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山看中山·“百千万工程”深调研福建行|念好增收“产业经”,精耕细作“致富果”
栏目:乡村振兴 来源:中山日报 记者 黄凡 吴森林 发布:2023-10-13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晋江经验、三明实践……都是来自福建省的高质量发展“密码”。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近年福建省也探索出了许多经验,有哪些能为中山所借鉴参考?近期,中山日报社百千万深调研采访组一行走进了福建省多个乡村,边走边看边思考,从一片侨房、一座茶山、一棵杨桃入手,窥斑见豹,为中山“百千万工程”强镇兴村,提供借鉴参考。

共育共享,侨房保护利用可破局

晋江梧林传统村落,一座600多年的古村,在6年时间里,将村里现存的闽南华侨建筑群打造成文化IP,从没有进村的像样道路,蝶变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

在中山侨房保护利用过程中,有些问题十分棘手,如产权问题如何解决?村民如何达成共识?该由谁来牵头开发?梧林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样板,为中山传统古村落如何振兴,提供了一些经验参考。

探营:百年侨村变“网红” 处处可见“小娘惹”

9月3日下午,台风“海葵”离福建越来越近,晋江的天气由炎热转为凉爽。在梧林社区传统村落,风把村里的百年大榕树吹得沙沙作响。一路上,随处可见身穿小娘惹长罩袍,梳着小娘惹头饰的游客。她们穿梭在西洋楼和红色的闽南官式大厝,在摄影师的镜头前旅拍。“要不要租服装拍照?”一位村民上前问询。这时,笔者一行才留意到,邻近的民居和特色咖啡馆里,均有娘惹旅拍的特色服务提供,有的甚至挂出某个明星的娘惹照——某某明星同款一套99元。

西洋楼和红色的闽南官式大厝是晋江梧林社区传统村落的一大特色。记者 黄凡 摄

芳界宅大门前,矗立着一块“侨语南洋风物新加坡娘惹文化展”的大型展板。原来今年,2023年第二届南洋文化节暨新加坡梧林娘惹文化季在这里举办,梧林携手2020版《小娘惹》的出品方长信影视,通过《小娘惹》电视剧沉浸展及地道南洋风物展,还原电视剧里服化道的场景,复刻老南洋生活场景,让游客可以置身于百年侨村,沉浸式体验“娘惹的一天”。先是明星和网红纷纷在社交媒体分享“娘惹定妆照”,接着吸引一波又一波游客慕名而来,又通过自媒体传播,形成一波又一波的热浪。在台风天前,随处可见“小娘惹”和摄影师,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古村落的网红热度。

再细细在村子里走一遍,除了娘惹打卡的热度,这里也不乏文化承载的厚度。600多年的古村落文化,在660亩的场地上,有多元的展示和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前来。先看其“家底”——这里现存的闽南华侨建筑群保存完整,有明清古厝、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洋楼、南洋番仔楼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西洋楼11座、番仔楼14座、闽南传统建筑36座;再看其做法——传统村落与社区之间不设门槛、不设围墙、不收门票,保留了原居民,充分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及生活习惯,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村里设有游客中心,导览体验点多达28个,其中展览馆和艺术空间有11个,另外有文创、住宿、餐饮、休闲饮品等配套。村史馆、影像展,侨批博物馆、枪楼体验馆,非遗表演、特色咖啡、拍摄服务,免费的或收费的,深入探访古村落文化,拍个照凑热闹,坐在大榕树下发呆打发半天时光,任由游客自由选择、各取所需。

2017年开始打造,2021年核心部分正式对外开放,梧林社区传统村落发展成一处新景区至今不过6年时间。为何能够成功?其思路十分清晰。三条主题游览线路——“意南洋”“醉闽南”“家国情”,满足不同打卡需求。承载家国情的侨批馆,主人捐出装修费用支援抗战的朝东楼、五层厝等一楼一故事,让小村有了内涵和故事;不间断的各种主题文创活动的运作,则让小村保持线上线下互动参与的话题和热度。

