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城乡融合发展现状与思考
栏目:乡村振兴 来源: 发布:2022-06-22


横栏镇五沙村。图 / 胡家庆

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公布,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系统性的部署。去年5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也正式出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成为破解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当前,我市如何深刻认识城乡融合发展,让城市化带动更多人享受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方式来破解城乡融合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深调研,对此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意在抛砖引玉,为中山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建言献策。

不管站在哪个时代,对中山而言农村都是意义非凡的发展符号。

1976年,比安徽小岗村“大包干”还要早两年,板芙里溪村率先冲破思想桎梏,开展了一场静悄悄的土地革命——“联产到劳”,成为广东农村体制改革的先锋。与此同时,小榄永宁也冲破了“不敢富”的思想禁锢,第一个兴办了机制砖厂、锁厂、机电厂等村办集体企业,到1993年突破10亿元大关进入“全国十大首富村”行列。

四十多年前,中山人就是从农村起步发展工业,带动全市经济腾飞。换言之,中山蝶变为今天的经济强市,农村改革功不可没。走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号角已经响彻全市乡村的每个角落,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正在有序、有效推进。

但不容置疑,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山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对标国内先进地区,中山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日见突出;从城市面貌看,中山的城乡地带界限模糊,“不城不乡”的城市形态备受诟病;从治理体系看,随着大量人口涌入中山农村地区,基层利益诉求逐渐复杂化;从发展后劲看,各种主客观原因导致农村发展遇上瓶颈,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整体乏力。

正因如此,制约中山进一步发展的痛点、难点也扎堆在农村,中山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层次思考在重振虎威过程中越显重要。如何围绕“地”“产”“人”等核心要素,大刀阔斧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土地利用集约高效、集体资产管理规范、常住人口融合共治、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让“城市更城市、乡村更乡村”,形成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融合发展和谐生态,最终实现“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目标,在有敢为天下先精神的中山,先行先试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子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资源呈现细碎化,产业转型升级遭遇掣肘

土地问题尽管是当前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但对于全省市域面积倒数第二的地级市来说,却正是中山最为棘手的难题。受过去大量土地流转到二级市场、粗放型镇村经济发展模式及城乡规划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历史问题,亟须转型的中山在土地问题上连连遭受掣肘,甚至对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制造了严重障碍。

以横栏镇为例,现阶段当地的建设用地、商业服务用地、设施配套用地均处于非常紧缺的状态。土地资源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当地花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重要因素。目前,该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的规划建设用地需求为220多亩,急需市镇各级协调解决用地问题。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小榄镇,在特色精品村和美丽宜居村创建中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配套设施用地,在严格的国家土地政策背景下,没有相应的建设用地指标配套细则,该镇在完善文化、教育、餐饮、娱乐、卫生等基础设施方面相当困难。也就是说,乡村振兴、乡村如何可持续发展,产业要兴旺,都需要一定规模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配套建设一系列公共设施,但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用地规模作为指引,难以实施相关规划工程。

事实上,中山的土地问题由来已久,2016年召开的市委全会上,就提到中山经济面临四个“难以为继”,其中包括“以土地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土地使用粗放、低效开发比较突出”和“以现有城镇空间布局建设宜居城市难以为继,城镇建设‘摊小饼’、资源利用碎片化有待克服”。

但土地利用细碎化并不是农村工业化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从苏南地区发展的经验来看,土地细碎化并不是城市扩张的“标配”障碍。苏南地区也经历了短期的高速工业化,土地利用碎片化,然而苏南地区及时对农村集体土地采取统一征地方式,限制和取消农村工业用地,为城市扩张提供土地条件,规划承载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区,也形成了现代城市土地利用新格局。相反,中山土地细碎化之所以成为了后期棘手的土地问题,既是多年“解而不决”的后果,也是没有有效规划、管控、利用、盘活的必然结果。

