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珠纵路!中山五桂山槟榔山路更名了
栏目:视频 来源:中山+ 记者 张倩 通讯员 宋欣妮 发布:2025-08-26

8月26日上午,阳光洒在古氏宗祠前的青石板路上。珠纵老战士萧子云之子萧亮忠、黄旭之子黄跃进,与参与更名论证的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郭昉凌看着古氏宗祠前面宽阔的马路,眼中满是欣慰——历经半年多努力,承载着珠江纵队80年革命记忆的五桂山槟榔山路,正式获批复更名为“珠纵路”。

承载着珠江纵队80年革命记忆的五桂山槟榔山路,正式获批复更名为“珠纵路”。 记者 黄艺杰 摄

一纸提议:
一条红色之路的诞生

今年1月,中山市委宣传部在古氏宗祠举办珠江纵队成立80周年纪念活动,随后又开展大型文艺活动,让更多人关注到五桂山这片红色热土。但萧亮忠与其他珠纵后代发现,五桂山槟榔山路沿线虽分布着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政治部和中区纵队政治部旧址、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卫生站旧址、石莹桥十六烈士纪念碑等革命遗址,却始终缺乏一条“红线”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难以形成系统的红色旅游资源。

古氏宗祠。 记者 黄艺杰 摄

退休前,萧亮忠是中山日报社的一名记者,常年奔走于红色遗址等各种采访;退休十年间,他与黄跃进等珠纵后代始终坚守红色传承,组织史料整理、烈士事迹宣讲等活动。“东莞、深圳早就有了‘东纵路’,作为华南抗日游击队三大主力之一的珠江纵队,怎能没有一条属于自己的红色道路?”萧亮忠告诉记者,今年2月,他与黄跃进、梁伟炳等10位珠纵后代反复商议后,于今年2月21日共同向五桂山街道递交了更名提议。

“东纵有路,珠纵也应有路。这是对父辈最好的纪念。”让珠纵后代们欣喜的是,提议迅速得到五桂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积极回应。五桂山街道领导当场表态:“这是好事,必须搞好!”然而,更名工作涉及市民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公安局五桂山分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五桂山分局和南桥村等多个单位,跨部门、跨职能沟通协调难度大。

此后的半年里,一场跨部门的“红色接力”悄然展开。五桂山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积极沟通联动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打通申报过程中的难点堵点。“我们知道这个过程难度很大,但每次通电话都能听到新的进展,效率真的很高!”黄跃进笑着说。就这样,从地情调查、民情征集到专家论证、风险评估,每一步都凝聚着政府与群众的合力。

民意所向:
红色记忆照见未来

“100%同意!没有一个村民反对。”更名工作启动后,五桂山街道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社会公示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令人感动的是,沿线村民、商户同意率达100%。南桥村村民古先生表示:“红色基因已融入本地人的血脉,这条路改名,是对历史的致敬。”

作为此次更名论证组的专家之一,郭昉凌对这条路的历史意义有着深刻理解:五桂山是珠江地区抗日根据地核心,1943年成为敌后抗日斗争中心,1944年中区纵队在古氏宗祠召开成立大会;原槟榔山路贯穿的槟榔山村、石莹桥村,不仅是珠纵司令部、政治部所在地,更是珠江三角洲首个乡民主政权诞生地。

原槟榔山路贯穿的槟榔山村、石莹桥村,不仅是珠纵司令部、政治部所在地,更是珠江三角洲首个乡民主政权诞生地。 记者 黄艺杰 摄

“更名不是简单的名字替换,而是对历史的敬畏。”郭昉凌说,1945年5月9日,日、伪军扫荡五桂山时,16名游击队员宁死不屈,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安葬烈士,后立“十六烈士纪念碑”,这份军民情谊早已融入这片土地。

市民政局8月20日的批复文件中明确,“珠纵路”南起城桂路,北止逍遥谷,长2300米。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珠江东岸的深圳“东纵路”与西岸的中山“珠纵路”遥相呼应,形成华南红色旅游的新格局。接下来,五桂山街道将通过媒体解读、研学活动等形式,让“珠纵路”成为红色教育的活教材。

市民在古氏宗祠里参观。 记者 黄艺杰 摄

“父辈们曾在这片山林里浴血奋战,如今终于有一条路,能让后代循着地图搜‘珠纵路’,就能找到父辈战斗过的地方,像‘回家’一样。”萧亮忠感慨道。黄跃进则望着远处的五桂山林海,轻声说:“我们50后这一辈还能讲述前辈的故事,下一辈呢?这条路就是‘树碑立传’,让父辈的革命精神能传得更远。

【视频出镜】张倩
【视频拍摄】黄艺杰
【视频编辑】刘建满
【视频封面】徐璇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程明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