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访谈⑦| 胡小强:将深中合作创新区打造成为“黄金内湾”智造高地
栏目:火炬区 来源:中山+ 记者 谭华健 通讯员 肖晨茜 发布:2022-09-08

火炬开发区面对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机遇,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9月8日,火炬开发区城乡规划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胡小强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作为火炬开发区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将持续提供全方位的规划支撑,并重点从聚力重大平台建设、推进规划调整、拓展产业用地空间、优化交通路网体系、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等六个方面发力。

胡小强。

打造湾区智造高地

在重大平台打造方面,火炬区正全力推进民众街道超100平方公里的深中合作创新区规划设计,将对标东莞松山湖、佛山千灯湖等湾区一流产业园,通过精细化的园区风貌营造、定制化的产业用地供给、高品质的公共服务配套,将深中合作创新区打造成为支撑深中产业融合发展的湾区智造高地。

“我们将以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为时间节点倒排工期,针对近期具备整备条件的土地资源,按照熟地、半熟地、生地进行整备时序的全面梳理,为后续土地征收、规划调整、用地报批、场地平整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制定协同推进的行动计划,为未来深圳等东岸城市产业资源导入提供用地空间保障。”胡小强介绍说。


深中合作创新区规划设计效果图。

为了保障重大项目落地,满足重点项目对用地条件的定制化需求,火炬区先后启动了多个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保障了明阳总部、武藏精密、天昊、康晟、金城金素、晶典、东方龙大、朗翼以及检科院、长理工、留创园二期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与科研孵化平台落地,为推动火炬区重大项目“拿地即动工”奠定坚实基础。

为加快新招引产业项目落地,火炬区近年来全力推进土地整备工作,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整备(新增)500亩产业用地的基础上,今年力争再整备(新增)产业用地1500亩,为深圳等东岸城市产业资源导入提供全方位的空间保障。此外,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也是火炬区拓展产业空间的重要手段,目前,火炬区的规划工业用地容积率上限基本调整至3.5,在不增加产业用地供给的前提下,实现产业用地集约化利用。

积极融入“半小时”生活圈

胡小强表示,充分利用深中通道建设的窗口期,火炬区前瞻性地开展了综合交通规划,未来将通过构建“两横两纵”的高速路网以及“六横三纵”的快速干线,实现与深中通道的无缝衔接。同时,全面推进南中珠城际轨道及站点的规划落地实施以及广中珠澳高铁与深大城际西延线等轨道交通的规划预控。随着高快速路网及轨道交通的逐步完善,火炬区将实现半小时内到达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唐家湾等核心区域以及宝安机场、广州南站、南沙站、珠海北站等重要交通枢纽,全面融入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半小时生活圈。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在教育设施配套方面,通过近年来的规划调整,火炬区落实了三所中学、四所小学的规划,届时可新增中学学位约7400个、小学学位约4900个;在医疗设施方面,通过规划调整落实了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扩建需求,为火炬开发区医院争创“三甲”医院提供了空间支持;在科研配套方面,近年来,检科院、长春理工、留创园二期等重大科研孵化平台相继落地实施,此外,火炬区还在岐江新城规划预留了教育科研用地,将为火炬区全面对接深圳等东岸城市创新资源提供空间保障。

为塑造与国家高新区定位相匹配的城市景观风貌,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要求,火炬区坚持高标准推进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工作,先后启动了一河两岸地区、火炬中心区、湾西智谷、世纪大道沿线等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工作。将对城市天际线、景观廊道、公共空间、建筑立面、建筑色彩等提供全方位指引与管控。


一河两岸规划效果图。

胡小强介绍,未来火炬区将依托良好的山水田本底资源,构筑多层次生态网络,以山边、水边、田边等重点地区为对象,打造360度蓝绿连通的活水绿环,加强规划设计管控,聚焦城市风貌建设及高品质公共空间营造。同时,利用深中通道建设窗口期,通过生态空间修复、城市风貌提升、城市街道整治、文化资源活化等措施切实提升城市风貌景观,构建有火炬特色和记忆的风貌格局。

目前,火炬区正全力推进横门水道沿线的岐江道工程,确保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管控要求能落地、能实施。此外,火炬区重点片区范围内的控规调整工作也陆续启动,相关城市设计管控要求将逐步落实到法定控规的管理图则中,逐步实现城市设计要求在实施环节的全程管控和精准落地。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