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山走向世界,设计师洪卫以顽童姿态“拆解”中国艺术
栏目:专题 来源: 廖薇 发布:2020-12-18

对知名中山设计师洪卫而言,2020年是沉甸甸的一年:个人著作《观照——栖居的哲学》(潘焰荣设计)获得2020年度“世界最美的书”铜奖,而由他设计并撰写的《手迹》则获得千万设计师梦寐以求的美国纽约艺术指导俱乐部The Art Directors Club铜立方体奖。

这是两本风格迥异的书,前者如大家闺秀,端庄娴雅,后者似顽皮少年,随性谐谑,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创意的灵感皆源自洪卫对中国艺术本质的独特见解。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观照——栖居的哲学》是洪卫探究中国家具设计未来的专著。其中图片既有洪卫设计的新中式家具,也有他本人珍藏在家、视之为设计养分的中国明清家具。“观照”寓意着观古今,照未来,也是对自我内心的省视。在封面设计中,洪卫将“阴阳”概念融入书名字体,赋予它似水流年的时间感。



△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手迹》,是一本记录知名设计师洪卫生活琐事、学习笔记、创意灵感、领悟哲思的书。在随性的文字、创意性的图形和描画中,《手迹》巧妙地将生活与书页联系在一起,看似杂乱无章、没有连贯性内容的文字,却恰巧投射出他对于日常的看法,传达出设计师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及审美取向


“世界最美的书”:蓄谋已久的 “观照”

洪卫的工作室内,新增了一张“纸”:2020年“世界最美的书”铜奖证书。这是来自中国的“最美的书”在“世界最美的书”竞技场上获得的第21个奖项。洪卫对此“蓄谋已久”。早在六年前,他玩票似地开始家具设计,便已决定要以此内容出版一本“最美的书”,其心仪的出版社,正是上海古籍出版社。虽然洪卫本人也在书籍装帧设计上有所成就,由他设计、中山古典家具研究学者马书撰稿的《坐观》便曾入选 2012年度“中国最美的书“,次年,两人合作的《文心飞渡》又获2013年度“中国最美的书”。

但与上述两本书不同,《观照——栖居的哲学》是洪卫本人的“作品集”,“我不想将它做成作品图录,而是借家具谈论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洪卫说,他将该书的装帧设计交给了自己的好友潘焰荣。“我希望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洪卫称,潘焰荣与他恰好性格互补,前者思维缜密,而自己则随性得像个“混混”。

潘焰荣此前曾为洪卫设计了《来自洪卫的礼物》,获得2014年度“中国最美的书”奖。《观照——栖居的哲学》一书秉承了潘焰荣对纸张的一贯敏感,他运用不同触感的纸质、近乎完美的印刷工艺,以沉稳质朴的色调展现洪卫作品的人文性格。

△戳视频赏《观照——栖居的哲学》

《观照——栖居的哲学》的设计以深咖色为主色调。哑光金色的书名映入眼帘,营造出东方语境的审美意趣。目录的纸张粗糙,“两毛钱一大张,便宜得如草纸”。而印有家具结构图的纸张却光滑细腻,据称是采用了日本产的一种广告纸。“有大对比的反差才能产生戏剧性,激发人们的好奇。”洪卫解释道。 有的书页还大胆采用了在黑纸上印黑的手法,黑得发亮,犹如剪影,层次微妙,其沉稳厚重的效果与家具的木色相得益彰。

全书设计摆脱了一般性的图片罗列,而采用分镜头分割的手法,呈现出古家具的每一个细节和工艺特点的关节处。它还以矢量化的分解图形对洪卫的椅子进行解构剖析,使宏观与微观图像形成对比。它并没有将洪卫收藏的老物件和新设计按先后顺序编排,而是将老家具以三部分的小幅插页混于其中,恰好将书分成四部分,打破阅读的节奏,让读者不由端详思考,继而强化了“观照”的主题。


