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未来⑤丨在这里,读懂不一样的火炬高新区
栏目:火炬区 来源:中山+ 记者 谭华健 发布:2024-06-29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迎来通车时刻。

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这对有着34年发展历程的国家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火炬高新区”)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如果把珠江口比作一个“A”字形,深中通道就是其中那“关键一横”。有了深中通道的连通,这意味火炬高新区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开启新征程。

区位之变与“门户”之机

深中通道不是一座普通的桥,而是改变珠江口东西岸经济格局的“超级接口”,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之桥”。

火炬高新区正处于深中通道西登陆点的C位,是深圳、香港等东岸城市抵达珠江口西岸的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这个“门户”地位的确立,无疑给火炬高新区乃至全市带来更多的资源、更强的创新理念,更利于火炬高新区打造“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

接驳深中通道的中开高速途经火炬高新区。受访者供图

时间回到20世纪80年代末。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也就是中关村的前身,拉开了我国建设国家高新区的序幕。

1988年8月,与“863”计划相衔接的“火炬”计划,即《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开始实施,其目的是促进高新技术研究成果的商品化,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1990年,中山火炬高新区获批成为全国第一批、广东省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也是仅有的3个带“火炬”字号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自获批以来,火炬高新区经过一代代火炬人筚路蓝缕、接续奋斗,推动高新产业发展,最初的一片滩涂之地,已成长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高地。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国都在积极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的主要战场,国家高新区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与过去不同,火炬高新区虽然毗邻港澳,交通便捷,但与深圳只能隔江相望。随着深中通道通车,火炬高新区由过去的中山东部“天涯海角”,变为今天对接深圳、香港等东岸城市的”桥头堡“。

从江滨公园看,火炬高新区越来越开阔。记者 谭华健 摄

一头是经济特区,创新之都,一头是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一桥相连,在半小时时空里,两地必将碰撞更多的创新火花。

相通相融与“高新”之高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国家高新区的初心使命。

2020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对高新区赋予了新使命和新定位,要求国家高新区要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

建设中的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记者 谭华健 摄

近四年来,在珠江口,一边是海上深中通道建设如火如荼,一边是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步伐加速。火炬高新区统筹民众街道加速推进;深中合作创新区破土而出,一批深企相继落户;湾区药谷、湾区光谷、湾区智谷、原药港等一些新的产业平台崛起;“一基地六园区”谋划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扩区提质;中国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二期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跑出”火炬速度“;全国“双高计划院校”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新教学大楼建成;获批广东省第一批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民众街道EOD项目成为中山首个成功入选国家EOD模式项目库的项目、广东省第一个生态治理和城乡融合发展相结合的EOD模式项目,“岭南水乡”金字招牌再次擦亮;“高新+百千万工程”独具特色……火炬高新区一系列创新做法,喷薄而出。

建设中的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记者 谭华健 摄 

紧紧牵住“高”“新”牛鼻子,近年来中山火炬高新区创新成果显著。6月24日,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中山企业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凭借在“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项目中做出的重大贡献,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由此可见,扎根中山31年的明阳集团成就了一家创新型企业的新高度。

以明阳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型企业扎根火炬高新区。受访者供图

高,不仅仅体现在高技术上,还有城市发展的高位谋划、高标部署、高效推动。今年初火炬高新区召开的2024年工作部署会上指出,随着深中通道通车,火炬高新区迎来打造全国一流国家级高新区难得历史机遇。2024年,该区将大力实施“1+5+3”战略,以打造中山创新发展“主引擎”为主线,着力实施科技创新活力提升、产业能级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提升、治理能力提升和民生保障水平提升五大行动,坚持全面统筹、项目为王和制度创新三大抓手,加快打造“智慧创新生态 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产业新城,以攻坚克难、勇立潮头的精气神,在实施“百千万工程”上走在前、作示范,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作支撑、当标杆。

谋定而后动。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火炬高新区将在全面对接深圳市“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8个未来产业”上走深走实,成就一个国家级高新区的新高度。

湾区思维与视野之阔

据悉,湾区具开放性、创新性、宜居性和国际化等重要特征。深中通道通车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中的国家级高新区中山火炬高新区,只有树立大思维、大视野、大格局,才会大发展。

火炬高新区现代产业科技园。记者 谭华健 摄

过去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山火炬高新区已形成了独特的区位优势、雄厚的产业优势、良好的高新优势、良好的教育医疗优势、突出的环境优势、深厚的人文优势等综合优势。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具体来看,要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联合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保护、宣传、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

“火炬有戏”展演活动。受访者供图

与全国其他高新区还有一个不同之处,火炬高新区创建之初便是全国少有的带农村的国家级高新区。其下辖的中山港街道有860多年的历史,曾称“张家边”“永乐乡”“得能都”“东镇”,拥有105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三仙娘山炮台、水洲山炮台和浦江世泽坊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统筹的民众街道历史悠久,曾称“民众墟”“民众乡”“民众公社”“民众镇”,大环、江尾头、张家边、大岭、濠头等村落(社区)还有不少“古事古韵”值得品鉴。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形成了中山火炬高新区独树一帜的人文优势。

在中山火炬高新区既有创新创业的肥沃土壤,又可拥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意境。中山火炬高新区也将随着深中一体化加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书写更多精彩。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