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时光流转,家国情怀不仅是传统诗词中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所有人对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集合。中山日报社携手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与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中山市教育技术中心合作录制“留取丹心照汗青——古诗词里的家国情怀”系列微课,本期邀请到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语文高级讲师刘光耀老师,讲评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一诗中的家国情怀。“中山+”APP教育频道特别开设专题,对系列微课进行集中展示传播,供全市学生学习,让青少年在经典赏析中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出镜老师:刘光耀(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语文高级讲师,与学生分享读写之乐20余春秋。中山市作协会员,钟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钟情古典》、《黄山挑夫》、《紫云英的夏天》等散文、评论、剧本散见于《名作欣赏》《广州日报》等,获得省市奖励若干。)
|题解|
《子夜吴歌》还有一个题目叫《子夜四时歌》。一般是写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这里选的是第三首,因为是六朝乐府诗歌,就有子夜四时歌,因为是吴地声曲,所以又称为《子夜吴歌》。
|诗意|
玉关:玉门关,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捣衣,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万户”说明赶制寒衣的人家很多,仅长安即有“万户”(尽管是夸张),暗指当时或说边关战事频繁。
此诗大意是,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千家万户都传来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平定,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秋歌》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艺术手法和家国情怀|
层层渲染,情景交融
诗歌绘出了一幅情意深浓的妇女捣衣怀远图: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月明如昼,正好捣衣。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从视听、动静角度来写秋的。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撩拨了思妇的诸多感情;自然引出下文内容。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都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愁苦。诗歌就是这样融情、景、声、色于一体,前四句好像白话,顺流而下,毫无雕琢痕迹,天地古今,悲欢离合,都在其中。像是天生的,不是像努力写出来的。
结尾两句,升华境界
诗的末尾自然而有力地喊出了要求平息战争,使良人归来团聚的呼声,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其实,我认为最后两句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其实,李白写这两句诗,不仅要表现妇人对丈夫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对丈夫归来的期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其中更饱含了李白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希望边关战事早日结束,士兵们能回归家庭,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家国情怀寓于其中,既是将士的,更是诗人的。
◆中山日报社云媒体中心
◆策划统筹/黄汉英 林晓洁 汤翠檀
◆视频摄制:中山市教育技术中心
◆编辑: 黄汉英
◆二审:谢琼
◆三审: 苏小红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