如何盘活闲置土地,破解集体土地利用散乱低效的问题,成为其中关键。据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8月底,中山累计已处置闲置土地1857宗,面积6.56万亩,已征缴闲置费8.66亿元。至目前尚有闲置土地5.3万亩,批而未供土地5.2万亩。但面对中山大量的二级私人土地市场,这样的处置力度显然不足。

从市委、市政府层面看,早已意识到规划的重要性。去年5月7日,中山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成立,担负的责任就是要重点抓好强化规划统筹管理、强化专业智慧支撑、强化审核把关职能、强化建章立制等方面的工作。从国家层面看,中共中央、国务院4月出台《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具体包括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完善土地管理体制,推动土地计划指标更加合理化。

可以说,中山在土地方面不断创新改革体制机制,与国家出台的意见高度吻合,将改变过去规划不到位、管理粗放等现象,全面提高国土空间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对于加强全市统筹力度,合理有效配置全市资源,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土地问题似乎也不是最根本的问题。深中通道东岸的深圳和东莞,市域面积也不过2000平方公里上下,2019年深圳的GDP近26900多亿,是中山的近9倍,东莞的GDP9480多亿,是中山的3倍。

所以,客观来说,“土地不足”不是项目难以顺利落地的理由。促进项目落地还有打好土地规划之外的组合拳。

(二)乡村振兴理解简单化,乡村人居环境问题严峻

进入工业化以来,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包括中山在内的珠三角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随之而至,生态环境总体上仍处于脆弱的阶段。从调研中了解到,小榄镇生活垃圾产量大,垃圾处理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全镇生活垃圾处理缺口约300吨/日,不难计算,该镇每年无法处理掉的垃圾就可能超过10万吨。为此,小榄镇在竹源社区、盛丰社区建成垃圾压缩处理站,减少存放量和存放时间,目前小榄东区、宝丰社区也正准备建设压缩处理站,但处理能力依然远远不足。作为经济重镇小榄尚难以解决,放眼全市25个镇区,可以预测到每年有一两百万吨垃圾“晒太阳”“堆山头”。

与其他地市一样,中山农村垃圾处理基本上是套用城市的垃圾处理模式,基本完成了“一镇一站、一村一点”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任务,形成了“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从运行情况来看,这种垃圾处理模式效果是有的,但运行成本太高,财政缺口较大,多数镇区难以承受,而且分类也很困难,有些市民感慨经常看到“就算倒垃圾时分好类了,环卫工人却经常把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一起全部倒进垃圾车”。一些镇区四道(国、省、县、村道)沿线垃圾露天堆放,未及时清运。在调研过程中,横栏镇的“绿色循环”垃圾处理工作可供参考,2018年底该镇在西冲建成我市首个可腐烂垃圾处理中心,占地仅1200平方米,引进了2台可堆肥垃圾处理设备,每台设备日处理可腐烂垃圾5吨,将可腐烂垃圾粉碎、挤压、发酵、烘干,可生产有机肥1吨,用于绿化苗木的种植。

难题面前,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市域角度系统提出解决垃圾问题应是当务之急,既要借鉴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有效经验,又要结合中山特殊的城乡发展实际,制定可行有效持久的办法和制度。

在污水处理方面,中山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比较晚,在村庄较大规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还是近几年的事,污水处理模式也大多是“城市套路”。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基层干部群众有不同意见,如果按“城市套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入巨大,建一个污水处理池造价大多在几十万元,如果加上配套管网建设以及基建总投资高达几百万元,还有后期运行维护成本,普通村庄是无法承担此笔费用的。有村干部直言不讳,一些村庄居民生活分散,照搬城市的污水处理模式铺设较长管道,增加了建设费用的同时也造成极大浪费,他们建议建设更多小型、便捷、低成本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效果佳费用少。总的来说,就是该分散则分散,该集中应集中。

整体而言,中山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还不彻底,屋前屋后仍有大量卫生死角,河涌黑臭问题十分严峻。在某镇区调研过程中,途经镇中心河涌旁恰逢降雨,有半条河涌顿时水如墨汁,污染问题非常严重,相信这并非偶然,更非个案。去年省纪委在中山市暗访,发现中心城区一些河涌缺乏监管,治污设施拖延多年仍然没建好,导致河涌水质无法改善甚至恶化。这种现象居然出现在中心城区,在镇村的严重程度更可想而知。

