动模范,学校被评为中山市扶贫工作优秀单位。

3.建标提质树形象
建言献策优环境
贡献适应发展火炬慧心

开发引领行业的系列标准。校企合作开发各类教学标准189项;牵头和参与开发国家专业教学标准4个、全国包装行业实践教学标准1个、国家技术标准2个、行业技术标准2个、地方团体标准3个;《印刷机长岗位能力分级认证标准》入选国家现代学徒制工作指导委员会典型案例。

建言献策助中山职教发展。市党代表1名、市人大代表1名、市政协委员2名;提出的《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高校》建议被写入中山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赋能经济高质量崛起》提案得到肯定;《职业教育“上热下冷”问题及对策建议》被广东省委办公厅刊物采用,受到市委办公室专函致谢。


 █ 社会认可度:“立德明志”点亮“火炬之光” 

1.利益相关方满意度高 

(1)在校生的满意之光:
火大就像万花筒般充满瑰丽的色彩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关注学生成长。据第三方调查,2021年在校生满意度高达95.08%,近三年在校生满意度持续上升(90.15%、91.6%、95.08%);在校生对师德师风满意度达98.0%、课程教学满意度98.28%、职业规划教育满意度96.9%、思政课程满意度96.73%、体美劳教育满意度95.54%。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获得者陈晓婷动情地说:“火大就像万花筒般充满瑰丽的色彩”。

 

(2)毕业生的认同之光:
火大塑造了我的比较优势

202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9.2%,起薪线4669元/月,大湾区就业比例93.18%;近三年毕业生满意度逐年上升(90.1%、93.8%、94%)。广东朗漫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范飞回校与师弟师妹们分享道:“火大塑造了我的‘比较优势’”!
 

(3)教职工的幸福之光:
我在火大感觉很温暖

近三年教职工满意度上升明显(90.02%、90.8%、99.24%);教师对教学创新的满意度96.64%、对教学评价的满意度97.27%、对教务运行满意度96.37%。教职工对领导班子总体评价优秀率高,在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市属事业单位领导班子考核中连续两年获得优秀。七年坚守扶贫一线的青年教师梁东孝,获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和扶贫优秀党员时说:“我在火大感觉很温暖”。

(4)用人单位的认可之光:
没有火炬就没有“光大”的今天

近三年用人单位满意度逐年上升(95%、96.3%、96.8%),100%愿意继续聘用毕业生。普遍认为学校毕业生“留得住,用得好,发展潜力大”;获中包联成立40周年“特殊贡献奖”;从半间课室走出去的光大光学集团董事长发自肺腑地说:“没有火炬职院,就没有光大光学的今天!”

 

(5)家长的信任之光:
“小淘气”成为“真工匠”

近三年学生家长满意度不断上升(91.21%、93%、98.98%)。在学校的精心培育下,家长眼中的“小淘气”成长为“真工匠”,“德国iF设计奖”获得者蔡思铧同学家长来信称赞:“孩子能走出中山,走向世界,全仰仗包装学院老师们的悉心培养。”
 

2. 同行国际认可度高 

(1)同行的肯定之光:
产教融合深,体制机制新

“院园融合”火炬模式全国独树一帜,得到同行高度肯定,吸引省内外数十家职业院校到校交流考察;黄达人等一批职教名家在考察完火炬职院后,赞赏说:“火炬用灵活的机制弥补体制的不足,是非常有新意和开拓性的做法”;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欣然题词“产教融合深,体制机制新”;近三年被“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报道点赞1000多次。

(2)国际的赞许之光:
国际赛道的“火炬手”

多个专业通过国际认证,师生在国际大赛中获得红点至尊奖、iF奖等多项国际大奖,成为公认的国际赛道“火炬手”;援赤医疗队培训受到非洲赤道几内亚总统表彰;外教Paul参与拍摄的《老外@中山》系列视频,海外覆盖人群超过1000万人次,好评如潮。


 █ 专业群建设
打造国内领跑的包装策划与设计专业群

作为全国包装行指委副主任单位,依托国家包装印刷产业基地,打造国内领跑的包装策划与设计专业群。专业群建设任务160个绩效指标的中期目标完成率100%。

 █ 产出: 全部绩效指标中期目标完成率100%   

1.双主体三递进四支撑的学徒培养“包”

