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山看中山·“百千万工程”深调研浙江行|“浙”里共富村有“面子”又有“里子”
栏目:乡村振兴 来源:中山+ 记者 李红 何淼 苏小红 发布:2023-09-15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浙江的美丽乡村驰名全国,一因美,二因富,再因人。

中山的乡村治理可以向浙江学什么?8月7日至11日,中山日报“百千万工程”深调研采访组,深入浙江杭州和湖州,走访三个县四个村,看到了浙江从“千万工程”入手,用好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抓乡村风貌治理,以规划先行“降维”打理乡村,并把每一位村民发动起来当好“主人翁”,最终打造出一批既有“面子”也有“里子”,既有高颜值也有高文化认同的共富村。

视频记者:黄艺杰  视频编辑:陈晨

环境治理盘活原生资源
“光一个垃圾处理工作,就干了20年”

进入浙江境内,感受到了江南风景如画的氤氲气氛。山不高,连绵起伏,不绝于目。

来到乡村,除了惊叹山美水美之外,也能看到镇村交通指示清晰,道路四通八达,混合民宿和民居的建筑设计有方,坐落有序,公共空间洁净安静。所到之处,乡村风貌全无山村封闭感,却让人头脑中蹦出浙江正在提的一个新概念——“未来乡村”。

余村经过规划后形成了井井有条的现代村落。记者 黄艺杰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资源如今看来是宝贝,但是对于二十年前的浙江山村来说,并非如此。“以前,村民以砍树烧炭为生,我父母也是烧炭赚点钱,养家糊口。”桐庐县富春江镇芦茨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方祖春说,那时村内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山上泥石流频发,村民真是过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生活。

背靠莫干山自然资源,如今以高端民宿扬名全国的莫干山镇同样如此。德清县莫干山镇仙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沈蒋荣回忆,几十年前村民只能靠售卖、加工后山的毛竹,换取一些微薄的收入。后来,为了保护下游湖州市饮用水源取水点老虎潭水库,村里关闭了毛笋加工厂、养猪场、毛竹拉丝厂这些污染企业,他们那一代的年轻人陆陆续续离开村里去城市打工,仙潭村成了“空心村”。

“双山”理论发源地安吉县余村在二三十年前倒是富裕村,因为那里的山有矿石资源,村里的村民都在山脚下的采矿厂和水泥厂上班。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工作环境堪忧。后来,余村意识到了这种靠天吃饭和重度污染带不来可持续发展,主动关停了采矿场。如今频频登上央视和全国各地媒体的春林山庄经营者潘春林就是那时下岗大军中的一员,从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风里来,雨里去,满头灰,多多少少也会担心健康问题。”

2003年,浙江正式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环境整治为“先手棋”,开展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五水共治”等行动。说起垃圾、污水和厕所,村民最初会觉得完全改变是难以完成的艰巨任务。桐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施宇昕坦言,三大“革命”投入非常大,但是通过统筹各级资金以及发动对口城市和社会企业参与,当地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也培养了村民爱护家园的自觉性,“现在干干净净的乡村,是通过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并且直到今天,这个工作只有提升,没有结束。”

“我们光一个垃圾的工作就做了二十多年!”多年扎根乡村的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小平对乡村环境治理工作的繁杂深有体会。余村是浙江省第一批进入“千万工程”的村,在这之前,环境维护和其他村一样基本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余村让老百姓从垃圾不乱丢、垃圾集中化,到垃圾分类、垃圾精准分类,再到垃圾不落地,经历了好几个漫长的阶段。“后来我们干脆建了一个厨余垃圾处理站,就地对厨余垃圾进行油水分离、生物降解,然后把它干燥成有机肥料,免费发给老百姓用。”俞小平对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极为认同,他认为余村从乡村治理到产业发展,多个方面工作的开展,基础就是参与当年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在施宇昕看来,环境整治只是第一步,乡村风貌提升还需要盘活生态资源,充分挖掘自然人文景观,推动“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中山日报采访团8月8日在桐庐县富春江畔芦茨村便看到了这样一幅夏日出游图:溪水潺潺,青山辉映,儿童戏于水中;民宿列列,依山傍水,门前游人信步……以长三角游客为主的出游团分外青睐这个“家家都在画屏中”的美丽村落,几乎一年四季都来,尤其暑期最为热闹。而在德清县莫干山,一晚千余元的民宿价格也阻挡不了都市人专程过来发呆;安吉县余村更是吸引了全国游客和年轻创客蜂拥而至。

在这些地方,乡村是乡村,又不再是人们记忆中的传统乡村,更像是中国现代化图景中的乡村临摹底本,值得反复观摩。

当下,中山正在通过文明城市创建、美丽中山在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五年行动以及“三清三拆三整治”等,来提升乡村风貌。在三乡、黄圃、坦洲、民众的全域土地综合治理试点工作中,乡村风貌打造也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和考核标准。中山越来越认识到乡村环境治理和乡村风貌提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市委十五届六次全会以及最近的全市“百千万工程”重点工作推进会上,都将“乡村风貌提升”摆到了重要位置。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定能如期遇见干净美丽、风景各有千秋的“中山乡村”。

规划先行精细治理
“第一版村庄规划20世纪80年代就出了”

村庄环境变好,交通四通八达,浙江过去封闭的山村开始因为秀美山水而慢慢“出圈”,吸引城市人纷至沓来。

从德清到桐庐到安吉,村民可以用自有房屋经营民宿的政策顺势而出。2012年,桐庐芦茨村人陈敏静夫妇率先开了村里第一批“农家乐”民宿之一“画中阁”,反响实在是好,周边上海、杭州的老年游客络绎不绝。很快,村里就把统筹规划民宿布局提上了日程,方祖春就是在那个时候被“抽签”抽回了老家。

