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生命保卫战”超过30天……
栏目:专题 来源:中山+ 蔡伟强 沈微微 赖秀琼 发布:2025-09-05

近日,坦洲人民医院通过创伤救治绿色通道与多学科协作(MDT)模式,成功将一名遭遇严重车祸、合并多器官损伤的重症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患者经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已顺利从重症监护室(ICU)转入普通病房,这场跨越月余的“生命保卫战” 画上圆满句号。

重症患者经救治达到转出ICU的标准。(坦洲人民医院供图)

时间回溯至一个月前,该患者因严重车祸被紧急送至坦洲人民医院急诊科。入院时,患者已生命垂危:多发肋骨、锁骨及股骨骨折,肺挫裂伤引发严重呼吸衰竭,同时伴有失血性休克,血压持续下降,生命体征极不稳定。

时间就是生命!面对复杂危重的伤情,医院立刻启动创伤救治绿色通道,急诊科、ICU、外科、麻醉科、输血科等多学科团队迅速联动:一边紧急输血纠正休克,一边争分夺秒开展急诊手术止血,为患者抢下关键的“黄金救治时间”。术后,患者被转入 ICU,由重症医学科主任郑泳森带领的团队接下这场“生命保卫战”的接力棒。

“在ICU,每一分钟都可能决定生死。”郑泳森回忆说。团队成员24小时轮班值守,紧盯患者病情变化:从精准调整抗生素控制感染,到精细化容量管理维持循环稳定;从呼吸机辅助通气帮患者“呼吸”到器官功能支持——每一项治疗方案的动态调整,都凝聚着专业与谨慎,每一步操作都关乎生命的走向。

与此同时,护理团队也用细致与温暖筑起守护墙:监护仪上的每一个数字波动都逃不过她们的眼睛,吸痰、给药、翻身、擦身、管路护理……动作轻柔却精准高效。即便患者因病情无法交流,护士们仍会时常握住他的手,轻声传递力量:“加油,我们一直陪着你,一定会好起来的。”

 当患者病情稍有稳定,康复治疗师团队便第一时间介入——床旁肢体被动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呼吸功能训练帮助肺部恢复,每一次轻柔的康复动作,都在为后续的恢复打下基础。这正是医院践行“早期康复”理念、推进多学科协作(MDT)救治模式的生动缩影:打破学科壁垒,让救治从“单一应对”变成“协同作战”,让患者在每个阶段都能得到最适配的治疗。

 整整30天的日夜坚守,30天的多学科协作,患者终于一步步闯过难关: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休克成功纠正,心、肺、肾等多器官功能逐步恢复,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最终达到转出ICU的标准,顺利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接受治疗。

“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救治,更是团队协作、专业坚守与人文关怀的胜利。”郑泳森感慨道。从急诊科的紧急抢救,到外科的手术止血;从 ICU 的精细化监护,到康复科的早期介入;从输血科的血液保障,到护理团队的全程守护——这场跨越30天的生命接力,凝聚了坦洲人民医院多学科医护人员的心血与智慧。


编辑 陈吉春  二审 陈伟波 包凯莹  三审 赖友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红包、“显眼包”就位!周日见!
24761人浏览   2025-09-05
全市停课!中山台风预警再升级
18774人浏览   2025-09-07
91∶64!广东队再下一城
原创 15013人浏览   2025-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