发挥院园融合的独特优势,与中国包装联合会深度合作,与中荣等行业龙头企业搭建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平台,以产生群、以群建院、以院助企,形成“校企双元育人主体”;精准对接安全智能包装“包装策划、结构创意、平面设计、印刷生产、印后整饰、智能应用、安全检测”生产链条,以产品设计师、包装工程师、印刷机长、品质工程师等为培养目标,打破群内专业壁垒,研制2个国家技术标准、2个行业标准、3个地方团体标准,开发2个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构建“标准引领、平台共享、技艺互融、能力递进”的专业群互通共享课程体系;通过“备岗强基、轮岗提能、适岗增值”的“三岗递进”途径、“四维支撑”(建立广东省包装专业联盟支撑课程互认;搭建3个国家教学资源库支撑资源共享;建设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和8个省级产教融合平台支撑名匠入教;成立中国包装科研检测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撑技术服务反哺教学),培养出“强设计、精工艺、智应用”的复合型火炬学徒。获全国包装行指委教学成果奖4项、省教学成果奖1项,“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2个;入选省产教融合优秀案例,相关经验在全国性会议推广,受益2000余人。专业群学生在国家技能大赛获奖6项、“互联网+”双创大赛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13项)、“挑战杯”获奖3项,国际大赛获奖9项。
 

2.植沃土深耕作优产出的课程资源“包”

汲取工业园区企业智慧,将人才培养厚植于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沃土,将中荣等行企龙头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精准融入课程,填补软包装和纸箱包装课程资源空白,新建4门、在线更新3门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与中包联共建中国包装职业教育网,开发岗位课程10门;基于虚拟技术开发体验式线上包装博物馆,浏览量33096人次;对接国际行业职业标准,引进德国印刷职业教育和美国包装专业人员认证标准,校企共同开发《CTP制版技术》等2个国际培训标准。
 

3.大思政新形态项目化的三教改革“包”

坚持“党建铸魂+德艺育人”,将中山本土德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打造“桂山德艺”课程思政品牌,获得全国包装行指委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教学名师2人、示范课程2门。嵌珠入课、炼珠入教,校企双元开发15本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立体化教材和8本职业培训类教材,其中1本入选国家规划教材;聚焦产业高端,借鉴职教发达国家通用标准,实施本土化改造,牵头开发系列国家标准,精准对接包装工程师、工艺工程师、印刷机长等细分岗位,实施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改革,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打造有温度的“有效课堂”。教师获得省教学能力大赛奖项8项、全国各类微课大赛奖项5项,入选省课堂革命案例1个。据第三方调查,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占比84%,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比例90%;专业核心课程重要度91%,课程目标的清晰度95%以上;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比例93%,通用能力达成度93%,在校生满意度96%。

4.双激励汇名师重协同的教学团队“包”

建立双杠激励机制,“深海探珠”促专任教师能力提升,“政府津贴”引名匠入校,组建专兼结合结构化教学团队,依托园区产教融合平台,聚焦跨界融合协同创新,重视成果积累精准育人。引入中包联副秘书长、国家工业设计企业负责人等大师名匠担任专业群带头人;建立教师企业工作站5个,专任教师博士6人、高级职称21人,双师素质100%,其中全国包装行指委团队3个和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专业领军人才2人、省技术能手4人;建立动态化专业群兼职教师人才库,引聘国家技术能手1人、省级包装设计大师1人、省级高层次技能兼职教师2人。
 

5.聚资源分层级重共享的工匠基地“包”

精准对接安全智能包装生产链,以产生群,打通群内专业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构建“底层共享、中层互融、上层拓展”专业群课程体系,对应课程体系,分层级、聚资源、重共享,建设“养成坊、训练营、锻造场”等工匠训练基地。桂山德艺养成坊:整合园区场地和设备资源,基于专业群的通用技术技能,投入近700万元,建设3D打印成型实训室、图形图像设计实训室等;火炬学徒训练营:细分包装、设计、印刷、光电、药品等5个专业或方向,投入850多万元,建设结构创新、包装检测、包装材料、安全包装等一批基础实训室和智能包装、数字印刷等一批重点实训室,建成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香山工匠锻造场:投入近500万元,联合中荣印刷、东兴纸品、彩乐包装、中智药业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搭建广东省包装专业联盟,实现校校共享,面向3所双高院校、4个专业、10个班开放,受益学生达403人次;与广东利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共建5个省级产教融合企业、1个省级产教融合教学实践基地、1个省级包装测试公共实训中心;受全国包装行指委委托,研制《全国包装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标准》;承办全国职业技能竞赛1届、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3届。
 

6.底部实中部强顶部精的创新平台“包”

