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看广东·遇“鉴”乡村之美主题新闻发布会在中山市南朗街道崖口村举行。发布会全面展示了中山“百千万工程”的实践答卷,一幅“强镇兴村富民”的美丽图景跃然眼前。

对于没有区、县的中山而言,镇街、村(社区)就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主战场。如何持续叩响“百千万工程”纵深推进的最强之音?中山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胡晓渝表示,中山将坚持全域规划、全域建设、全域治理、全域融合,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十大攻坚行动,以30大重点项目建设为牵引,加力提速推动镇村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努力在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走在前、作示范。
建成17个“亿元村”
城乡居民收入比
连续11年保持全省最小
迈向三年初见成效关键节点,中山锚定“经济强、城乡美、社会治,奋力实现城乡协调共同富裕”目标,推动“百千万工程”迈出稳健步伐、取得明显进展。发布会上,胡晓渝对中山市“百千万工程”建设阶段性成果作介绍。
为加快实现“经济强”,中山落好“工改”关键一子,探索10种改造模式,累计拆除整理村镇低效工业用地近5万亩,带动新增投资总额超1800亿元,全市工业投资实现三年翻一番。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建强十大农业产业发展平台,实施农村集体收入倍增计划,成立“强村公司”179家,持续推动强镇兴村高质量发展。2024年,中山17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超1亿元,43个超5000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11年保持全省最小。

为奋力绘就“城乡美”,中山坚定不移打赢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城镇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河涌,106条主干河流基本消除劣V类,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同时,中山因地制宜推进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改造农房近5.9万户,种植各类苗木超104万棵,高标准建设4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推动105个公园建成开放,由点到线及面推动城乡人居环境大改善、大提升。

为全面促进“社会治”,中山坚持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体系,全市公交服务已覆盖100%的行政村,自然村公交覆盖率为95.56%,位居全省前列,同时建成基础教育集团25个,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覆盖面达80%,香山长者饭堂、香山书房、香山新街市等一批“香山系”公共服务品牌也接连面世,更是打造了金色大地音乐会、美食文化周、“村BA”等特色品牌,让群众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激活镇村发展“一池春水”。中山深入推进深中规划、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六个一体化”,实现深中经济合作区、香港—中山高质量发展合作区蓬勃发展,实现735项政务服务“深中通办”、330项“湾区通办”、47项“跨境通办”。黄圃大岑“工改”等3项改革经验入选《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中山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考核连续两年全省第一,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妈妈岗”创新经验写入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百千万工程”的大合唱,在中山嘹亮唱响。中山以党建引领示范带动万千群众踊跃投身“百千万工程”火热实践:组建镇村工作队,实现“一镇一工作队、一典型村一工作组”,发动1009家企业对接1309个项目,落实帮扶资金超2.1亿元;推动超170家建筑业企业开展美丽圩镇等帮扶项目近600项,帮扶金额近2亿元;动员群众新建农村“四小园”1.3万个,创建“美丽庭院”6600多户;引导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等支持活化利用老房侨房,开展公益捐赠超6000万元……“‘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发动社会力量公益捐赠达11亿元。”胡晓渝说。
激活“黄金内湾”生态宝地
打造环五桂山“百千万工程”
高质量发展示范带
今年3月初,中山高规格召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工作推进会,提出要将打造环五桂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列为今年工作重点和突破方向。聚焦这一建设计划,会上详细回应了记者提问。
五桂山占地近300平方公里,是大湾区“黄金内湾”中的生态宝地、天然“绿肺”,也是香山文化的起源地,拥有10处森林公园,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环绕三乡、南朗等7个镇街和翠亨、桂南、南桥等36个行政村(社区)、173个自然村,中山将充分利用好宝贵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从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三个方面推进示范带建设走深走实。

中山坚持高标准规划,将对标学习省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经验做法,邀请国内外优秀设计师、建筑师、工匠参与规划建设,聚力打造五桂山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同时,中山将以高水平建设为抓手,一方面加快建设好“香山古韵”乡村振兴示范带,重点建设环五桂山美丽乡村公路、香山径、长坑水库郊野公园等重点项目,串联沿途传统村落,举办环山马拉松等重大活动,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好“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发挥横栏花木产业优势,打造“十里江堤、十里花海”,打造民众岭南水乡,全力推动岐江河一河两岸连片提升,推进孙中山故里旅游区改造提升,香山古城保护活化,打造香山文化IP。在高效率推进方面,中山将设立五桂山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专班,强力推进项目落地。
打造“13356”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全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会上,中山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有林提出,中山将打造“13356”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即“一粒米、三朵花、三只禽、五条鱼、六个果”,持续推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粒米”指1个中山大米品牌,“三朵花”指菊花、三角梅、兰花3个特色花卉,“三只禽”指石岐鸽、中山沙栏鸡、中山麻鸭3只本土特色畜禽,“五条鱼”指脆肉鲩、生鱼、马友鱼、罗非鱼、暗纹东方鲀5条特色鱼类,“六个果”指南朗中山红荔枝、坦洲胭脂红番石榴、民众香蕉、神湾菠萝、五桂山金煌芒、东凤石硖龙眼6个特色小水果。

依托“13356”农业产业发展体系,中山将打造十大农业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向高附加值延伸,实现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超157亿元,带动村集体和村民收益增加。
一直以来,中山将富民增收摆在重要位置,一体推进“经济强、城乡美、社会治”。2024年,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突破560亿元,集体经济总收入超86亿元,17个村突破亿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8万元。
中山农村集体经济腰包为何如此“鼓”?李有林透露,中山通过打造农村集体“三资”和财务监管一体化平台,将资产、财务全部纳入平台,实现资产要素“一张图”管理、全链条管控,让资产在阳光下交易,有效提升资产价值。据统计,通过网上竞投交易,不仅成交价比预期价格平均增加8%,群众对每一笔交易也能进行监督,凝聚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合力。同时,中山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发展原则,鼓励村集体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差异化的发展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拓展更多增收致富渠道。

增强乡村“造血”能力,广阔天地才更大有可为。中山通过建立收益留存再发展机制,推进农用地“统租统管”,实现农用地百亩以上规模的经营面积超20万亩,推动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在人才方面,中山培育职业经理人、乡村文旅CEO超百人,打造了“懂乡村、会经营、善管理”的乡村人才队伍。
会上,三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冼智前聚焦省级典型镇三乡镇推动“百千万工程”成效经验及工作计划作介绍,南朗街道崖口村党委书记谭锦鹍聚焦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网红村”作经验分享。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