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山看中山·“百千万工程”深调研阳江行丨晒盐古法今犹在 渔村旧貌焕新颜
栏目:乡村振兴 来源: 记者 张房耿 柯颂 闫莹莹 实习生 吴秋璇 发布:2023-09-11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村。地处粤西的阳江市,肩负着补广东高质量发展短板的历史责任。面对新的历史机遇,阳江市持续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将乡村发展的短板转变成潜力板。今年5月,省委书记黄坤明来到阳江市调研,其中一站就是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渡头村。7月27日,中山日报“走出中山看中山 百千万工程深调研”团队来到渡头村,探寻渡头村守住“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发展密码。

渡头村把一些低产的盐田转产成为海水养殖场,以养殖海水鱼苗为主,依靠“企业+农户”的模式走出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子。图为渡头村全景。记者  文波  摄

留住乡愁,昔日滨海小渔村今成“网红”

在阳西县沙扒镇渡头广场,有一棵两百多年的古榕树。古榕树独木成林,每天傍晚,老人到榕树下纳凉,孩童围着大树嬉戏,落日余晖透过茂密的枝叶洒在广场上,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美景。

视频拍摄:文波  视频后期:陈晨

“老榕树有240多年历史,以前游击队、党支部经常在榕树下开会,如今是村民乘凉消暑、议事的场所。”渡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邓光荣向采访团队介绍古树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渡头村非常注重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完整保留了一些年份久远、土生土长的树木,定期开展养护工作。

渡头村的古榕树有240多年历史。记者  文波  摄

百年古榕树枝繁叶茂,渡头村民的乡愁记忆得以传承。曾经破旧不堪的小村落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0多岁的村民邓叔感慨:“榕树广场里的文体设施一应俱全,近年来这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每天都有大巴车载着慕名而来的游客。”村民们树下闲话家常,游客围着榕树打卡,鲜活的场景,勾勒出一幅新时代乡村风貌图。

漫步在渡头村,村子里一院一景,一户一韵,村民庭院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处处展现出和美乡村的韵味。“作为省级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试点,我们以‘渔村记忆、共飨渡头’为主题,将红色元素、海洋元素等融入村庄风貌设计,大力开展农房风貌改造,打造成为‘牧海耕田·阳西味道’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的‘网红村’。”邓光荣说。

渡头村的美丽蝶变,得益于阳江市大力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工作。作为省级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试点,渡头村投资约2800万元,以“渔村记忆,共飨渡头”为主题,开展农房风貌改造,建设医共体广场、七彩球场、花海四小园、“记忆巷道”和村民活动中心等项目,形成“三区一环多巷弄”的乡村空间布局,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农房审批环节,我们要求各镇将农房风貌纳入报建审核内容,对村民所提交的农房设计图、效果图严格把关,确保符合当地农房建筑风格,形成相对统一的村庄建筑风貌。”阳西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该县已打造一批风貌突出的示范村庄,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领带动全县乡村风貌提升。

整合资源,推动“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盐田蓄海水,赤日凝晴沙。盛夏时分,正是晒盐的黄金季节。在沙扒镇渡头村,沙扒盐场的千亩盐田被分割成一块块整齐的盐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每日潮水快速上涨时,海水被引入盐场最高处的蓄水塘,新一轮的古法晒盐就此展开。

“我们一直在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一些低产的盐田租给养殖户,转产成为海水养殖场,主要养殖海水鱼苗,但古法晒盐的技艺还需要传承。目前,阳西将盐场积极打造成为自然科普教育研学基地,集盐场收盐、游客休憩、网红打卡及宣传科普于一体,结合旅游业发展,旨在展示古法制盐技艺、活化盐场生态,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广东省阳江盐场沙扒分场相关负责人表示。

沙扒盐场的办公场所位于渡头村西南面,与之相邻的,是两座具有历史底蕴的骑楼式建筑,即中共沙扒特别支部旧址。1948年5月,中共广南分委决定在沙扒二友盐业公司成立中共沙扒特别支部,直接负责中共广南分委与中共香港分局的情报交通和军用物资的购运工作,有力地支援了武装部队(漠南独立大队)开展对敌斗争,为革命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2010年,阳西县人民政府公布“沙扒特支”旧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渡头村依托“特支”红色文化,整合各类旅游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记者  文波  摄

渡头村依托“特支”红色文化,整合各类旅游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我们计划把特支旧址打造成党员教育基地,通过盐场自然科普教育基地,向游客展现千年古盐场历史,带动周边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鼓励村民就业创业,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邓光荣表示。

强“致富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今年,阳西县又有三家企业分别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其中,位于渡头村的阳西县金源海洋生物科研有限公司入选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金源海洋负责人陈朝,就是土生土长的渡头村人。“我回来创业已经26年了。我们现在养殖面积有500亩,公司每年产出的水花苗达到520亿尾。我们为附近村民提供36个固定的工作岗位,还有临时工、运输等不固定的岗位。”陈朝说。