做实底部,培育校企合作平台。与154个产学合作企业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开发岗位课程10门,合作开发教材23本,适应包装行业高端岗位需求,每年培养复合型包装工匠700余人,服务中山1500多家包装印刷企业。做强中部,搭建技术服务和培训平台。建设1个省级和2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产业学院、1个省级包装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工程中心、1个省级包装印刷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开展研发项目38项;获取省部级奖励4项;授权专利20项、转让15项;与中国包装联合会、中山市印刷包装协会共建中国包装联合会广东培训基地和中山市包装印刷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52家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做精顶部,打造行业高端标准开发平台。联合中国包装联合会,建设国家级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同时制定国家技术标准2项、国家行业标准2项、地方团体标准3项,加强技术技能积累,为园区70余家企业提供运输包装检测服务。 

7.高转化强帮扶促升级的社会服务“包”

项目为媒。与园区包装企业共同申报专利推动成果转化,实现产值4.5亿元,收益超3400万元;共同获得省市级及以上项目近40项,投入经费近400万元;共同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印刷行业科技进步奖2项、省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为合作企业提供产品包装解决方案26项,到账经费为80万元。技术支撑。联合中包联共建《中国包装》期刊、中国包装职业教育网,依托包装线上博物馆等资源,为全国包装行业提供前沿技术介绍和服务3万余人次;依托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企业投入620余万元),为美的、宝马(中国)等知名企业提供包装改进和检测服务2000余次。智力帮扶。依托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湾区企业提供包装解决方案31项,实现收益416.68万元;为中山神湾镇、肇庆大良村和西藏工布江达县设计农特产品包装方案1000余个,助力乡村振兴。
 

8.制标准强合作深参与的国际合作“包”

携手“龙头”,借“船”出海,助力国际产能“走出去”。与科雷公司共同开发了《CTP制版技术》课程标准,在马来西亚共建CTP制版技术海外培训基地,开展海外培训2期;为深圳正峰印刷有限公司越南分公司“走出去”员工岗前培训40多人;为印度爱索尔包装有限公司进行色彩管理(G7认证)培训,累计培训40人次,培训满意度为100%;学生国(境)外交流27人次;教师国(境)外交流66人次。学校与加拿大北方应用艺术与技术学院合作举办专科项目1个。师生获得国际红点至尊奖1项、iF包装设计奖9项,欧洲产品设计奖2项,世界学生之星包装奖2项;包装策划与设计专业群通过UK NARIC 认证;安全包装通过悉尼协议认证。
 

9.大投入大支持深协作的发展保障“包”

开发区大手笔投入。安排双高建设专项资金,累计投入9000多万元;设置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和专项补贴,专业群新增博士5名、新增高级职称教师8名;出台兼职教师“政府津贴”制度,按月发放专项津贴,兼职教师增至62人。中包联大力支持。受委托开发标准7个;组建国家级包装测试平台1个。行企龙头深度融合。中荣集团等5家龙头企业以设备捐赠等形式投入600多万元用于专业群建设;校企共建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5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群内专业资源共享。精准对接安全智能包装生产链,以产生群、以群建院,协同创新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构建质量保证体系,对准产业高端健全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实施专业诊改,包装策划与设计专业完成UK NARIC 认证,安全包装通过悉尼协议认证。 

 █ 贡献度: 提供培养方案 建立行业标准  

1.“岗课融通、精准育人”提供特色学徒培养包装方案

建立岗课融通的职业标准。细分包装产业技术领域,针对智能胶印机长等岗位,基于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分级制的岗位标准和职业能力标准,开发学徒培养课程体系,学徒所学即所需。创新三岗递进培养途径。专业群根据企业生产淡旺季,实施柔性教学,创新“备岗强基、轮岗提能、适岗增值”递进式培养路径,联合中荣等企业针对学徒培养实施了“村官计划”,帮助学徒实现从“菜鸟”到“机长”的转变。落实精准育人三教改革。制定“岗位导师胜任能力标准”,企业师傅和专任教师共同组建结构化的岗位导师团队;协作开发“师傅手册+学徒手册”活页式岗位教材等教学资源;制订岗位课程标准,在岗轮训期间,针对学徒岗位分散的特点,分岗分时,采用“集中传艺”“师傅帮带”“学徒在岗强技”“闲余智慧学习”和“学徒同岗协进”等不同组织形式精准施教;帮助企业建立岗位能力等级认证标准,双向定岗阶段,共同实施考核,精准评价学徒,定岗定薪,打通学徒职业发展通道。

与中荣培养的100多名学徒中,90%在关键技术岗位任职;学徒李彤参加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获国赛一等奖,并获“全国印刷行业技术能手称号”后,工资提升700元/月。包装专业群学徒培养经验在全国各类交流会上受到广泛好评,被《南方日报》《中山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和推广,入选省职业教育“十三五”产教融合优秀案例,获得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包装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2.“数字赋能、创意增彩”服务区域发展贡献包装力量