思考:多方参与,多方受益,实现共赢

怎样保护和活化利用,让传统古村落真正有生命力?在探访梧林传统村落的过程中,笔者一行的思考不断被激发。古村落+侨房文化,在中山有许多村落有先天的优势,甚至相比梧林,中山还多了近现代的名人文化。例如南区街道的沙涌村,有900余年历史,村里有宋帝遗迹牌坊、镇龙阁、马应彪纪念公园等历史古迹;有宋末良臣马南宝,近代百货先驱、先施公司创办人马应彪等名人故事;有93座侨房,其中还有马应彪先生的私人住宅——马公纪念堂。

在顶层设计方面,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由晋江市委、市政府共同启动。当时规划用地1900亩,投资初步概算10亿元,需征收240幢房屋,涉及400户、海内外16000多人。怎样达成共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梧林以“社区议事会”为平台,发动群众做群众工作、华侨做华侨工作、老人做老人工作,以协商对话、辩论讨论等方式,引导群众诉求途径正常化、权益维护合法化。其次,在片区中拿出最好地块,给迁出的居民盖安置房,并升级了学校等生活配套设施。再次,引入专业的设计团队、项目运营商,还出台了《晋江市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招商优惠政策方案》。随着梧林传统村落的“出圈”,社区居民有的家门口在景区打工,有的家门口出租服装、卖凉茶“做生意”。

从梧林的做法,不难发现,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不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割裂,不是一搬了之的空心化的改造,而是见人见物见生活,核心是和村民一起谋划和实现美好生活,让祖辈的文化和精神得以繁衍,让古村落出圈,成为更多都市人放松身心的家园,多方受益,才能打破僵局,实现共赢。

产业+民宿,好景留客好物留名

武夷山下,家家种茶。除了好山、好水、好风光的天然优势,一家民宿老板“前店后厂”的故事,启发了笔者一行。富有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产业特色的中山,能否也走出一条产业+民宿的特色路子?

探营:一壶好茶待客 一方茶园造景

武夷山市星村镇,坐落在武夷山的核心景区里。9月4日晚上,笔者一行来到了这里。星村镇看上去其貌不扬,两车道的小街道,村里店面都不大,与其他乡村没两样。但到了白天,这里却颇为热闹,因为武夷山景区一日游览车的集散中心,就在星村镇里。在集散中心旁边,一座新修的建筑横额牌匾写着——武夷岩茶第一镇。村里人说,这里附近曾经因为地理先天优势,旅社宾馆开张了许多。如今,随着武夷山街道规划三菇村民宿业的集聚发展,反而民宿旅业萎缩,一些旧旅社宾馆已转作茶厂。

武夷山星村镇,制茶师傅在碳焙茶叶。记者 黄凡 摄

李冒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家起初经营茶园、卖茶叶子,利润微薄;2013年开始办茶厂注册自己品牌,开拓了自己的销售渠道。他新盖的住宅背后是一片茶山,开窗见茶山,静谧而开阔。茶厂业务打开后,他便将一层用作展厅,二层自己住,三至四层用于接待客人。

近年,在某个民宿品牌的推动下,李冒昌开始将接待的客房转型民宿。这样,他却无意中构建起了一条微循环的链条:前面是店,兼顾散客住宿、团客包栋的需求,一楼兼顾接待来客的前台、展厅、直播室,设一张茶桌以一壶好茶待客,喝得茶好,住客也是买茶客和品牌传播者。与住宅并排而立的茶厂,旺季时制茶,淡季时可提供制茶体验和参观服务。

武夷山一年只做一季春茶,闲暇时间村民怎样进一步致富?除了做民宿,有的村民便在景区打工。“到这里来,就不要那么紧张,生态这么好,要完全放松下来。”在武夷山,笔者一行搭车去看武夷山优质安全高效生态茶园燕子窠示范基地时,开电瓶车的司机这样说道。他以前在外地开车,近年村里旅游搞起来了,便回村里就业。还有的村民当起了“导游”。