△《观照——栖居的哲学》以纸张、尺寸、颜色的反差产生戏剧性,激发人们的“观照”。

“混混”《手迹》:设计师的真实日常

类似“停驻片刻”的编排手法同样被洪卫应用在他自己设计的《手迹》一书中,但那是另一种风格的黑色幽默,体现洪卫对金钱社会的调侃。他效仿旧时人们手写的欠条,将亲朋好友欠他的钱全部记录在案。 这一笔“账”从他女儿欠下他的五毛钱开始,一直写到爱人欠他的一万年。这些欠账,有真实的存在,也有荒诞的表达。洪卫将这些欠条以白字黑纸呈现,夹杂在白纸黑字的手迹中,视为隔断。“大家翻着翻着,突然觉得有点搞笑的意味。”他在书脊上加了两条提线,“这样提书,就像你从菜市场提回一块肉。”由此呼应内容的日常感。

△戳视频赏《手迹》

《手迹》选编自洪卫多年来的笔记,是名副其实的设计师手迹复刻。洪卫最初想将其名为“混账”,“我的外号叫洪混混,这本书就是我的流水账。”虽然,应出版的要求,目前的书名变得温和,但在封面封底,残缺的“混账”二字仍依稀可辨,难掩“混混”的顽童心态。在今年12月初的珠海国际设计周中,该书也是洪卫个人展区中被人翻阅最多的作品。“可能大家都有一种窥私欲吧。”洪卫笑道,好玩的念头诞生于日常,但往往稍纵即逝,他便有了“随手记”的习惯。这些笔记是他真实的日常,他甚至不慎泄露了自己的苹果手机ID密码,“幸亏发现及时,我赶紧在出版前将它删了。”最近,洪卫开始在A4纸上用毛笔记录自己的灵光一现,“也许是年纪大了,我想回归到中国日常书写的本质。”


△今年12月初的珠海国际设计周中,洪卫的《手迹》引人驻足细读。

艺术理念:以解构诠释真善美

《手迹》中的洪卫思维跳跃,创意连篇。他在一段笔记中说道,《芥子园画谱》就像是一本字典,收录了描绘世间万物的“偏旁部首”,不用去外面写生,只要牢记这些,就可以组合出你心中的世界。“这是中国画真正精髓的地方,也是中国艺术传统讲究的核心部分。”就此,洪卫对记者进一步解释:“在我看来,中国艺术的本质就是模块化的构成,它有自己的套路,但创造在于你如何利用套路。中国艺术就是从‘抄袭’开始,如学书法要临帖,你首先要模仿,但一味模仿,你就陷入了别人的陷阱。最后,你还要深入生活,画出来的东西,绝对不是对象,而是心灵的想象。”



△洪卫以解构和重组的方式,设计中国二十四节气主题海报。

洪卫从字体设计出发,跨界至家具设计、陶瓷文创、新文人书法等领域,看似漫无边际,其实都是在玩结构的拆解。“就像汉字,由简单的偏旁部首引发千变万化的组合,而艺术的表达,最后的落脚点总在于某种情怀。” 洪卫偏爱黑白灰的色调,喜欢“拙傻”的笔迹,就像一个孩子,拥有干净清澈的眼神,让人忍不住想拥抱。我认为这样的风格是无往不胜的,因为它体现了真善美的人性诉求。”


△疫情期间,洪卫设计出“有粮不慌”米仓,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设计师洪卫在今年的珠海国际设计周中展出他的书法和陶瓷文创产品,希望让设计融入生活。

在《观照——栖居的哲学》收录的座椅设计中,洪卫将“熙”视为“镇馆之宝”。这件作品在珠海国际设计周展出时也引发观众不小的惊呼:“这么扎屁股的椅子怎么能坐?”只见327根木条以鲁班锁的形式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熙”字。熙就是光。洪卫说,这把椅子,是设计与工匠向光的敬献。因为有光,人类第一次有了仪式感。很多时候,仪式感并无太多意义。这把椅子也是只可远观,不能坐玩。可生活仍需要仪式感。“在这里,我把器物提升为精神的向往。”洪卫说,“熙”椅犹如一个警示——我们无法拥有自己想要的一切物质。 “有时候,观赏比拥有更让你享受。”

△“熙”椅,是设计与工匠向光的敬献,也是洪卫对自我的警示:有些东西,可远观,不需拥有。



△设计师洪卫,49岁的顽童。


中国艺术的本质就是模块化的构成,它有自己的套路,但创造在于你如何利用套路。

——洪卫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栏目统筹:米朵  
◆文+/ 廖薇
◆图+6/ 孙俊军
◆视频制作:刘建满
◆编辑:米朵
◆二审:张鹏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全市台风白色预警
8148人浏览   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