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岗・不凡责①|从“守土者”到“防疫先锋”的国资答卷
栏目:火炬区 来源:中山+ 记者 付陈陈 发布:2025-08-01

开栏语:

晨曦微露时,保安徐建坤的喷雾器已在灌木丛划出弧线;烈日当空下,红色支援小队的晏国强背着重物走过发烫的厂区;暮色四合中,外卖骑手孔伟峰的保温箱侧袋还插着防蚊传单;星光点点处,颐康老年服务中心的陈伟铭正弯腰检查花盆积水……

在火炬高新区国资企业的防疫战场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无数平凡身影在街巷、园区、养老机构间穿梭。他们是保安、党员、骑手、物业巡查员,是烈日下的“蓝衣卫士”,是深夜里的“守灯人”。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汗水浇灌担当,将“人人都是防蚊责任人”的信念,织成了一张覆盖城乡的防疫网。

即日起,中山+火炬国资频道将推出《平凡岗・不凡责》栏目,展现这些在防疫一线默默奉献的普通人背后的故事,记录他们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出非凡的责任与担当。

骑手化身“移动哨”
“火工蜂行者”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正午的阳光炙烤着柏油路,美团骑手孔伟峰停在一家便利店门口,递出外卖的同时,顺手从保温箱侧袋里抽出一份防蚊宣传折页:“老板,最近雨水多,记得清理下店门口的积水,能少不少蚊子。”这句提醒,如今已成为他配送工作的“附加项”。

“火工蜂行者”向商家宣传防蚊灭蚊知识。通讯员供图

这位年轻的小伙,是中山火炬工业集团园区“火工蜂行者”志愿服务队的一员。这支由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组成的队伍,正凭借穿梭街巷的独特优势,成为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战线上的“流动哨卡”。

“以前只知道蚊子叮人痒,现在才知道,原来蚊虫叮咬后还能给人带来这么大的健康风险。”孔伟峰摩挲着宣传册上的示意图,语气里带着一丝郑重。

“火工蜂行者”利用职业优势做好防疫宣传。通讯员供图

在火炬工业集团园区,像孔伟峰这样的“火工蜂行者”还有许多。他们熟悉每条街巷的脉络,清楚哪家商户门口爱堆杂物,哪家企业后院有积水死角。火炬工业集团园区党委正是看中了这支队伍“覆盖广、响应快、接触面大”的天然优势,将其组织起来,通过专业培训让他们既懂防疫知识,又会宣传技巧,把分散的个体力量拧成了防控合力。

夕阳西下,孔伟峰结束了一天的配送,手机里的志愿服务打卡记录显示,他今天完成了12次防疫宣传。“虽然比平时忙点,但想到自己多跑一段路、多说一句话,就能帮大家少一分风险,挺值的。”跨上电动车,他的身影再次汇入晚高峰的车流,车筐里的宣传册在风中微微作响,像一面面微型旗帜,召唤着更多人加入这场全民防“疫”的行动中。

红色支援小队
健康基地园区的“防蚊尖兵”

正午36℃的高温下,中智药业园区消杀工作人员正手持喷雾器在厂区进行消杀工作,不出一会儿,后背便已湿透。自7月26日以来,中智药业党支部党员晏国强带领红色支援小队在厂区开展“两热”防控工作。“温度越高,蚊子越活跃,我们就要比蚊子更耐高温!”这是健康基地集团园区党委一支支先锋队的缩影,他们以“向热而行”的姿态,不断筑牢“两热”防控网。

红色支援小队下沉企业做好“两热”防控工作。通讯员供图

红色支援小队的笔记本上,红笔圈注的“三时工作法”格外醒目:早上六点趁露水消杀虫卵,正午避用餐高峰清积水,傍晚补喷药剂。这个创新方案掐准蚊子繁殖节点,在中药提取车间外。“跟着蚊子‘生物钟’走,效率提高了很多。”晏国强说。

在园区另一家企业,正在外地出差的金城金素公司党支部书记卜华荣正在“云端”指挥,详细了解“先锋巡查队”工作开展情况,并提出整改建议。在他的鼓励下,年轻党员发挥创意,制作出《预防基孔肯雅热,金素在行动》短视频,以贴近生活的场景成了员工朋友圈“爆款”,让防控知识入脑入心。

在健康基地集团园区党委的发动下,连日来,一支支“两热”防控红色支援小队下沉一线园区。一通通提醒的电话,一次次弯腰的清理,一趟趟细致的巡查,一遍遍耐心的讲解……都汇聚成健康基地园区抗击“两热”的强大力量。

平凡身影汇聚成战胜“两热”的强大力量。通讯员供图

当周边社区告急,集团园区党委一声令下,11名党员及骨干员工组成的“红色支援小队”便火速驰援海滨社区、民众浪网村。从车间到社区,从烈日到星光,红色支援小队以创新方法、鲜活科普、跨区驰援诠释担当。这些平凡身影,正汇聚成战胜“两热”的强大力量。

 岗位小担当大
张企保安化身防疫“多面手”

清晨六点,张企集团园区的巡逻灯划破薄雾,保安班长徐建坤肩上的对讲机刚响过执勤调度,手里已拎起沉甸甸的灭蚊喷雾器。这个清晨,他既要完成门岗值守、园区巡查的本职工作,还要趁着露水未干,对绿化带灌木丛的蚊虫孳生地进行消杀——这样“一身双责”的节奏,已成为他和同事们的工作常态。

张企集团园区进行消杀工作。通讯员供图

在张企集团,像徐建坤这样的保安队员,正成为一支特殊的防疫力量。这支兼职消杀队伍,凭借“覆盖广、响应快、地形熟”的岗位优势,成为园区蚊媒防控的“移动哨卡”。

“交班前后的20分钟、巡逻间隙的15分钟,都是消杀的黄金时间。”徐建坤抹了把额头的汗,正赶去另一个蚊虫活跃点。在蚊媒高发期,他更是放弃休假,在完成8小时安保执勤后,主动承担起夜间消杀任务,防护服后背的盐渍见证着他从“岗亭守护者”到“防疫冲锋者”的角色转换。

这支队伍的“专业度”远超“兼职”二字。从灭蚊枪操作到安全防护规范,队员们逐项攻关,实现了“会操作、能规范、懂安全”的蜕变。更关键的是,他们对园区“犄角旮旯”的熟悉度无人能及:排水沟的积水点、垃圾桶旁的卫生死角、绿化带深处的废弃容器……这些易被忽略的蚊虫孳生地,总能被巡逻中的保安队员精准锁定。

保安队员们在翻盆倒水。通讯员供图

“发现即处理”的闭环机制在此高效运转:队员们在巡逻中化身“防疫侦察兵”,一旦发现风险点,当即用随身携带的工具清理消杀。近日,徐建坤就在排水沟角落发现一处积水,5分钟内完成清理、喷洒药剂、记录备案的全流程,这样的“快速响应”在园区已成常态。

如今,这支保安队伍将防疫哨位延伸到园区每个角落,用脚步丈量安全距离,用专业筑牢防控屏障。他们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证明:防疫没有旁观者,每个岗位都是前沿阵地。


编辑  付陈陈  二审  张房耿  三审  查九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2025中山书展云平台
26612人浏览   202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