其实,不管是污水还是垃圾处理问题,顶层设计非常重要,市级部门要尽快形成明晰的工作指导思路,采取有力有效操作性强的措施,从根本上扭转相关部门和基层“等、靠、要”思想,彻底解决“慢、繁、多”程序,彻底改变“脏、乱、差”环境。

还有一个干群意识问题。市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士告诉笔者,他下乡调研乡村建设时,有村党支部书记竟然胸有成竹地告诉他:“我们的村道扫干净了,河道也进行了清淤,我们的乡村振兴任务完成了。”可以说,在调研中,部分干群对乡村振兴或理解不深,或目标不明,或不懂不会,或得过且过,或情绪畏难,存在不同程度的等靠要状态。

该农业部门人士坦言,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一些地方没有充分体现乡村本色,没有遵循乡村建设规律。比如有的地方道路、广场等水泥硬化过度;照搬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存在城市化整治思路;规划编制粗糙,指导性、实用性不强,执行力不够,导致房屋乱搭乱建现象突出,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根本谈不上“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乡村规划缺乏长远化,岭南水乡特色逐渐模糊

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山一些农村“脏乱差”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便是过去缺乏长期发展规划,更缺乏农村规划建设的管理机构和制度,导致农民违章建房、村庄景观杂乱、居住环境恶化、消防安全隐患大等。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中山把镇区作为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的责任主体,要求实现村庄规划基本全覆盖。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村庄都有规划的需求,经了解,事实上早年新农村建设也做了一大堆规划,但基本上没真正发挥作用。

有村干部透露,现在的规划编制大多并不科学和接地气。他说了一个现象:上面督办要求限期完成村庄规划,规划公司往往派来一两个大学生,带着电脑到村里调研一两天,然后按照统一模板复制粘贴形成一本千篇一律的规划文本,虽然图文并茂,颇能让干部群众眼前一亮,但到了实际落实时根本实施不了,缺乏本土特色,最后还得由当地干部群众和农办自己摸索。

与此同时,缺乏明确指引亦是一大问题。横栏镇相关工作人员颇有苦衷并透露,他们的乡村振兴试点任务繁重,亟需上级加强指导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包含产业、人居环境、基层治理、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人才振兴等五个维度,涵盖多个工作领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市级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避免但凡涉“农”的工作全交农业农村部门执行,出现“外行人干内行事”现象。例如“厕所革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因为涉及到“农村”,工作下放到镇区时,这些属于建设专业类的工作最终是由没有相关专业人员的农业农村部门直接成为建设实施主体,没有考虑整合相关机构来共同完成,因此造成工作推进不顺利、时间节点安排不合理等弊端。

中山素有岭南水乡之称,很多民居沿河而建,错落有致,依然保留着不少独具特色的建筑物。最近十几二十年,不少居民建起了新楼房,大大改善了居住环境,但回过头看,这些新建筑除了居住功能外,外表不仅毫无特色,而且“千楼一面”,岭南水乡特色建筑风格荡然无存,这种“不中不洋”的建筑风格趋势一直在持续。可以预测,三五十年后,当这些房子破旧后将毫无价值可言,唯有推倒重建,数十年的时间难以留下建筑方面的历史痕迹,失去建筑特点的村落,再谈及文化、风情、底蕴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中山水乡民居建筑应该“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建筑特点,从市里层面可请专业机构设计十几套甚至几十套凸显岭南水乡建筑且有造型各异的民居外状图纸,供居民建新房选择,从源头上杜绝大量无设计、怪设计、不美观、无特色民居的兴建,相信这既展示了村庄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又能成为我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财富。