思考:把特色元素植入民宿,带动特色产业品牌

现有知名的民宿产业,多以地利为卖点,有好山好水好景依托。如此看来,中山乡村先天的自然资源禀赋远比不上许多知名的景点。但换一个角度,中山的特色美食,特色产业如灯饰、五金、智能家电、花卉等,相比只有美景的村庄也别具特色。

跳出凭空打造民宿的思路,中山能否打造一两个“中山慢生活”的民宿的示范集聚点,以绿色生态的乡村美景为底子,以中山特色美食吸引人,并且以产业的特色来补足民宿发展自然资源优势补足的短板?

此前,中山曾经提出打造一批“中山美居”酒店,如果在五桂山桂南村、南朗崖口村等好山好水的地方发展一批特色民宿,完全可以在休闲度假之余,承载中山优质美居产品的体验。此外,家居产品是生活的刚需,也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必需品,游客通过入住由中山美居产品打造的民宿,在使用中了解中山美居优质产品,可能在日后有需求的时候,成为潜在的购买客户和推销者。借助古镇、横栏的灯饰产业,中山市北部南头、东凤、黄圃三镇的家居家电产业特色,以及这些地方的特色美食,甚至可以策划“慢游生活+厂家直购”的特色旅游体验消费项目,帮助优质的中山美居产品开拓品牌和销路。

一村一品,带动乡村满盘活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下河乡下河村,一门心思做好杨桃产业,依靠杨桃产业脱贫攻坚,短短几年时间,便从省级贫困村蝶变为特色产业亿元村。这个村,是怎样做出一颗“好果子”,怎样靠一种特色农产品带动村民致富?中山一些种植特色水果的乡村,能否也用一颗好果带动村民致富?

探营:种杨桃种成了“亿元村”

台风“海葵”过境,给福建省多地带来了连续多日的强降水。9月7日,雨势稍小,笔者一行走进了下河村。下河村党建指导员、老支书蔡劲松和同事进入云霄杨桃科技小院向笔者一行介绍情况,又带笔者一行参观旁边的杨桃园。

 调研团队在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下河乡杨桃科技校园前合影。孙嘉琳 摄

随蔡劲松走进“茶马古道·杨桃公园”,雨中的杨桃园里,低矮的杨桃树,粉红色的花开得花团锦簇,一些杨桃果藏在枝丫里,触手可观、可拍、可摘。“我们打算引进一些装配式的民宿,让游客打开窗就能欣赏杨桃花,还能摘到杨桃,增加体验感。” 蔡劲松表示,杨桃一年的果期很长,每年的7月到次年的5月,基本都能开花结果,因此专心做好一个杨桃产业,就足够了。

在下河村电商合作社,村里的姑娘在给刚摘下不久的杨桃套袋、打包装。经过品控精选的果子,几乎大小均一,黄澄澄的边上带一点绿,长度超过一个成年人的手掌,拿起来沉甸甸的。“这还不是A+级的好果,如果是大果子,4个杨桃就重达2.5公斤。” 蔡劲松说,A+级的果子如今7成通过电商渠道销售。令村民高兴的是,上一个春节期间,果子的收购价达到了11元/公斤,相当于果农挑一担果下山过磅,就可以卖出七八百元,极大鼓舞了大家的种植热情。

下河村电商合作社,村里的姑娘正给刚摘下不久的杨桃套袋、打包装。记者 黄凡 摄

早些年,下河村的杨桃产业发展并不乐观。虽有规模,却缺乏科学引导和产业布局,一度陷入困境,年轻人选择外出,小山村成了“空壳村”,2014年,这个4000多人的村子被列为了省级贫困村。没有经济实体、没有主打产业,怎么脱贫?村里重新把目光放到杨桃上。