邓光荣介绍,渡头村采用“党组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引领,党员中心户带头,大力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引导镇村龙头企业向养殖户提供优质鱼苗和养殖技术,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

目前,渡头村成立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26个,省级龙头企业1个,盘活土地100亩,产业化经营辐射带动4000多名农民就业增收,村集体收入超50万元,人均收入超3.8万元。渡头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

如今,渡头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持续发力。“接下来,我们村在产业振兴方面将继续壮大村海水鱼苗养殖产业,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海菜捕捞产业,同时做好岭南特色水果等传统的种植业。组织振兴方面,继续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方面,要进一步把沙扒特支精神融入村民的生活中,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各项工作,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谈及未来规划,邓光荣信心满满。

乡村治理,村规民约“约”出和美乡村

今年6月,《广东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出台。实施方案要求,到2025年,珠三角行政村全部达到美丽宜居标准,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8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标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也迅速提上了渡头村的发展规划中。

“现在我们村正在创建广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希望大家积极提建议,对搞好公共卫生、对牲畜圈养问题,大家有什么看法?”近日,在渡头村榕树广场下举办的一场议事会,吸引了数十位村民参加。

作为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渡头村一直以来把村规民约作为乡村治理的有效抓手,推进移风易俗,改善村风民风。通过村规民约,不仅“约”出了文明村庄,还“约”出了美丽家园,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经过这几年的逐步完善,现在我们的村规民约一共有12条,包括乡风易俗、道路交通、禁毒、乡村的卫生文明等。”渡头村干部邓嘉华介绍,村里一直坚持“村里的事情村民说了算”,在制定村规民约的时候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在实际落实中,村民也就更积极主动遵守了。小到扔垃圾、停车,大到婚丧嫁娶,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这些都被写进村规民约。

12条村规民约,哪些方面对和美乡村建设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村民赖锦智认为,第5条规定“保护村路,不要在村路两旁乱放”和第8条“公共卫生方面门前三包”都很有效。“村民做得好的就表扬,做得不好的就曝光,大家都自觉遵守。”赖锦智说。

“有了村规民约,大家有了约束,邻里之间会和睦相处,有事来村委会,大家坐下来慢慢处理,这个解决办法就很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村民邓维湘说。

渡头村把村规民约作为乡村治理的有效手段,在维持治安稳定、保持环境整洁、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渡头村先后获得“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阳西县文明村”、阳西县乡村振兴“五星乡村”等荣誉。


走出中山看中山

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推动乡村全域振兴

9月4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公示公告》。其中,我市板芙镇里溪村、五桂山街道南桥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加上此前古镇镇古一村、神湾镇外沙村、南朗街道左步村、三乡镇雍陌村,中山已有6个村(社区)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今年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的两个村各有所长。里溪村从村党组织领导有力、村民自治依法规范、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文化道德形成新风、农村社会安定有序等方面发力,先后获得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最美农家书屋、中山市文明村、中山市红色旅游示范点等多个奖项。南桥村则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村集体、村民、企业等多方受益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和美乡村到富丽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点。采访团队调研的阳江市渡头村,已经完成宜居环境、乡村文化的全面提升,走过“构建乡村特色产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阶段”,村规民约文明更是走在了全省前列。渡头村的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经验,可以为中山“百千万工程”带来哪些借鉴?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此前参与了规划渡头村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他认为,中山目前也在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以带旺乡村人气,增强发展活力,打造乡村振兴标杆和示范,培育湾区消费新热点。在文旅融合方面,吴志才建议:一是要打造新发展引擎。可以由村集体牵头全面统筹闲置资源,组建村集体文旅公司,做好公共服务与产业经营;二是要构建文化新体验。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中走去,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地方特色文旅产品;三是创新运营新机制。创新构建行业运营、项目运营等运营模式,加强村企合作,创新合作社发展新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近年来,中山大力重视乡村产业发展,推进各镇街发展特色乡村产业:横栏镇新茂村因地制宜将花木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三角镇建立特色生鱼产业链,设立“生鱼产业中山研究院”等都是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如何进一步发挥产业振兴联农带农的作用?吴志才建议,中山可以将重点放在资源整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引导村民创新创业,以多种方式深入参与到产业发展过程当中,在增收致富的基础上推进乡村进行二次创业。

基层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近年来,中山推动基层治理工作精细化网格化,探索出独具中山特色的农村集体“三资”智慧监管模式,鼓励各村集体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等措施,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吴志才建议,基层治理工作可在“支部主导+群众自治”的基础上,探索推进乡贤参与,撒出“英雄帖”,办好“群英会”,促进乡村治理与乡风文明迈上新台阶,让乡贤成为乡村发展的“智囊团”、公益事业的“助推器”。


编辑  张英  二审  朱晖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