安吉县余村吸引了全国游客和年轻创客蜂拥而至。记者 黄艺杰  摄

以富春江支流芦茨溪畔双山大道为“边界”,在第一批民宿旁,2014年,芦茨村规划了第二批民宿。“由村里把关建筑风格,户籍村民报名自建。选中的,原有房屋交给村集体。”在县城打工的方祖春夫妻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很快报了名。因报名人数超过规划房屋数,村里只能通过抽签方式决定,方祖春如愿中签。芦茨村当年兴建了28户民宿,来承接日益火爆的农家乐需求。2015年后,芦茨村再次规划建设了第三批36户民宿,最终将整个片区打造成了民宿圈。

如今,站在双山大道远远望去,沿芦茨溪一家接一家的“农家乐”形成了一条生活街,背后拾级而上,则是建筑更为新颖的现代民宿,再外围是2000年前后的拆迁房。一圈一个年代,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烙印,但却并没有被粗暴地一拆了之,而是在事先制定的秩序中有序“生长”。方祖春说当年民宿的规划还与穿村而过的省道扩建同步开展,村庄规划由县里向上申请,经省里审批通过。方祖春认为早早介入的村庄规划,对民宿经济发展和村庄整体风貌打造都起到了引领作用。

比芦茨村走得还早的是余村。“第一版村庄规划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了,说起来很自豪,当时还是由我爷爷那一届村领导班子主导编的,基本确定了全村两横八纵的道路体系。”指着村委会门前双向四车道的山石线,俞小平分外骄傲地说,这条路1999年已经建了,成为村内主干道。

俞小平从小就知道,爷爷是解放后余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他们那一辈的想法是,国内先进的平原村可以搞村庄规划,我们山区村更应该搞,不然大家都把房子建在田里,以后吃什么?”他深刻地觉得顶层设计、村庄规划、产业规划对一个村的发展太重要了。

在余村村委会的村史展览室,2000年编制启动的《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中心村建设规划(2000-2020)》清晰显示,余村呈两横八纵道路布局,边缘由山体包裹,中心功能区依次排布,三面环山的“口袋村”规划成一个井井有条的现代村落。而根据最新的规划,俞小平介绍,余村将加快建设“一环三区”,将全村划分为观光区、生态旅游区、美丽宜居区,用一条绿道串联起整个村庄,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局。同时,以余村为中心,联动周边山河村、马吉村、银坑村、横路村抱团发展、共建共享。

记者了解到,规划先行是浙江推进“千万工程”的关键一招。浙江坚持统筹推进与因地制宜相结合,“一张蓝图”编制城乡一体村庄布局规划,同时立足山川地貌量体裁衣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做到千村千面、生机无限。在这过程中,坚持农房风貌管控,建立“村庄规划+乡村设计+农房设计”机制,规范农房审批,以达到农房风貌协调、处处见美。

回到中山,可以发现,“乡村规划”正越来越被重视。中山市委十五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到焕发“村”的魅力,要规划先行,开展村庄规划编制,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三生融合”是中山在推进工改、治水两大攻坚战中提到的最重要概念之一,是推进镇村产城融合最明确的规划要求,这一概念也在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黄圃大岑片区得到了有效落实。

在中山“百千万工程”“1388”行动的兴村八项行动中,第一条就是“规划引导行动”。中山将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研究出台乡村布局、村庄建设、农房风貌等三个规划,构建“村庄规划-村庄风貌设计-农房单体设计”管控体系,引领乡村有序建设、持续发展。未来,规划先行将激发镇村发展新的能量。

人人都是主人翁
“村里的事,别人的事,大家都很热心”

再过一个月,芦茨村的老人家就要过节了。每年的重阳节,芦茨村的老人都会在大礼堂聚餐一次,聚餐菜单由村里大致确定后,再由民宿业主自由认领。因为认领的人太多,好意头的菜式大家都摩拳擦掌早早盯着。这个向老人表达心意的聚会被称为“长寿宴”,已经举办到第三届。

长寿宴在德清仙潭村被称为“百寿宴”,村里在文化礼堂摆上十几桌,邀请村里的老人们欢聚一堂,看表演、唠家常,吃上一顿新春团圆饭。“百寿宴”同样由民宿业主免费提供,从2017年开始便成了村里临近年关的“压轴戏”。

很难说哪里模仿哪里,更多的,是浙江乡村的一种敬老传统。

除了对老人,对待弱者也是如此。2022年,余村村官方统计人均年收入达6.4万元,芦茨村是7.89万元。但是在这些村,也有一些身体抱恙或家庭条件差的,民宿业主会自发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村里也会主动为他们安排流动售货亭等资源增加收入。

邻居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村里的事也是自己的事,这是村民作为主人翁的自觉。“村里环境好,游客多了之后,大家有一种自觉,就是要维护好环境,做好自己的品牌。”沈蒋荣说不但村民不会乱扔垃圾,甚至看到乱扔垃圾的,还会主动处理。对待村里的建设和活动,村民都比较热心,他们觉得这是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而且,村里的经营户也绝不会干不诚信的事情,大家都有一种建设家园的主动性。”

游客在芦茨村大礼堂休息。记者 黄艺杰  摄

“共建共享”是“人人都是主人翁”的书面表达,不只浙江乡村在做,国家层面的政策也多次强调,在中山的绿色社区建设、乡村治理等多项工作中也屡屡提及,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创造美好家园,享受美好生活。

中山也正在探索“乡村善治”和“文化育村”的现实实践,推动乡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凝聚力,激发“人人都是主人翁”的主观能动性。如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生活礼俗作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涵育文明乡风。如加强咸水歌、菊花会、醉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守住乡村文化根脉。


编辑   张英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程明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