通过土地流转政策,村里改变过去各家各户分散种植不成规模的短板,成片种植后,水利等基础设施跟上来,机械化得以实现,滴灌水肥一体化设备也用上了,还达到了集约用地、集中精力投入、精耕细作的效果。福建农林大学的专家教授,在这里设立云霄杨桃科技小院加以帮扶,提供测试土配方,从土壤微量元素着手,帮助农户“缺啥补啥”,科学用肥。为了打响云霄杨桃的牌子,该村开展“四统一”建设,即统一的种植标准、统一的质量检测、统一的品牌标识、统一的宣传营销。如今,下河杨桃已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绿色食品认证,村里目前已有种植果农2000人,合作社28家,杨桃经济公司4家,家庭农场89家。杨桃丰收时,都要请帮工,村里和邻村的人也有了就业机会。

2017年,“下河杨桃示范园”获评中国十佳绿色生态基地;2020年、2021年,下河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典范;2023年厦门投洽会期间,下河村又领回福建省乡村振兴优秀案例的荣誉,通过一村一品,引领规范产销,杨桃红火,助推产业振兴。

一门心思做好杨桃产业,下河村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格局。其中,第一产业即杨桃种植业,第二产业即杨桃加工产业,第三产业即乡村旅游产业。“专业事给专业人做。”蔡劲松说,其中第二产业通过专业的食品加工企业来进行。如今,下河村也接二连三取得丰收。一为农业增效,引入香蜜杨桃新品种对本地杨桃进行嫁接改良,改良后的杨桃色泽、风味、饱满度都得到了提升;二为农民增收,果子好,市场价格稳定,又通过造节吸引游客采摘,加上电商直播带货,为农民带来更多收益;三为村财政增长,通过建设杨桃分拣车间、贸易中心对外出租,村财政也有了稳定收入,目前村里正规划建设果蔬冷库,进一步提升村财政收入能力。

下河村发展杨桃产业的思路很广阔,一方面准备扩大种植面积,带动整个下河乡的杨桃种植,并通过杨桃协会继续做好下河杨桃的品控;另一方面,除了发展民宿,还计划能够将“下河杨桃”的展示教育和采摘体验拓展出村、出市、出省。

扬桃园打造了研学参观路线。记者 黄凡 摄

思考:借助特色农业带动乡村振兴

一门心思做杨桃产业,昔日贫困村不但实现脱贫,更发展出亿元杨桃大产业。中山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不只有依靠发展工业厂房、出租厂房的路径。借助特色农业,一门心思做好一品,同样也能发展出大产业,走出“一村一品”的绿色乡村振兴路。

在走访下河村后,首先让人联想到的是中山的神湾菠萝。通过引育良种,神湾菠萝基本也能做到四季栽种,这解决了过去花果期短的问题。目前,神湾菠萝也在尝试一产带动二三产业的模式。但从一产的种植规模看,农户种植仍然过于分散,技术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品牌标识,消费者难辨真假,整体上仍然缺乏科学引导和产业规划布局。

如果一门心思发展神湾菠萝这一农业,则可借鉴下河村的发展经验。首先,提升神湾菠萝的整体品质,其次是大力实施商标兴业富农战略,通过创办神湾菠萝协会,制定标准,鼓励带动农户按标准规范产品质量,用统一标示、标准、包装、销售、物流,积极培育和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同时,建立农村淘宝运营中心,引入电商平台,搭建田野直播间,开展“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活动,将原产地直接连接消费者,增加农户的收益。

一些没有特色产业的村庄,也可以通过引进特色水果实现产业振兴。例如板芙镇的里溪村,也可以通过引进下河村的优质杨桃林和管理经验,打造一片常年的杨桃林,成为科普、观光和休闲体验基地。

总策划:伍学标
策划:程明盛 吴森林 黄凡


编辑 汪佳  二审 朱晖  三审 向才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