数字赋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中山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建成省级“包装智能化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助力企业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发展,为园区52家企业开展包装设计技术服务26项,到账经费为80万元;与中荣集团共建产业学院,建设省级“中山火炬包装印刷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助力中荣印刷集团成为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单位;建设国家级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出具1000余份中英文检测报告,为美的等100余家知名企业提供包装检测服务2000余次;依托平台开展科技攻关研发项目近40项,投入经费近400万元;获得省部级奖励4个;与企业共同授权专利20项,专利转让15项,实现产值4.5亿元,收益超3400万元;参与制定2项国家技术标准、5项行业和团体标准。

创意增彩:服务湾区建设,依托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湾区企业提供包装创意方案31项,实现收益416.68万元。为爱索尔等15家国内外企业建立数字化印刷色彩流程,帮助企业通过国际G7认证,提升行业竞争力。服务乡村振兴,为肇庆大良村和西藏工布江达县开发农特产品包装设计方案1000余个。服务终身教育,联合中包联共建《中国包装》期刊、中国包装职业教育网,加大技术技能积累;依托包装线上博物馆等资源,加大培训力度,为全国包装行业提供前沿技术培训和服务3万余人次。 

3.“行企支撑、多维建标”建立包装印刷行业系列标准

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引领同类专业建设。以全国包装行指委副主任单位的身份牵头编制了《包装策划与设计》《包装工程技术》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并已发布实施,在全国70余所院校的同类专业应用;另外,受全国包装行指委委托,研制《全国包装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标准》指导全国包装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和基地建设。

开发岗位能力标准,赋能从业人员成长。联合中荣等龙头企业,开发《智能印刷机长》等8个岗位能力标准;制定《数码印刷机长岗位课程》等8门岗位培训课程标准,建立《印前工程师岗位认证标准》等8个岗位认证标准,系列标准既用于员工培训,又延伸于学徒培养,300余名学徒获得岗位等级认证证书。受中国包装联合会委托,制定了“包装工程师”“印刷机长”2个《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标准》,为中荣印刷集团机台人员开展培训400多人次。

建立包装技术标准,推动产业健康发展。依托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开发《垂直随机振动试验方法》《包装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的标签和直接产品标记》等2个国家技术标准、《包装用多层共挤阻隔膜》等2个行业标准、《铝箔无溶剂复合机》等3个地方团体标准,在包装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 社会认可度:利益相关方皆满意 同行国际均认可 

1.利益相关方皆满意

(1)在校生满意度:
老师陪伴和指导让我取得了骄人成绩

据第三方调查,近三年在校生满意度逐年上升(90.5%、91.8%、96.0%);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比例93%,通用能力达成度93%;在校生对师德师风满意度达98.12%、课程教学满意度98.35%、职业规划教育满意度95.74%、思政课程满意度98.28%、体美劳教育满意度96.68%。第七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获得者龙美妮称赞说:“老师的陪伴和指导,让我取得了骄人成绩”。
 

(2)毕业生满意度:
学校帮助我拓宽专业知识边界

2020、2021年毕业生满意度均为93.0%;202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9.16%,起薪线4531元/月;毕业生就业满意度95.0%;毕业生江佳婧担任中荣集团研发中心方案部经理,在获得国际缪斯创意与设计奖后,发表获奖感言时说道:“非常感谢学校帮助我拓宽专业知识边界”。
 

(3)教职工满意度:
双高建设虽然苦,但收获特别大

教师总体满意度94%。教师对群内共享课程资源多样性的满意度94%、对培训的满意度94%、对教学评价满意度100%、对教务运行满意度94%、对教学创新满意度89%、对国际技术交流与培训满意度100%。广东轻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付文亭深有感触地说:“双高建设虽然苦,但收获特别大”。 

(4)用人单位满意度:
中国包装工匠摇篮,堪比黄埔军校

2021年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每年超过100多家企业慕名来校招聘,350多家本地包装印刷企业都有毕业学子的身影。毕业生在中荣集团成长为总经理1名(年薪超100万元)、经理6名、工程师32名;虎彩集团印刷机长1/3来自包装学院。荣获中国包装联合会成立40周年特殊贡献奖、全国印刷行业突出贡献单位,堪比包装印刷行业的黄埔军校。 