(四)集体经济增长低速化,收租模式制约发展活力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总体水平较低,当前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发展态势,同样是中山要着手破解的难题。中山现有村(社区)277个,截至2018年底,完成清产核资的村级核算单位(含村办企业)340个,组级核算单位(含组办企业)2437个,核实集体资产总额412.8亿元。这些集体资产分散且管理方式相对滞后,绝大部分农村集体土地和物业以出租方式实现价值,层层转租、投入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在严重制约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时,还延伸出现了农村集体资产经营中利益主体多、交易环节多、法律关系复杂、社会管理责任理不清等问题。

在小榄,一些村庄由于产业层次不高,集体经济发展已显后劲不足。小榄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锌铁棚占社区集体物业总面积超70%,高层标准化厂房占比少,集体物业整体收益率不高。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以土地或厂房租金、企业管理费为主,“房东经济”现象普遍,直接影响社区集体经济活力。该镇东区社区前几年投入近4亿元建起了一栋19层的商业大楼,在经济形势较好情况下,以前依靠物业出租“躺着赚钱”,但近几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出租难、租金低等现象开始出现,直接影响了社区的集体收入。其实,集体经济主要以收租模式运作,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鼓励村集体去办实体经济,受市场环境、能力水平等影响,风险很大,亏损后难以向村民交代。

小榄镇有关人士还告诉笔者,各社区集体物业建设早,大部分的锌铁棚建设时间超过10年,重建的需求大。然而由于部分社区集体物业的用地与镇的“三规”不符,且政策限制,导致社区集体物业清拆后不能重建,部分物业太残旧不能出租,出现闲置。以绩东一社区为例,现阶段物业主要以工业为主,但实际区域规划定位为商住,开展集体物业工业转商住还需较长时间。

横栏镇花木市场尽管小有名气,但也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比如销售渠道与信息化脱节的挑战,目前还有相当大比例的小企业及种植户依靠花木经纪人及传统关系网老模式,他们往往忽视宏观主流的市场需求,容易被市场逐步抛离;比如产品升级换代的挑战,目前中低品质观赏苗木占比大,使花农在市场上处境越来越被动;比如其他地区的竞争,省外的鄢陵等知名花木基地且不说,省内的徐闻等后起之秀,凭借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大的种植规模,已经开始对横栏花木构成严峻挑战。

保持定力,再振雄风。横栏正在探索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三产融合发展的花木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其中一大举措就是尽快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平台,这对未来横栏花木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但该园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9大建设大项目中概算已接近3亿元,按照目前横栏镇的财政状况肯定无法承担,为破解困境,只能向市级申请资金扶持。

有关人士也坦言,农村经济组织拥有大量的工业用地(锌铁棚厂房)不能改造,没有好的高端厂房,高端制造业进不来,严重制约了中山工业的转型升级,这也是造成中山工业产值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

农村经济组织拥有最大的锌铁棚厂房(土地),应该是三旧改造改造的重点区域,而现在最大的困惑就是缺乏实际政策扶持,他们到底需要什么?缺乏什么?为什么农民没有积极性?建议政府在规划、报建、验收等各个环节出台一系列接地气的政策,把农村经济组织的存量土地利用起来。同时三旧改造必须要走一拆一建这个过程,正常顺利完成都需要两年时间,这个周期会影响到集体经济收入,股东的分配会减少。

幸运的是,目前向“三旧改造”要空间已经成为市委市政府和社会的共识,向顺德学习“村改经验”也成为市委的决策。

(五)乡村旅游呈现同质化,全域旅游提质势在必行

中山原有的河网、水乡特色,被新建的厂房、高层小区包围,而目前的小城镇面貌都是宽马路、大广场、商业楼宇、高层住区,或许只有在村内保留着的宗祠寺庙,还能勾起人们的乡愁记忆。哪怕是原本遍布中山城乡的祠堂,也只有列入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或不可移动文物的才保存维护得较好,个别祠堂涉及历史、资金等原因早已显露年久失修的破败之象。

