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中山“乡里”携手,让哪吒文化“创意出海”|澳门岐遇记
栏目:视频 来源:中山+ 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 发布:2024-12-24

澳门中山“乡里”携手
让哪吒文化“创意出海”
为古老的茨林围增添活力 

被誉为“莲花宝地“的澳门也是一座世遗之城。

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现存有中国最为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集中的中西特色并存的历史建筑群,不同风格交相辉映。

该区内的大三巴哪吒庙正处“莲花”中心。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澳门八景"之一的大三巴前都会举行盛大的哪吒诞巡游,这是国家级非遗“澳门哪吒信俗”的体现,也是大三巴与哪吒庙所在地——茨林围居民们的精神凝聚。

1963年,大三巴哪吒诞巡游队伍出发前于大三巴牌坊合照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大三巴哪吒庙值理会会长兼澳门哪吒信俗代表性传承人叶达(Ip Tat)在此联手同为中山“乡里”的跨界创作者兼策展人张玉廉(Zhang Yulian),以“心动澳门”项目向海内外传播哪吒文化,也吸引了更多游客走进茨林围,为这一澳门仅存且最为古老的围村注入活力。

张玉廉(右一)叶达(右二)等人在2023年“心动澳门”哪吒信俗品牌推广活动中剪彩。 受访者供图

哪吒庙与大三巴的“和谐共处”

从议事亭前地至大三巴牌坊,这一小段路程,通常挤满了来澳门游玩的旅客。

熙熙攘攘的人潮缓缓穿过狭窄的街道,途径奢品名店、手信美食、市井风情与中西式建筑,五光十色的澳门,令人目不暇接。

“最热闹的时候,这条街一平方米内站着两个人。“ 在此闲逛的张玉廉忍不住在路边停下脚步,不时用手机捕捉有趣的发现。手信店的店员很是热情,见此立马递来各种肉干或“老饼”。张玉廉一边试吃,一边笑道:“每次经过这里,走几步路就吃饱了。”

身为中山人,张玉廉对澳门并不陌生,因为中山澳门在古时都属香山,他自己也有许多港澳亲戚。但真正走遍澳门的文化遗址,还是在他2016年正式入籍澳门后。“澳门历史城区面积不大,却集中了25处世界遗产,东西文化多元并存、相互交融的特色非常突出。”

澳门大三巴景区。哪吒庙位于面对大三巴方向的左侧。     记者 廖薇  摄

哪吒庙与大三巴,就是一对亲密“邻居”。“一中一西在此并置,那种感觉太神奇了!这在全世界也是比较罕见的。” 张玉廉眼前的哪吒庙,约有60平方米,仅有一个神殿,内外一目了然。但他透露,今年123日,人们第一次将“哪吒庙”木牌匾取下来维护,发现其背后还有石刻的“恩帅府”牌匾。“它是何时改名的,还是一个有待考证的谜。”

哪吒展馆内的銮舆已经过百年历史。  记者 廖薇 摄

哪吒庙旁的哪吒展馆展示了一些与哪吒文化相关的文物与资料,有不少是过百岁的哪吒诞老物件。展馆玻璃地面透露出一处石门槛,考古推断为大三巴西翼的组成部分。大三巴即圣保禄学院,是中国境内第一所西式高等教育机构,创立于1594年。其保存至今的围墙遗址有两段在茨林围,一段在蔡记里。茨林围、哪吒庙与大三巴之间的紧密联系由此可见一斑。

 70后”的张玉廉坦言,哪吒是他小时候的偶像,“他法力无穷,却又是个调皮的孩子。” 澳门哪吒诞的热闹场景,让他不由想到了家乡沙溪的“四月八”。“它们都让我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老一辈和年轻人一起出力。” 

2018年哪吒诞飘色巡游之抢花炮。 谢耀昌  摄     

“大三巴仔”推动复办哪吒诞

张玉廉的中山“乡里“叶达,正是澳门哪吒信俗文化传承背后的一位“推手”。

叶达是出生于1948年的“大三巴仔”,祖籍中山小榄。他早年家贫,一家七口挤在茨林围的两间小铁皮屋里生活。初中毕业后,他便走向社会,从学徒做起,打工之余攻读夜校,后在创业浪潮中把握住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和澳门“纺织品及成衣贸易配额”的机遇,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