(5)学生家长认可度:
孩子的生命在幸福中拔节

家长对专业群高度认可,2021年家长满意度高达100%。家长纷纷称赞:“名气大就业好,火大包装就是掂!”;“互联网+”大赛获奖学生何观钰的母亲作为家长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疫情虽苦,但孩子的生命在幸福中拔节。”
 

2.同行国际均认可

(1)业界同行都说好:
现代学徒制很有特点,做得很实

专业群学徒制试点经验多次在全国性专题会议作交流,被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全国现代学徒制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赵鹏飞教授称赞:“火大的现代学徒制很有特点,做得很实”。2021年“金平果”高职专业排行榜中,包装策划与设计和印刷媒体技术专业获“5星”等级,同类专业均排名第一。
 

(2)国际合作有影响:
包装成果很精彩,香山出品不简单

师生在红点至尊、iF、世界之星等包装设计国际大赛中获奖14项;2个专业通过国际专业认证;在马来西亚建成CTP制版技术等2个海外培训基地;对印度爱索尔公司员工进行色彩管理(G7认证)培训,满意度高达100%。


 █ 火炬经验 火炬路径 火炬范式

(一)院园融合、多元治理:
凸显职教类型特征的火炬经验

院园融合深。学校成长于园区,始终坚持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形成“治理机制顺应园区运营、专业结构对接产业升级、人才培养对标岗位需求、就业创业同频企业发展”的院园融合经验。

产教互利多。由区管委会牵头,联合区属9大国家级产业基地组建适应“园区经济”运营特点的董事会,区管委会主任担任董事长,下设4个专门工作委员会,充分利用开发区每年投入近4亿元的建设资金,发挥开发区“物业+场地+资金+设备+股份”等政策优势,共享园区9大国家级产业基地近百亿企业资源,形成“多方投入、多元治理”的产教共赢经验。

组群逻辑新。立足园区,打造出1个国家级、5个省级专业集群,为中山融入湾区发展主引擎注入新动能,同时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以产生群、以群建院、以院助企”的专业组群及高水平发展经验。 

(二)深海探珠、津贴激励:
香山工匠之师养成的火炬路径

“探珠入海”之路。出台《教师“深海探珠”多维度实践锻炼体系建设方案》,通过“减免工作量、享受同等待遇、安排专项经费、成果纳入职称评审、购买保险”等一揽子措施,畅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海洋”的跨界锻炼提升通道,通过参与企业的岗位技术标准开发、工改技改项目、新产品研发等活动,探回“三教”改革的“明珠”,打造新时代工匠之师。

“嵌珠入课”之路。187名教师拾取“明珠”,引入企业的267项新技术、1115项新工艺、67项岗位新标准和一批典型生产案例等,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推动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开发出一批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炼珠入教”之路。促成开发区出台《兼职教师“政府津贴”制度》,按月发放专项津贴,激励500多名能工巧匠入校传技,近三年累计发放津贴588万元,校企共同组建起结构化教学团队;基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普及推广项目教学、企业现场案例教学、真实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价值共生、三方同频:
合力培养特色学徒的火炬范式

产教人才供需中价值共生。政府:中山市政府提出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产业升级迫切需要技术技能人才;企业:需要寻求员工培养新途径,建立人力资源蓄水池;学校:为解决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问题,需深化产教融合。政府、企业、学校在人才链、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对接中生成共同价值追求。

三方利益平衡中同频共振。政府:整合9大国家级产业基地资源,每年投入近4亿元的财政兜底资金用于学校建设;推出兼职教师政府津贴制度,落实产教融合型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对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投入50亿元专项资金。企业:龙头企业为追求长远发展和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在政府政策激励下纷纷舍利与学校探索学徒制培养,给予学徒脱岗学习时间,提供在岗轮训和双向定岗机会,保障学徒工资待遇和五险一金,设置学徒师傅专项补贴和政府津贴,将学徒培养效果纳入师傅晋级的评价体系,安排专人专职担任学徒班主任,配备学徒获奖专项奖励。学校:为提高学徒培养质量,投入专项资金和设备在合作企业建立产业学院;采用学徒小班教学,把课堂延伸到车间里,把课程引到生产中;实施专任教师“深海探珠”计划,建立教师企业工作站,设置兼职教师专项教改项目,开展团队专项培训和组团参赛等活动,提高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教育教学能力,给予学徒培养充分保障。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利益在学徒同频共振的培养中得到充分体现,形成合力培养中国特色学徒的火炬范式。


火炬职院努力建设“国内示范、国际先进”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


◆文/图 火大轩
◆编辑:陈吉春
◆二审:晏飞
◆三审:赖有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今日冬至|冬至大如年 人间小团圆
原创 14495人浏览   202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