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以都市现代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高科技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城镇,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魅力城镇,形成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当前在乡村旅游方面,中山的开发方式停留在模仿阶段,镇区之间、景点之间存在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低层次的景点凭什么吸引游客?无特点同质化的旅游项目浪费了多少资源?回顾这些年,中山部分村庄投入大量资源搞休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或者打造景点,刚开始通过各种活动还能勉强拉来一些游客,但几年后多数就撑不下去了,比如凭借丰富水系且具岭南特色的民众水乡游项目,早已陷入尴尬局面。我们再看看顺德的杏坛逢简水乡,和民众同样的水环境和民居特色,经过持续打造,古树遍布,古道纵横,碧波荡漾,曲折迂回有不尽之感觉。目前成为大湾区一处成功开发乡村旅游胜地。

分析中山自身原因,一方面是用地类型问题,涉农用地在开发时屡碰红线、先天不足;另一方面是租期问题,中山的村集体用地租期一般不超过集体分地的周期(十年左右),或者更短。个别租约到期后村民渴求短期利益哄抬租金。如何保证租期不损害集体利益,也能满足开发单位的精品化投入需求和积极性,是要重视解决的问题。

作为仅有1800平方公里、旅游资源不多的中山,发展全域旅游或许是大势所趋。发展全域旅游是经济新常态下的新课题,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山应重在从旅游市场监管、旅游管理体制和基础制度等推进综合改革,不断激发全域旅游发展的活力。


●对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再造,构建全体常住人口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建议可从深化三级党建网格机制、深化社会治理网格化机制、深化信用全链条激励约束机制、深化非户籍常住人口融入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完善。比如构建从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人的三级党建网格,进一步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建立完善党员“户联系”制度,实现每名党员都联系群众,每名群众都有党员联系,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凝聚群众广泛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安全整治等重点难点工作,凝聚推动基层治理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在深化社会治理网格化机制方面,要推动基层管理事项在网格集中落实,构建社区、专职网格员、镇区、社区四级巡查模式,强化互联互通,形成治理合力。构建社会治理指标体系,推动网格对象分类监测、专项治理。加快对接智慧物联网平台,实现全方位实时网络监测和智能预警,加强大数据实时分析研判,提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水平。

在深化信用全链条激励约束机制方面,要建立“信用为本、跨界共享”信用全链条激励约束机制,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搭建信用全链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用信息全口径归集。建立诚信典型名单和严重失信记录名单,多环节多方面实施联合激励约束,在更多领域拓展信用应用。

在深化非户籍常住人口融入机制方面,要创新非户籍党员和骨干储备、培养、选拔全链条机制,推动非户籍常住人口和党员进入村(社区)“两委”,更好地参与议事决策。深化非户籍常住人口积分制服务管理,强化非户籍常住人口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二)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激活农村土地资源潜能

2017年国家发布《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方案》,今年广州、佛山、肇庆等13个城市被纳入试点城市,依据传统的审批流程,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城市建设用地归国家所有,农村集体土地要变成城镇建设用地,需要通过地方政府征地,转换土地性质。根据《方案》,农村集体土地试水不用经过国家征地环节,直接进入了市场。尽管这仅限定于特定领域特定地区,但未来对集体土地政策松绑应该是大概率事件,中山应未雨绸缪,特别是在现阶段需深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提升土地利用水平。

一是深化集体土地整备机制,按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开展土地前期整理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动统筹开发,盘活农村低效产业用地,实现区域增值;二是建立片区综合整治机制,对相连片低效集体土地划定片区范围,通过综合运用规划修编、土地复垦、地类变更、土地权属调整、空间位置调整等措施,实现土地按性质和用途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推动连片开发和集中利用,探索建立“亩产论英雄”考核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建立金融参与、多元投入机制,注重完善权能,设计“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未来收益作为抵押”专项产品,引导金融机构组建“银团”,推出“村镇环境整治建设贷款”“小城镇建设基金”等金融服务内容;四是建立增值收益合理分享机制,合理确定增值收益分配比例,确保农民取得合理、长久、稳定的收益。