成家立业后,叶达搬出了茨林围,但他始终牵挂着它。“我父亲以前是哪吒庙值理会的成员,我六七岁便开始参与哪吒诞,曾经负责洒圣水。

叶达为公众介绍澳门哪吒文化。 受访者供图

由于历史原因,哪吒诞在澳门一度沉寂。但儿时的珍贵回忆,在叶达心中种下一个信念。有了经济基础后,仗义疏财的他毫不犹豫地投身于哪吒庙的修葺与哪吒诞的复办,出钱出力。他担任大三巴哪吒庙值理会会长至今已三十年有多。

上世纪90年代初,哪吒庙还没有得到太多关注。澳门回归祖国之后,中央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都对我们给予了大力支持。

2005年,大三巴哪吒庙在内的“澳门历史城区”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201269日,“哪吒信俗”成为澳门非遗。同年75日,由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筹建的大三巴哪吒展馆开幕。2014年,“澳门哪吒信俗”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在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以后,澳门的“哪吒”也开始加强与中国台湾、四川、香港等地乃至新马泰等国家的“哪吒”的交流。像台湾的“电音三太子”等,已成为澳门哪吒诞巡游队伍中的常客。

2023年哪吒诞飘色巡游之电音三太子队。邓启伦 摄

叶达介绍,哪吒信仰在澳门有三百多年历史。澳门有两间哪吒庙,大三巴哪吒庙是其中之一。相传,澳门曾暴发瘟疫,有人在当地看到哪吒显灵,根据指引取水与草药服用,获得治愈。1888年,大三巴旁便已修了这座庙。正如哪吒庙上悬挂的“保民是赖“ 牌匾所示,哪吒是当地人消灾保安的保护神,尤其是对孩子而言。

上世纪50-60年代,哪吒诞中花篮女们的一张合影。  受访者供图  
成人顶着扮演哪咤的孩子。摄于上世纪50至60年代。  受访者供图
大三巴哪吒诞飘色出巡。摄于上世纪50至60年代间。  受访者供图

根据《澳门庙宇文化口述历史》,有文献记载,早在1898年,哪吒诞的活动程序便已成型。过往是要做足七天七夜,现在应民生需求,仪式有所精简。大三巴哪吒诞活动与值理会会庆并举,包括祈福法会,“超幽”仪式、飘色巡游、醒狮采青、派平安米、求印符、抢花炮、粤剧表演等。大三巴哪吒庙值理会的成员多是茨林围人。

“这两个带头的,从十四岁就开始帮忙抬神,抬到现在都七十多岁了。” 大三巴哪吒庙值理会副理事长邓锦泉(Tang Kam Chun)指着巡游照片中抬着銮舆的两位街坊介绍道。“他们家应该是两代人都参与了活动。” 一旁的叶达补充。

2023年,大三巴哪吒诞洒圣水仪式,祈求保佑身体健康。莫加祺 摄

让静谧的围村变得热闹

举办哪吒诞,可以凝聚社会力量,很多老街坊也因此重新回来了“。视茨林围为家的叶达邓锦泉等人,亦希望通过保育哪吒文化,给澳门仅存且最古老的围村——茨林围, 注入活力。

“走进今天的茨林围,仿佛回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历史在此停步,时空在此凝固,大三巴景区的喧嚣到此戛然而止,突然间变得无比静谧,甚至有些神秘。放眼所见,是旧屋,老树,古井,城墙,土地庙;远处传来,是犬吠,蝉鸣,鸟叫,微风扫落叶;老人们悠闲地在小巷聊天,几家门户外晾晒着长长短短的衣物……” 澳门口述历史协会会长林发钦为《茨林围口述历史》一书作序时写道,这也是我们眼前的“她”的生动写照。

哪吒庙旁,古城墙背后,就是茨林围。   记者 廖薇 摄

一截夯土的古城墙遗址横跨哪吒庙与哪吒展馆之间,穿过拱形门洞,此后便是茨林围的世界。游客往往止步于此,一般很少有人会往深处探究。与周边金光闪闪的酒店和古韵悠长的遗产建筑相比,茨林围算是相貌平庸的“老破旧”,但深入体验后,你会发现它的空间结构层次丰富而有趣,楼梯、平台、菜地、广场……高低错落,建筑材料也是混杂多样,铁皮屋、砖瓦房、混凝土、铁丝网,五花八门。它的地势从南往北倾斜,分上下围,民居依山而建,巷弄纵横,人行其中,仿佛被周围的建筑包裹,安全感与迷失感并存。

