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上午,中山广播电视台记者张智凯到兴中体育场采访车展,在高音喇叭嘈杂的声浪中,记者捕捉到他扛着摄像机忙碌拍摄的身影,采访就在他拍摄的间隙开始。
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张智凯的生日恰好是这一天,他说,“明天是我41岁生日,转眼我从事新闻工作已经近20年了,我和新闻工作挺有缘分的,希望我能扛着摄像机一直干到退休,用脚步丈量深度,用作品显示温度,想尽办法拍摄到最好的画面,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老’记者。”
做新闻近20载不变的是激情与初心
张智凯2001年参加工作,在开发区电视台做了5年的记者,2006年到中山电视台从事新闻采编工作.这些年来,他扛着一台机器做过专题新闻、经济新闻、政法新闻、社会新闻等。从2010年起,他开始跟时政线。
“跑时政线心里要时刻绷着一根弦,不能迟到,作品一点错都不能犯,拍摄时不能影响到领导工作,一次镜头就要保证捕捉到合适的角度,此外舆论导向也不能错。”张智凯说,有时候觉得心理压力挺大的,但有压力才有动力。他日常工作安排是上午拍摄,中午回来就要写稿、编辑、发稿,下午又要出去拍摄,一天拍二三条新闻是他的工作常态。这些年来,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他个人保持着这样一个记录:就是从事近20年的新闻采访活动中从没迟到过,每次采访他总是提前15分钟到现场。
作为一名资深“老记”和电视台综合采集部摄像组组长,平时除了日常的市政府活动的采访,电视台新闻部这边有了重大的新闻策划,如记者走基层或是镇区的一把手访谈等,领导一般都会派出张智凯来担任第一集的拍摄任务,希望他能给后面的拍摄立一个榜样和标杆。
“近十年的工作中,我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摄像记者,做电视新闻声音、画面、文字都是并重的,作为一名主要记录声音和画面的记者,我觉得应该要拍好每一个镜头。”张智凯说,他认为新闻镜头一定要稳定平和,能够让观众用最舒服的视觉看到这些最多、最有效的新闻信息。
他们平时出去拍新闻,除了摄像机还要带脚架,除了一些没有办法一定要跟着跑来拍的新闻,张智凯坚持每一个镜头都用脚架来拍,他的设备是一个大机器,重达十斤,他还经常要拿着脚架走,加起来大概20多斤,他几乎每天都是这样负重,如果一天拍二三条新闻,可能要拿着机器和脚架要走几个小时。
“年轻时不觉得累,现在拍摄一天,晚上回到家累得动也不想动。”去年重阳节张智凯和同事上大尖山采访,扛着机器在大尖山拍了二三个小时,回到家他就累得生病了。张智凯说,做新闻近20年,他的年纪增长了,体力下降了,但唯一不变的是做新闻的激情与初心,每次扛着机器他心里总有一种新闻人的“冲动”,希望拍的这一条新闻是最好的。
跟拍“深中通道”三天两夜只睡三个多小时
“做新闻就是要不怕吃苦,新闻是跑出来的,只有深入一线,用脚步去丈量深度,你的作品才会有温度。”张智凯一直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智凯是电视台第一批进到我市定点救治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二院)去采访的。“去二院采访,首先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因为当时对这个病不太了解,只知道传染性很强,但是不知道具体怎么样,也不知道这个防护能不能做得好,所以心理上是有一些害怕的。”张智凯表示,1月30号晚上,主任打电话问他能不能去二院采访,他直觉这是个很重要的新闻。这种急难险重的事情,既然领导叫他去,说明是对他的信任,他觉得自己义不容辞。
进入二院后,张智凯和同事主要想拍医护人员照顾病患的画面,但是这些医护人员非常忙,他们没有办法抽出一个完整的时间接受采访,张智凯就采取拍纪录片的形式,全程开着机器,医护人员走到哪里就跟着拍到哪里,“因为走廊过道空间非常狭窄,要拍到有效的好的镜头,这个是比较考验体力和拍摄技术的,经常连续要拍半个小时或是一个小时,同时又要稳定好,这个是比较困难的。”张智凯说。
今年6月份,张智凯和同事紧跟深中通道建设的采访,印象最深的是深中通道的第一根沉管对接的时候,为了保持全程记录,他和同事在那里跟拍了三天两夜,三天两夜他们基本上就睡了三个多小时。“当时我们要提前去珠海的桂山岛,拍摄一体船怎样把巨大的沉管从珠海运到深圳的西人工岛,这个沉管的安装和运输要利用潮汐的时间,利用牵引的技术,要用三天两夜的时间才能够完成一根沉管的安装,我们要完整的记录这些画面,当时还有国内很多顶尖的科学家过来,我们也要采访他们。”张智凯说,这是一次难忘的采访经历,虽然拍摄过程很累很苦,但看到一个个有冲击力的新闻画面在央视播出,心里觉得一切都值得。
“俗话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但是作为新闻摄像就要做到鱼和熊掌都要兼得,既要快速拍摄,又要拍得好,拍得质量高。”张智凯说,如何做到又快又好呢?一是要始终保持一种激情去寻找美,发现美,然后把这个美捕捉下来,另一方面要耐得住寂寞,要经过长期磨炼,让自己有更好的技巧去拍摄。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周映夏
◆图+2/记者 文波
◆编辑:袁凤云
◆二审:韦多加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