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核心代表之一,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健康基地”)立足区域资源禀赋,近年来在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区域链等多维发力,推动火炬高新区健康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建设,并引领全市健康产业形成“以链聚产、以产聚人、以人兴城”的高质量发展实景。
一、深耕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持续跃升
产业集群的前提在于产业,什么样的产业和规模决定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
作为我国第一个按国际医药园区标准建设的国家级健康产业园,健康基地始终以产业为根本,不断丰富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历经30多年发展,健康基地内医药行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层次丰富、赋能平台成熟完备。目前,健康基地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特殊食品化妆品、健康服务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格局日趋完善,已集聚大健康产业约540家。生物药有中国双抗龙头企业康方生物,化学药有中国抗生素制药行业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金城金素,中药有中国中药破壁饮片技术领导者和龙头企业中智药业……一批“链主”企业,与百灵生物、康晟生物、冠昊生物、君厚生物、艾一生科、辉凌制药、中昊药业、安士制药、星昊药业、圣湘海济、达影医疗、盛达同泽、乐心医疗等一批重点企业加速成长,构建一幅“热带雨林”式的大健康产业新图景。
2024年,健康基地在卫健委下属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全国生物医药园区排名中位列全国33名,广东省第三名;在《2025未来医疗100强系列榜单》中荣获“年度医疗健康领袖园区”奖项,全国仅6家获得。
二、做强创新链,科创生态带来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并对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进行了全面部署。
生物医药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驱动在其发展中至关重要。健康基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近年来园区在以3公里为半径的核心区“圆圈”内,已搭建一个覆盖研发、中试、检验检测、成果转化、资本金融、孵化加速、规范生产、高效流通全过程的产业创新体系,创新生态活跃,为创新型企业的落地、发展壮大提供了“沃土”。
健康基地已汇聚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平台,形成“家门口”全链条服务,即进口、研发、审评服务、检测、计量、持证平台等一体化,让企业享受“家门口”的服务,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投资和创新成本。另外,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国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7个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等科创平台先后在健康基地园周边或区内落地,中山港口岸升级为国家药品进口口岸,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开设中山转化基地、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认证中心药械注册指导服务中山工作站挂牌。如依托康方生物Tetrabody双抗技术平台、康晟生物培养基、星昊药业CMC/CMO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等,构建覆盖药物发现、中试生产、商业化的一站式创新链,园区内即可实现本地化配套。
创新发展离不开政策、金融和人才的“催化剂”作用。借助中山市和火炬高新区搭建的“政府引导资金+政策性股权基金+社会资本”多层次资本体系,超50亿元规模的生物医药股权投资基金,10亿元规模的生物医药天使基金,以及计划成立超100亿元规模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等,健康基地实现了以投促引多个突破。产业集群内引进了泽辉生物、麦济生物、欣协生物和洲瓴医疗落地建设中试和产业化生产基地,集聚了恒动生物、莱博瑞辰、珈钰生物、范恩科尔、中奥生物等一批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股权投资参与星昊医药、英得尔等园区企业加速发展。
园区也吸引了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落户,目前有3家院士工作站、3个省级创新团队和27个市级创新团队,同时还建立了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和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批新药在研管线。
三、完善服务链,构建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发展闭环
近年来,健康基地已构建全周期企业培育生态,创新场景化服务体系,实现从实验室之技术攻坚、到生产线之产业转化、再到市场的闭环。
健康基地用好“政府—企业服务中心—产业集团公司”服务模式,打造产业新名片,产业会议、大湾区医药产品展示交易会、企业家早餐、产业沙龙等活动品牌已形成口碑,进一步增强了园区企业家的凝聚力。
未来,健康医药产业集群如何增强新的支撑力?一是对内挖潜提质。在培育产业集群方面,政策发挥着“有形的手”培育扶持作用。中山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全市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领航产业之一,并于2024年发布了《中山市支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近年来,中山市大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空间,构建“一基地六园区”产业发展新格局,包括规划深中合作创新区规划生物医药片区,并新增了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大楼,正在打造精密医疗器械产业园、高标准国企产业集聚区“湾区药谷”产业园。健康基地要抓住这些机遇,练好内功。二是对外整合扩圈。深中通道通车,给火炬高新区健康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健康基地早在深中通道“窗口期”就开始布局深中一体化协同生态的构建,近年来从深圳引进盛达同泽等一批优质企业和平台。2024年,健康基地从深圳引进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中山产业转化基地,采用“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深圳研发+中山总部”“全球创新+中山转化”模式,实现医疗器械产业链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率最大化。同时,园区企业加快跨区域布局,如乐心医疗采用“沪深研发+中山智造”模式、“中山研发+苏州量产”等。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的资源禀赋,健康基地也在推动跨区域的企业裂变与并购整合。如来自上海的国内领先一次性生物工艺技术及解决方案提供者乐纯生物收购中山康晟生物,打通细胞培养上下游;国内分子诊断领域的领军企业圣湘生物收购中山海济生物,实现技术协同与市场资源整合,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此外,浙江九洲药业收购山德士(中国)所属中山制剂工厂100%股权,加快推进CDMO“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平台建设;南非爱施健收购山德士中国制药100%股权,深化中国市场布局。通过深化对外合作,进一步加快健康基地产业集群的国际化、现代化步伐。
作者工作单位:中山市健康基地集团有限公司(本文发表于中山日报2025年8月11日理论周刊·圆桌)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