穿过古城墙的拱形门洞后,感觉别有洞天。    记者 廖薇 摄
茨林围内的建筑材料混杂多样。  记者 廖薇 摄
茨林围内的土地庙。  记者 廖薇 摄

茨林围有三宝,除了古城墙,还有古榕与古井。”叶达带着我们在其中“寻宝”,并将茨林围的故事娓娓道来。它的历史可追溯至16世纪。时间长河里,日本天主教徒、 抗战时期的难民,内地的新移民与当下的外籍佣工,都能在此找到一份包容。然而,随着城市变迁,人去楼空后,一些房屋终不敌岁月漫长,倒塌后化作一地荒芜。人口高峰期期,茨林围有一百多户人家,如今只剩下五十户左右。

茨林围一角。  记者 廖薇  摄

“很多澳门人都不知道茨林围的存在了。”叶达一声叹息。

如何唤起公众对茨林围的关注,使它重获新生?与叶达等人相识后,身为跨界创作者和策展人的张玉廉想到了以艺术设计赋能社区营造。

2022-2023年,他们先后举办第三届“心动澳门”社区旅游创意大赛以及“心动澳门”哪吒信俗品牌推广活动,先是向海内外邀请了一百多名设计师,围绕哪吒文化开展创意表达。“我们收到的作品五花八门。” 这让张玉廉很是兴奋,“作为艺术创作,我们不能照搬传统,在关注当下的同时,也要面向未来,体现文化的多样性。

游客前来打卡围村里的展览。 受访者供图

风格多样的哪吒文化主题海报遍布茨林围。  受访者供图

张玉廉本人设计的活动形象海报正是如此,他结合年轻人的审美导向,对哪吒固有形象进行解构,从哪吒法宝中提取颜色,让混天绫的彩色纹样遍布哪吒身体,创造出一个色彩斑斓又萌态可掬的新哪吒:现代,时尚,且充满律动。

张玉廉设计的哪吒与活动海报。    受访者供图

2023年,张玉廉又引入“大地艺术节”的模式,将设计海报、装置艺术、寻宝游戏等相结合,让茨林围的大街小巷成为展览的现场,由此吸引了大批青年游客和学生前来打卡。

正在布展中的哪吒法宝装置。  受访者供图

“在我们的围村里办展览,我想,这是开创先河的事。”叶达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哪吒信俗的传承与传播,将哪吒精神的“忠”“孝”“仁”“义”“勇”传递给下一代。这次与张玉廉的合作取得了可喜的社会效果,他希望将这样的创意实践延续下去。

2023年哪咤诞飘色出巡中的”小哪咤“。 陈永坚 摄 

在他们的主导下,目前,位于下茨林围古榕树旁的“黄屋仔”正在装修,这座小小的哪吒文化馆,将植入葡式餐饮和创意展示、文创贩卖,在不远的未来,迎接更多游客的到来。

2023年的茨林围”黄屋仔“。  受访者供图
2024年12月,邓锦泉(左)叶达(中)张玉廉(右)在哪吒文化馆”黄屋仔“二楼商议未来计划。 记者 廖薇 摄

♦♦♦

The Legend of Na Tcha

In the heart of the World Heritage site "Historic Centre of Macao," the Procession of Na Tchas Image is a tradition held annually on the 18th day of the fifth month in Chinese lunar calendar, on the birthday of Na Tcha, in front of the iconic Ruins of St. Pauls, one of Macaos "Eight Scenic Views." This event reflects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Na Tcha Customs & Belief" in Macao, and represents the spiritual bond of the people of Tsz Lin Wei (Pátio do Espinho) village which is next to the Ruins of St. Pauls and the Na Tcha Temple.

In recent years, Ip Tat, the president of the Association of Na Tcha Temple near the Ruins of St. Pauls and key inheritor of Macao  "Na Tcha Customs & Belief", has collaborated with Zhang Yulian, a cross-disciplinary artist and curator from Zhongshan, to promote Na Tcha culture globally through "the Heartbeat of Macao" project. This initiative has not only helped spread Na Tcha culture but also drawn more tourists to Tsz Lin Wei (Pátio do Espinho) , infusing vitality into this ancient walled village, which is the oldest and only remaining walled village in Macao.

【出品】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
【总策划】伍学标  李庆辉
【监制】程明盛
【策划/统筹】谢琼 廖薇 杨骐玮
【采写/编导】廖薇
【摄像】孙俊军 刘万杰
【后期】孙俊军
【设计】陈思理
【翻译】 饶梅芳 廖薇  周欢(实习生)
【鸣谢】中华文化产业促进会  澳门大三巴哪吒庙值理会
【素材来源】《心动澳门2023》哪吒信俗纪录片《同路》澳门大三巴哪吒庙值理会
【部分背景音乐】方岽清作品《澳门意象》


编辑  甘颖   廖薇  二审  杨骐玮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起飞!带你沉浸式体验中山阜沙直升机场
原创 15986人浏览   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