(三)探索协同推进“两个连片”,推动城乡空间格局再造

推进“两个连片”,就是协同推进连片工业园区改造和连片乡村振兴。过去,中山城乡建设缺乏有力的规划管控,大量工业园区布局不合理,城乡混杂交错,成为制约中山城乡融合发展的一块突出短板。因此,中山需完善产业发展保护区管理机制,坚守产业用地红线,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率,将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混合改造,统一规划、建设、运营,同时加大对“三旧”改造项目的政策和税费支持力度。

千灯湖创投小镇,可以说是南海依托金融高新区率先探索出来的产业链、创新链与资金链“三链”融合的创新路径,聚焦产业兴旺这条主线,通过连片改造,创投小镇仅两年时间募集与投资资金就超过620亿元,推动港澳地区技术、资本、创意、人才与本地制造业实现了全方位的合作,打造成制造业资本市场中心。

很明显,只有通过连片改造和发展,才有足够的空间统筹好产业载体、商业住宅、人才住房、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承接高端产业、高端人才。与此同时,有利于让大面积的土地成为更高标准、大规模的规划产业园区,为产业项目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和上下游配套空间,为乡村招商、活化提供更大的想象力。

(四)探索集体资产管理新模式,做强做大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

过去40多年探索出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营经验,提升了中山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营水平,更是推动全市农村集体资产不断壮大。但40多年后的今天,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营碰到更为复杂的问题,需要更大的魄力和勇气去面对和解决。包括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机制。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重点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抵押、担保融资功能,促进农村股权资本化。规范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率先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建立集体资产托管统租机制。实施全市农村集体资产分类管理,给予精准扶持和全链条监管。突出国有资产引领带动,市镇联合成立合作公司,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托管统租服务,推动集体土地批量整备,统一招商、统一使用、统一管理,建设高端产业载体。同时也可强化政策扶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集体资产托管运营。

(五)充分发动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积极发挥村民主人翁作用

可以说,只有深入了解村民诉求,找准城乡融合发展的着力点,才能激发城乡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从“我让你干”到“你要干”,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东升镇胜龙乡贤促进会在胜龙村各项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胜龙村的脆肉鲩产业、咸水歌传承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据了解,东升镇胜龙村在整顿党组织“软弱涣散”过程中,村委大胆探索,创立乡贤促进会,整合乡贤的力量参与村公益和文化建设,吸纳本村乡贤参与村情治理,有效地化解了村民之间的矛盾,解决了胜龙村长期存在的问题,共建出一个有产业目标、乡风文明、民主团结的新胜龙村。

新时代农村群众对“幸福感”有着更高的要求,仅仅依靠行政力量,仍然会有“空白区”,“乡贤回乡”即是借助社会力量更好地把党和政府的政策贯彻到农村,助力农村更好地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幸福感”,这种充分发动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积极发挥村民主人翁作用的做法值得各村借鉴,建议中山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出台激励机制,让更多的乡贤、精英和高学历人才回归乡村,解决乡村精英人才流失的问题。

同时,可通过建立落实长效管理和奖补机制,提高各村居委会以及自然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有效解决农村“脏、乱、差”等环境问题,良好运维农村各项基础设施,有序提升村容村貌,逐步创建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以及精品标杆村标准并巩固成效等。


●结束语

回望过去40多年,没有改革开放,中山就不可能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小县向经济强市跨越。要推进乡村振兴,构建城乡平衡、协调、融合、发展的新农村,就必须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说到底就是农民必须富、农村必须美。

当前,全市正在推进全面高质量发展。可以这样说,没有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全市的高质量发展;没有农村的富裕,就没有全市的富裕;没有深度的城乡融合,就没有和谐、共享的和美中山。期待在当前各种利好政策下,中山的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一定会迎来一个大飞跃、高质量的发展历程,让这座南国小城真正实现“城市更城市、乡村更乡村”。


◆文:吴森林
◆编辑: 刘金文
◆二审: 刘红辉
◆三审: 邱晓明
◆素材来源:2020年4月28日《中山日报》论丛版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人都在“卷”英语,因为......
推荐 10712人浏览   202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